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有教無類

字數:3572   加入書籤

A+A-


    王卓君搖了搖頭:“我有自己喜歡的計算方式,就像是耿老師不也沒用。”
    薛桓莫名的覺得這位好像在自誇,耿老師根本就是一代算術大家,而眼前這位同窗就已經覺得她可以與之匹敵了?當然現在的他完全沒想到眼前的小姑娘,未來會成為更加厲害的人物,隻是現在,看著對方肉嘟嘟的臉,卻透著與長相並不相符的成熟感。
    薛桓畢竟還是個兒童,盡管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智商,但還是會相信很多東西,看到王卓君淡然的神態,迅速相信了她的說法。
    “好吧,但是算術課,經常會用到算籌,你下節課還是帶上吧,今天要是想用,就跟我說。”
    “可是……算籌我不會用啊。”
    王卓君說完,看著薛桓桌麵上散亂的算籌,搖了搖頭,要用也是用算盤啊。
    雖然算盤她不太會用,但是她小學的時候是有珠算的課程的,所以,算盤推珠的規律她是知道的,隻是沒用過幾次,所以不熟。
    製作起來,更沒有問題了,畢竟這裏聚集了許多出類拔萃的匠人。
    王卓君將毛筆搭在硯台邊上,笑眯眯地說道:“等過幾天,我給你帶一個比算籌更好用的東西送你。”
    “是你算得快的秘訣嗎?”薛桓也有些期待地瞪大了眼睛。
    王卓君有些遲疑地點了點頭:“算是吧。”自己是用列豎式的方式,雖然學過珠心算,但是那個沒用熟,長大後都用的電腦直接計算,所以也就隻是個入門的程度。
    “那快點兒做出來啊,我等著你哦。”薛恒說完,就等著耿老師講解剛剛習題的答案。
    王卓君就從包裏拿出了一張紙,她想把算盤做出來,要畫草稿圖的話,紙張比竹簡看起來清晰一些。
    算盤的構圖簡單,三兩筆就把算盤畫好了。
    王卓君在下麵畫的差不多了,上麵耿老師的課也講得差不多了,這裏的老師也不大看重什麽課堂互動性,所以基本上課一講完,人也就走了。
    第三節的教材是《墨子》。
    王卓君並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墨家的主旨思想還是記得的。
    兼愛非攻。
    這個思想在底層黔首中很受歡迎,和儒家不同。
    而從近現代穿越過來的王莽明顯也很喜歡這個思想,所以跟這代的墨家巨子關係很是親密,但為了獲取更多支持,還是一步步把自己打造或者說偽裝成一個儒家君子。
    如果說前兩節是基礎理論課程,那這一節就是思想文化課程,但是《墨子》這本書不僅僅具有先進的思想,延伸出的還有科學文化知識,因此課堂上的人數比前兩節多了許多。
    甚至有一些看上去已經人到中年了,沒想到這邊學堂的課程還挺開放的。
    這些中年人約莫就是在這裏工作的匠人們,祖父和墨家的人都沒有限製這裏匠人們繼續學習甚至從衣服上也能看出,有些孩子應該是匠人家的孩子。
    這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隻是有些可惜暫時不能大範圍的推廣。
    不過,王卓君知道,這個秘密基地的存在本身就是祖父多年努力的成果。
    即使現在做不到,但是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總是能改變這個時代。
    這個世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本就是不公平的,但她總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得到生存的機會。
    不能因為是平民就讓他們去死,不能因為是貴族,就讓他們去隨意欺壓百姓。
    總有一天,她希望能夠去重新改寫這個世界的規則,讓封建的古代能夠更快地去進化成現代的世界。
    王卓君一邊在竹簡上寫下自己的理想信念,一邊聽著墨子的思想哲學。
    學得有些鬥誌昂揚。
    等到第三節下課,一直坐在自己身邊的薛桓收拾好東西站起了身:“我先走了,第四節課太難了,基本上都是那些年級大些的人聽得。”
    “這個學堂不學五經嗎?”王卓君雖然沒有正式上過學,但她的堂兄堂姊們都學過,偶爾閑聊時也知道,五經是所有學堂標準的教材。
    啟蒙兩年後,就開始學習五經。
    “你不知道嗎?這裏是墨家的地方,我們可是墨家的弟子,五經乃儒家教材。”薛桓說著,非常自豪地拍了拍胸脯。
    不學五經?其實,如果把五經仔細研讀的話,並不完全是儒家思想。
    畢竟五經都是在先秦以前成書,那時候正是百家爭鳴的時候,儒家並非正統,故而作品也並不是一家之言。
    但如今五經成了儒家教材,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儒們不斷地對這些經典著作進行修改。
    雕琢成了如今的模樣,成了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
    但墨家傳下來的作品則完全不同,故而這裏,隻講墨家的知識。
    王卓君對今日最後一節課,越發好奇。
    本來已經聽了一個半時辰的課,從早上辰時到現在巳時,而且中間休息也隻有一炷香的時間,約莫一刻鍾。
    她才五歲,正是好動的年級,尤其是看到同桌還提前下學了,她想下學的心蠢蠢欲動。
    不過還是耐心坐著等下一個老師過來。
    薛桓剛走沒多久,王卓君身邊就又來了一個人坐下,他看上去有十七八歲,皮膚黝黑,手指粗糙,一看就是匠人。
    王卓君正想搭話,老師就進來了。
    這位老師比這前三位看起來年輕很多,而且從進來後,沒有坐在講台旁的圓椅上,而是站著在黑板上寫下一些材料和一些數據,並進行提問。
    王卓君坐在中間,她看得出來,這種場景,比起課堂,更像是一個會議。
    在這個老師引導下,能夠讓匠人更清晰的描述出準確的數據和實驗時的具體情況,這樣更方便記錄。
    而且前排正好坐著一個少年快速地記錄著下麵回答的工匠說出的內容。
    王卓君聽著聽著就發現這個實驗正是昨天自己提出的那個灌鋼法的實驗結果。
    而且,聽起來,實驗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新打出來的鐵較之前的鐵韌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