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6章 評審

字數:5704   加入書籤

A+A-


    杜宇澤的辦公室沒有窗戶。
    這裏更像一個服務器機房。嗡嗡的散熱風扇聲是永恒的背景音。他坐在一張簡單的鋼製辦公桌前,麵前是三塊拚接起來的巨大屏幕。屏幕上流淌的不是文字,而是代碼、數據流和不斷旋轉、變形的三維線框。
    飛行測試後的七十二小時,他沒有離開過這裏。
    海量的數據已經被他真正的“中央大腦”——那台位於房間角落,由數十個機櫃組成的巨型計算機——完全吸收。JY1那副醜陋而精確的骨架,此刻正被拆解成數以億計的節點,在虛擬空間中反複承受著各種極端條件的考驗。
    【新控製律Beta 0.8版已生成。】
    【基於實測數據修正,失速邊界預測精度提升12.4%。】
    【尾旋改出模擬成功率99.8%。】
    杜宇澤沒有理會這些提示。他的注意力在另外兩個窗口。左邊的窗口,是材料強度實驗室剛剛上傳的原始數據。
    【碳纖維複合材料平尾,三期靜力測試報告。】
    【加載至設計載荷210%,結構完整,出現可恢複性形變。】
    【加載至設計載荷245%,鉚接區出現首批永久性損傷點。】
    【結論:結構強度遠超設計指標。減重效益18.3%。】
    右邊的窗口,數據來自發動機測試台。
    【高壓壓氣機驗證機,第十五輪次測試。】
    【轉速98%,增壓比達到23.5,效率91.2%。】
    【結論:核心指標全麵達成。喘振裕度符合設計預期。】
    他伸出手,在虛擬鍵盤上敲擊了幾下。一個新的指令被下達。屏幕中央,JY1的數字模型開始發生變化。尾翼的材質參數被替換,發動機的核心數據被更新。模型周圍的氣動數據流立刻變得狂暴起來。
    【警告:現有氣動布局無法完全發揮新部件性能。】
    【警告:機身結構強度與推力增長不匹配。】
    “我知道。”杜宇澤自言自語。
    他關掉JY1的模型,調出了一個全新的、空白的設計界麵。他開始從零構建一架新的飛機。更流暢的翼身融合,更激進的進氣道設計,主承力結構上,他毫不猶豫地標注了“全複合材料”。
    這時,辦公室的門被敲響了。沈青雲推門進來,帶進一股外界的空氣。
    “你還真打算在這裏修仙?”他把一個飯盒放在桌上,“張廠長讓你去一趟會議室。所有項目組的主任工程師都到了。”
    “什麽事?”杜宇澤的視線沒有離開屏幕。
    “評審。”沈青雲說,“綜合航電架構的初步方案出來了。PD雷達的原理樣機也通過了功能驗證。大家要碰一下,看看這些東西怎麽捏到一起去。”
    杜宇澤停下了手上的動作。“把會議改到這裏。”
    “在這裏?”沈青雲愣了一下,“這地方連個正經椅子都沒有。”
    “我需要我的終端。”杜宇澤說,“讓他們過來。”
    半小時後,這個狹小的辦公室擠滿了人。除了沈青雲,還有發動機所的老專家馬向東,材料所的女總工林慧,以及雷達和飛控的幾個負責人。每個人都帶著一種複雜的情緒,有好奇,有審視,也有掩飾不住的疑慮。那場驚心動魄的飛行測試,已經讓杜宇澤這個名字在全廠區帶上了一點傳奇色彩。
    “地方小,各位將就一下。”杜宇澤沒有客套,直接把主屏幕切換到一個複雜的係統架構圖上。“這是我做的綜合航電方案。基於雙冗餘高速數據總線,將火控、飛控、電子戰、通信導航進行一體化信息處理。核心是這塊中央處理模塊。”
    雷達所的主任皺起了眉頭:“杜工,你的方案我看了。太大膽了。所有數據都匯總到你這個‘中央大腦’,萬一它出問題,飛機不就成了瞎子和聾子?”
    “不會。”杜宇澤回答,“物理上是分布式結構,每個子係統都有獨立的處理單元,保證基本功能。但在邏輯上,它們是一個整體。信息不再是孤島,而是共享的資源。”
    他切換屏幕,調出PD雷達的數據。“比如雷達探測到的目標,數據可以直接進入火控和飛控係統。飛控係統根據目標距離和速度,自動優化機動指令,讓飛行員能以最小的能量損失,占據最好的攻擊陣位。這才是‘綜合’。”
    “你的意思是,讓電腦替飛行員思考?”一名飛控工程師提出疑問,“飛行員的經驗和判斷呢?”
    “機器負責計算,人負責決策。”杜宇澤的回答很幹脆,“機器能在一毫秒內算出最優解,人不能。但開火的權力,永遠在人手裏。”
    “紙上談兵。”發動機所的馬向東說話了,他頭發花白,是廠裏的元老,“杜工,你的想法很好。但飛機不是代碼,是鋼鐵和火焰。就說你的新控製律,敢不敢上天?”
    “下周就上。”杜宇澤平靜地回答。
    整個辦公室瞬間安靜下來。
    馬向東哼了一聲:“年輕人,有魄力。那我們發動機呢?你這套係統,對發動機的要求有多高?我們的‘昆侖’還在爬坡,配不上你這個‘上帝大腦’。”
