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但話又說回來了

字數:3808   加入書籤

A+A-


    周昀長出一口氣,靠在椅子上,手指不自覺地敲打著桌子。
    雖然之前他說過,這研究生狗都不讀。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就憑他現在這個天賦,再加上年輕的身體,簡直就是科研聖體。
    讀研痛苦的最大原因除了某些不當人的導師之外,很大一部分還是因為出不了成果,隻能水水論文混個畢業。
    總的來說就是,正反饋沒有,負反饋一堆,不痛苦才怪了。
    所以他重生的第一想法就是直接找個班上。
    但是現在,計劃有變。
    這樣的情況下,讀個研好像也不是不行?
    如果真的能出成果,讀研帶來的收益肯定比正常上班大得多。
    這時候,周昀不讀研的想法已經不像之前那麽堅定了。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他還是決定,這研,得讀!
    雖說錢塘大學就是一所普通雙非,在幾年前的稱呼還是一本,也算是不錯,當然了,和水木,燕大、浙大這類國內的TOP相比還是相差很多的。
    但是!研究生不是本科,如果現在是高考,周昀絕對毫不猶豫地選擇複讀,因為本科階段學校本身的層次帶來的改變真的是太大了。
    可現在是研究生階段,讀過研的都知道,學校層次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並不是起決定性因素的,更多的還是取決於你的導師!
    如果你的導師很有人脈,在學術圈地位很高,資源很多,那麽哪怕學校本身層次一般,你日後的發展也不會差。
    當然在大趨勢上,越好的學校,導師就越厲害,學生未來的發展也就更好這是沒錯的。
    如果周昀再去二戰,憑他現在的智商,國內TOP基本都是隨便挑,但是這還需要考慮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和二戰所帶來的收益。
    時間成本就不說了,一年的時間對現在的周昀來說可能就是一篇甚至幾篇頂刊論文。
    經濟成本,二戰哪怕是在家複習,也需要父母負擔自己的吃穿住行,就算自己能自食其力,邊賺錢邊考研,但是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無論是燕大還是其他大學,研究生階段無非就是資源和人脈上的差距,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光靠導師個人就能彌補。
    而且理工科更多的還是看你的科研成果,你的成果越牛逼,資源人脈自然會來找你。
    對周昀來說,隻要選擇一個能夠在前期為他的科研提供一定資源上的支持的導師就夠了,至於學校厲不厲害,真沒什麽影響。
    而且他還有先知優勢,至少學院裏哪個導師好,哪個導師不好,他是一清二楚,絕對不會踩雷。
    恰巧,周昀就知道這麽一位有資源又有人脈的老師。
    他本身就是“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雖然距離傑青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放在錢塘大學這個雙非已經算是很厲害了,而且他的老師是一位院士,人脈可以說是拉滿了。
    而且這位老師本人也很好,雖然組裏有大概二三十個學生,但是這位老師手下是沒有小導的,也就是說不管是比賽還是論文,這位導師基本都是一對一指導。
    至於周昀為什麽知道的這麽清楚,因為上一世他的工位就在這個老師的實驗室,可以說是抬頭不見低頭見。
    既然決定了,周昀就不會猶豫,據他所知,上一世,這位導師的學生名額在暑假之前就已經招滿了,如果自己想要成為他的學生,現在就得行動起來了。
    而且像這樣的大導,除非你的初試成績非常誇張,否則基本都要再進行一輪麵試。
    想要通過麵試對現在的他來說可以說是手拿把捏,但他想要的可不僅僅是平淡地通過麵試。
    他想要做科研有一個繞不開的東西就是資源,說白了就是錢!
    而且這個錢還不是一星半點,就拿AI領域來說,想要出成果,顯卡是必須的,你要是拿CPU跑實驗,就算跑起來了,那速度,可能你電腦報廢了都跑不出結果,更別說絕大部分的實驗沒有顯卡根本就跑不了。
    更別說跑模型需要的都是專業的計算卡,動輒就是幾萬十幾萬一張,現在的周昀根本不可能負擔得起。
    有這個資源且他有機會用的隻有自己的導師,而想要讓導師給他資源,他就必須要展現出自己的價值。
    導師最看重的就是論文,像這種大導,一般的論文可能還打動不了他,至少也得是CCFB起步。
    B會嘛,周昀上輩子也發過,也是憑借這篇論文,他勉強混了個畢業。
    隻不過他當時發的是個水會,發的也是所謂的水文,把別人的方法拿過來縫縫補補,就算是一篇新的論文了。
    比如別人的論文研究的是番茄炒雞蛋,他的論文就是西紅柿炒鴨蛋。
    番茄和西紅柿有區別嗎?顯然沒有。
    鴨蛋和雞蛋有區別嗎?有,但不多。
    其實大多數的科研工作真沒別人想的這麽高大上,“學術民工”這四個字可以很好的概括絕大多數的研究生群體。
    不過現在的他大概率是不會再寫這樣的論文了。
    從前他的腦子隻能讓他從番茄炒雞蛋想到西紅柿炒鴨蛋,但現在他的腦子能讓他從番茄炒雞蛋想到滿漢全席。
    如果不是能力不夠,誰喜歡寫水刊?屁用沒有還要掏錢交版麵費。
    他一邊想著該選一個什麽方向,一邊打開電腦。
    既然要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點小小的準備還是很有必要的。
    製作PPT之前,他給導師發了一封郵件,大致意思就是:“我想來老師組裏,能力還可以,請老師考慮。”
    發完郵件,他熟練的打開空白的PPT模板。
    在白色的背景上敲下一行英文。
    《AgileEdge: Adaptive&nization for Pervasive Loe AI》直譯過來就是:一種麵向邊緣AI的自適應協同優化框架。
    這是他為自己選擇的第一個研究課題,簡單來說就是一套讓大模型AI在小設備(比如手機電腦)上又快又好地運行的方法。
    AgileEdge就是這個方法的名字,至於為什麽要用英文,那純粹是為了裝B,畢竟全英文的PPT,更能讓導師眼前一亮不是嗎?
    想好了自己要做什麽,PPT的製作倒是簡單,科研匯報的PPT並不需要花裏胡哨的動畫,白底,黑字,加上圖片,頁數也不用太多。
    最主要還是看講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