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71章 蜀王與晉王一同爭取到賑災機會
字數:5451 加入書籤
林修遠歎完氣以後。
蘇桓在旁邊說道:
“王爺說的是。不如咱們回燕北吧。燕北的靈氣感覺比這邊濃厚一點。”
林修遠伸了個懶腰:
“回肯定是要回的。”
“不過現在嘛,既然已經來到了這皇都。”
“起碼得把戲看完吧。”
林修遠望著湖麵,眼裏充滿了深邃。
他知道,這些隻不過是表麵上的爭鬥。
都在聖上的掌控中。
背後的勢力博弈,才是真正的難以捉摸。
前幾天去見得皇叔,感覺上,也不是一個簡簡單單養病的王爺。
但無論如何,隻要不影響他躺平,他都隻會當一個安安靜靜的看客。
已經破過一次自己說的話了,還是要遵守一些。
畢竟,述職和看戲,才是他此行回皇都的目的。
至於這皇都會亂成什麽樣,那可就不關他的事了。
······
皇都內的暗流,遠比林修遠想象的要洶湧。
朝堂上,文武百官站隊日益明顯,隻有少數人搖擺不定。
這日早朝,氣氛更是凝重到了極點。
一份急奏打破了眾人爭吵。
大夏皇朝淮揚州淮陰府由於雨季,導致臨江大壩垮了。
淹了三縣九村,災民無數,請求朝廷速速賑災。
滿朝文武頓時鴉雀無聲。
聖上林道乾猛地站起身來,朝著信使問道:
“何時的事?傷亡如何?”
信使聲音嘶啞:
“三日前決的口子,淹了七成田地,死者尚未統計,如今災民無處安置。”
林道乾緩緩坐下,沉默良久。
滿朝文武無人敢出聲。
“災情緊急,誰願為朕分憂,前往淮揚賑災?”
聖上的目光掃過台下。
大殿裏沉默了一瞬,隨即在場的幾位親王紛紛自告奮勇。
不知是真的為了去救國救民,還是為了自己。
也有可能是二者皆有之。
魏王率先出列:
“兒臣願往。必安撫災民,重建堤壩。”
晉王立刻跟上:
“兒臣曾在江州治理水患,頗有經驗,願為父皇分憂。”
齊王和蜀王幾乎同時出聲:
“兒臣請旨。”
四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
魏王說他兵力充足可維持秩序;晉王說他可以快速調集糧食;蜀王說他善於統籌規劃。
隻有齊王是一腔熱血。
聖上聽得眉頭一皺,隨即拍板決定道:
“那就蜀王與晉王去吧。”
“兒臣遵旨。”
二人一聽,頓時眼笑眉開,但又突然忍住。
畢竟此時還是要以賑災為主。
隨後林道乾便擺了擺手,蘇福立馬宣布退朝。
蜀王府書房內,林文曜屏退左右,隻留下兩個心腹幕僚與管家。
“王爺此次前去淮揚,雖是機遇,卻也危機四伏。”
首席幕僚徐先生捋著胡須道,
“災情複雜,難民易亂,若處置不當,恐損及王爺聲譽。”
林文曜點頭:
“本王明白。徐先生有何高見?”
徐先生沉吟道:
“當務之急是穩住災民情緒,防止暴亂。其次要檢查是否出現大麵積的疾病,最後才是重新修建。”
“王爺可先從京中帶一批太醫同去,以示朝廷恩澤。”
另一幕僚補充:
“還需提防晉王。金鱗商會雖財力雄厚,但畢竟是個商人,貪得無厭,恐怕會從中牟利。若出事,難免牽連王爺。”
林文曜冷笑道:
“老四那點心思,本王清楚得很。本王就怕他不貪呢?”
“但凡此次他敢伸手,必將失去聖心,對本王來說是好事。”
徐先生也是點頭道:
“王爺說的不錯。”
“但是在下還有個事得告訴王爺。”
“此次去賑災,雖然可以博得功勞,但是有兩點王爺一定要知曉。”
林文曜看著徐先生,認真的說道:
“先生說來聽聽。”
徐先生這才開口說道:
“這一呢,是王爺離去後,皇都的人人群龍無首,需要王爺將事情安排妥當。”
“這二來呢,此次前去賑災,其他都好辦,唯一就是時間問題。”
“王爺要負責災後重建,勢必比期望回朝要晚一些。”
“但是由於祖製,聖上退位的時間快到了,就怕王爺返京遲了不利。”
林文曜聽到這話,沉思許久,忽的一錘掌:
“本王明白,差點沉浸在這賑災的功勞裏了。”
隨後林文曜對著管家李伯說道:
“李伯,本王不在的這一段時間,皇城裏的事宜全部由你調度。”
“任何事,不論大小,必須全部都告知本王。”
“對其他幾位的監視也不能停頓。”
李伯立馬領命。
林文曜隨即對著兩位幕僚說道:
“那皇朝的消息就交由你們二位先生了。”
“凡事你們三人商議,最近正是關鍵時刻,不能失誤。”
三人再一次的領命。
隨後便讓他們退去。
林文曜在書房坐了一會,便起身去往禦書房,找聖上請示,派一些太醫隨行。
另一邊,晉王林景瑞回府後,直接請來了自己的外公,金鱗商會總會長向老爺子。
老爺子一進門就笑:
“王爺,事情我都聽說了,對你來說此次是機會。”
林景瑞也沒客氣:
“外公,淮揚水患,父皇讓我去賑災。這是個露臉的機會,也是賺錢的買賣。”
兩人關起門來聊了半晌。
朝廷撥的款有限,但金鱗商會可以“先行墊資”,以市價采買糧食、藥材、建材,事後朝廷自然要按價補償,中間操作空間不小。
向老爺子眯著眼,一副商人的精明:
“關鍵是把握好度。”
“既要讓朝廷看到王爺的功勞,又不能做得太明顯。聽說蜀王也去了,正好,有什麽問題往他身上推便是。”
林景瑞笑道:
“還是外公想得周到。本王這就去準備,明日一早就出發。”
向老爺子開口道:
“到時候讓你舅舅隨你一起去。有你舅舅幫襯,你會輕鬆一些。”
第二天清晨,聖旨正式下達。
中午時分。
兩位王爺,領著車隊,一前一後出了京城。
蜀王的車駕簡樸,隨行多是文書官吏和太醫。
晉王那邊則浩浩蕩蕩,光是裝物資的馬車就排出去老遠。
可以看得出這金鱗商會的實力。
在短短一個晚上便籌集了如此物資。
而與之一同隨行的蜀王,與眾人眼中以往的形象別無二致。
畢竟是以前寫出一篇《強國九策》,引經據典,見解獨到,讓幾位內閣大學士都頻頻點頭的人。
身邊文士多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