第66章 武漢會戰(終章)

字數:3088   加入書籤

A+A-


    此刻的總裁,心情已是激動得無以複加。全殲一個師團是薛躍和整個第九戰區的殊勳,但這生擒師團長的殊榮,卻是落在他最嫡係、最親近的家鄉部隊頭上。
    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他在政治上的巨大勝利,是他多年來“黃埔建軍”、“倚重鄉梓”理念最輝煌的證明,這讓他在國內外、黨內外都感到臉上有光,而且是大大的有光。
    他猛地轉身,對著林主任和機要秘書,聲音因激動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命令:
    “立刻,以我的名義,通電全國,不....通電全世界,告知我軍在此空前大捷中,不僅全殲敵106師團,更生俘其師團長鬆浦淳六郎中將!”
    “重賞....我要重賞榮六師,重賞振國及所有參與此戰的官兵,所有獎賞,按最高規格翻倍,榮六師全體官兵,軍銜普晉一級!”
    “另外告訴振國,給我把人看好咯,一根頭發都不能少,我要在武漢,親自審問這個鬆浦淳六郎。”
    整個統帥部徹底沉浸在一片狂喜和沸騰之中。這接連兩份捷報,尤其是生擒敵酋的消息,像一股強勁無比的旋風,將連日來的焦慮一掃而空,點燃了所有人心中最熾熱的火焰。
    總裁的臉上洋溢著前所未有的紅光,此刻他仿佛年輕了十歲,連日來的疲憊一掃而空。這不僅僅是一場勝利,這更是一場為他個人威望量身定做的輝煌加冕!
    ..................................................
    武漢統帥部內的狂喜與沸騰,就如同萬家嶺上絢爛卻短暫的煙火,終究無法照亮整個武漢會戰愈發陰沉的天空。
    雖然薛躍兵團在贛北創造了奇跡,雖然榮六師擒獲鬆浦為統帥部贏得了無上的榮光,但這些輝煌的勝利,並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圍繞武漢的戰略態勢。
    就在捷報傳來的同時,來自北線和南線的戰報,卻一份比一份沉重,它們就如同冰水般不斷澆熄著眾人剛剛燃起的熱情和希望之火。
    北線,信陽告急,南線,鹹寧危急!岡村寧次的雙鉗合擊的戰略,正開始顯現其致命的威力。
    武漢,此時已陷入三麵被圍的險境。
    統帥部內的氣氛,再次從沸騰的高點逐漸冷卻、凝固。巨大的軍事地圖上,那兩支從北麵和南麵狠狠刺向武漢腹地的箭頭,讓統帥部的諸位大佬不由感到窒息般的壓力。
    總裁久久凝視著地圖,目光在北線的信陽和南線的鹹寧之間來回移動,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狂喜過後,是更清醒、也更痛苦的戰略抉擇。
    全殲敵一個師團、生擒敵酋中將,無疑是震撼世界的輝煌勝利,足以青史留名。但戰爭,終究是殘酷的,大型會戰,從來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綜合國力的碰撞,是戰略與戰略的博弈。局部的戰術勝利,難以彌補整體實力和戰略態勢上的劣勢。
    繼續死守武漢,固然能彰顯華夏的抗戰之決心,而一旦北線信陽、南線鹹寧失守,華中精銳部隊就有陷入重圍、全軍覆沒之虞。這將是對抗戰力量的毀滅性打擊。
    經過極其艱難痛苦的權衡,並綜合了前線將領(如陳程、薛躍、李棕人、白重喜等)關於部隊已久戰疲憊、傷亡慘重、亟需休整補充的意見,一個沉痛但必要的決定最終在最高統帥部形成。
    1938年10月,華夏軍隊主力在予敵重大殺傷後,開始有計劃地分批撤離武漢城區。至10月底,日軍進占武漢三鎮。至此,持續了約5個月的武漢會戰正式落下了帷幕。
    武漢陷落了,但武漢會戰,卻絕非一場簡單的失敗。
    這是一部波瀾壯闊、犧牲慘烈的史詩大片的高潮落幕。它持續近5個月,華夏軍隊通過層層阻擊、節節抵抗,成功地將長江中下遊及武漢周邊地區的大量工業設備、戰略物資、人員(包括工人、學生、政府人員)遷移至大後方,為此後長期的持久抗戰保存了至關重要的血脈和元氣。
    同時它徹底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三個月滅亡華夏”的戰略狂想。
    日軍為進攻武漢投入了空前龐大的兵力。共計14個師團、300餘架飛機、120餘艘艦艇,最終付出的代價是超過28萬人的慘重傷亡(日方統計為減員,含義略有不同,但損失巨大無疑)其國力、軍力遭受了難以承受的巨大消耗。
    更重要的是,武漢會戰成為了整個抗日戰爭的一場決定性轉折點。
    於日軍而言,武漢的占領並非勝利的終點,而是戰略破產的起點。巨大的傷亡和漫長的補給線,使其兵力枯竭、物資匱乏的弱點暴露無遺。
    自此,日軍再也無力發動如淞滬、徐州、武漢會戰這樣規模的戰略性進攻,其侵華戰略被迫從“戰略進攻”轉向“戰略保守”不再追求攻占更多城市,轉而側重於“鞏固占領區”、“以戰養戰”,陷入了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戰爭泥潭。
    於華夏而言,雖然失去了武漢,但卻贏得了最寶貴的戰略空間和時間。
    抗戰的中心轉入廣闊的西南大後方。華夏軍隊也隨之從戰役初期的“被動防禦”,轉向更為主動的“戰略相持”。
    以正麵戰場主力兵團進行線條防禦,牽製日軍;在敵後戰場廣泛開展遊擊戰爭,破壞襲擾。
    這種“正麵牽製+敵後襲擾”的雙重抵抗模式正式形成,抗戰進入了更符合華夏國情的“持久消耗”新階段。
    萬家嶺的捷報和武漢的棄守,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麵,共同構成了1938年的秋天,成為抗戰天枰上最沉重的砝碼。
    一部關於犧牲與堅守的“大片”落幕了,但另一部更為漫長、更加考驗民族韌性的“持久戰”大片,才剛剛拉開序幕。
    希望之火從未熄滅,隻是在更廣闊的土地上,以另一種方式,開始更頑強的燃燒。
    (第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