    “馬總工,我正要說這個。”杜宇澤把屏幕切換到發動機壓氣機的數據上,“你們的驗證機,效率比設計指標高了1.2個百分點。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他手指在屏幕上一劃,一個新的發動機模型出現。“基於這個數據,我做了一個推演。如果我們重新設計低壓段和燃燒室,再配合全權限數字發動機控製係統,我們可以用現有‘昆侖’百分之九十的尺寸和重量,做到它百分之一百一十的推力。”
    馬向東的表情第一次變了。他湊近屏幕,死死盯著那些曲線和參數。作為搞了一輩子發動機的人,他一眼就看出了這個方案的價值和……瘋狂。
    “減重百分之十,推力增加百分之十?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
    “我知道。”杜宇澤說,“意味著推重比可以跨過一個關鍵的門檻。”
    “你這是要重新設計一款發動機!”馬向東的聲音有些發抖。
    “我沒有這個能力。”杜宇澤說,“但我能提供一個經過驗證的、值得去嚐試的目標。”
    “材料呢?”材料所的林慧總工程師開口了,她冷靜地提出問題,“你的新飛機,大量使用複合材料。我們的工藝和產能都跟不上。那塊碳纖維平尾,我們實驗室做了半年。你要造一整架飛機?”
    “我看了你們的靜力測試報告。”杜宇澤轉向她,“強度裕度大的驚人。這說明我們的設計還是太保守了。我們缺的不是技術,是數據。是把材料性能和氣動設計、結構強度關聯起來的精確模型。現在,經過這次飛行測試,我們有了。”
    他頓了頓,終於說出了他最終的目的。
    “各位,我們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給JY1打補丁。修修補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它的底子,已經落後了。”
    他把那個全新的、隻存在於虛擬空間中的戰鬥機模型,投射到主屏幕上。流暢的線條,充滿了力量感和未來感,讓JY1那個方正笨拙的模型相形見絀。
    “這是我基於各位最近取得的所有技術突破,整合出來的一個初步方案。我叫它,JXX。”
    辦公室裏鴉雀無聲。所有人都被屏幕上那個科幻般的造物鎮住了。這不是改進,這是革命。
    “瘋子。”馬向東許久才吐出兩個字。但他沒有轉身就走。
    “風險太大了。”林慧說,“這等於把我們所有部門過去幾年的成果,全部押在一個看不見未來的項目上。萬一失敗,我們連JY1的改進都耽誤了。”
    “不,這些成果不是被押上賭桌。”杜宇澤反駁道,“而是被真正地使用起來。它們不應該隻是報告上的一行行文字,或者實驗室裏的一件件樣品。它們應該飛上天。”
    爭論變得激烈起來。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指出了這個方案的無數難點和風險。這不是否定,而是一種專業技術人員麵對未知時的本能反應。
    就在這時,辦公室的門再次被推開。
    周振華和張廠長走了進來。剛才還喧鬧的房間立刻安靜下來。
    “我們就在門外,都聽見了。”張廠長環視一圈,表情嚴肅。“吵得好。說明大家都在動腦子。”
    周振華沒有說話,他走到杜宇澤身邊,看著屏幕上的JXX模型。
    “很漂亮。”他忽然說。
    然後,他從隨身的公文包裏,拿出了一份文件,拍在桌子上。文件不厚,封麵上有幾個醒目的紅字:內部情報,注意保密。
    “這是我們上周拿到的東西。”周振華的聲音不高,卻讓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大洋對麵,他們的新一代輕型戰鬥機,已經完成了原型機試飛。這是根據我們掌握的零星信息,做出的性能評估。”
    他翻開文件,裏麵隻有一張簡單的三視圖和一頁性能參數表。
    “最大飛行馬赫數2.2,實用升限一萬八千米,最大過載9G,作戰半徑超過一千公裏……最關鍵的,推重比,大於1。”
    會議室裏一片死寂。馬向東的嘴唇動了動,卻發不出任何聲音。林慧下意識地扶了一下眼鏡。這些數據像一記重錘,砸在每個人的心上。
    “我們的JY1,推重比是0.78。”周振華合上文件,語氣平靜得可怕。“各位,現在,誰還覺得杜宇澤的方案,風險很大?”
    沒有人回答。
    杜宇澤默默地關掉了JXX的模型,重新調出了一個文檔編輯界麵。他開始敲擊鍵盤,把剛才討論的所有內容,把那些數據、模型、方案,一條條地整理進去。
    最後,他在文檔的封麵上,打下了一行標題。
    《國產先進輕型戰鬥機(預研型號JXX)技術可行性論證與初步方案報告》
    他點擊了打印。
    打印機開始工作,發出規律的聲響。一份厚重的報告,一頁一頁地吐出。
    杜宇澤拿起報告,走到張廠長麵前,把它放在了桌上。
    “廠長,周總,請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