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章 調研城關鎮

字數:6736   加入書籤

A+A-


    車輪碾過坑窪的柏油路,卷起一陣幹燥的黃土。
    兩輛黑色的公務車,一前一後,駛離了多水縣委大院,一頭紮進了初春時節依舊帶著寒意的鄉野。
    李毅飛靠在後座,車窗降下一條縫,帶著泥土和青草氣息的冷風灌進來,吹散了車內暖氣的燥悶。
    他目光沉靜地望著窗外飛速倒退的田野、村莊。
    此時戴鵬宇坐在副駕,拿著平板電腦,時不時低聲和陳玉秀確認著行程細節。
    陳玉秀坐在李毅飛旁邊,抱著筆記本,手指在鍵盤上飛快敲打,整理著剛拿到的第一手資料。
    後麵那輛車裏,坐著辦公室的小王和一名司機。這隊伍,精簡,務實,透著一股不事張揚卻目標明確的勁兒。
    第一站,城關鎮。
    車子還沒完全停穩,鎮政府大門口台階上站著的幾個人影就快步迎了上來。
    為首的正是鎮黨委書記薑波,一個四十出頭身材微胖的幹部。
    旁邊是鎮長蔣洪江,身材精幹。
    稍後一步的是鎮紀委書記張浦,神情嚴肅。
    “李書記!歡迎縣紀委各位領導蒞臨城關鎮檢查指導工作!” 薑波熱情地伸出雙手,迎了上來,聲音洪亮。
    他身後的蔣洪江和張浦也連忙上前。
    李毅飛下車,伸出手跟薑波握了握,力道不輕不重:“薑書記,蔣鎮長,張書記,辛苦了。”
    目光在三人臉上快速掃過,最後落在張浦身上,停留了半秒。
    張浦下意識地挺了挺胸。
    “不辛苦!李書記您才辛苦!外麵冷,快請裏麵坐!” 薑波側身引路。
    年前縣裏那場力度空前的整治工作,餘波猶在,誰也不敢小覷這位年輕卻作風硬朗的縣紀委書記。
    小會議室裏,暖氣開得很足。匯報開始。
    薑波首先匯報,從“黨建引領”講到“經濟騰飛”,從“民生改善”說到“社會穩定”,數據詳實,成績斐然。
    蔣洪江適時補充些具體項目。
    輪到張浦匯報紀委工作時,他拿出準備好的稿子,聲音平穩地念著“強化監督執紀”、“深化廉政教育”、“信訪態勢平穩可控”等常規內容,聽得李毅飛眼皮微垂,手指在膝蓋上無意識地輕輕敲著。
    “張書記,” 李毅飛等張浦念完,忽然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地打破了會議室原有的節奏,“你剛才說,去年受理信訪舉報X件,辦結率百分之百。
    這X件裏麵,重複訪、越級訪的有多少?真正解決到群眾心坎上的,又有多少?”
    張浦一愣,額角瞬間見了汗,拿著稿子的手有點不穩。他下意識地看向薑波。
    薑波臉上的笑容收斂了些,解釋道:“李書記,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有些群眾訴求確實比較複雜,需要時間……”
    “複雜不是理由。” 李毅飛打斷他,目光轉向薑波,語氣平淡卻帶著分量,“薑書記,信訪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更是檢驗我們執政能力和幹部作風的試金石。
    紀委的同誌,職責所在,必須履職盡責。對違紀行為,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尤其是那些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行為,更要嚴肅查處!這是紅線,也是底線!”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三位鎮領導,最後又落回張浦身上:“監督責任是沉甸甸的擔子,不是停留在紙麵上。
    要深入下去,真發現問題,真解決問題。當前關鍵時期,確保穩定是硬要求,城關鎮位置特殊,絕不能在這個節骨眼上出問題!”
    幾句話,讓薑波臉上的笑容徹底消失,蔣洪江眼神更加審慎,張浦麵皮緊繃。會議室裏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
    接下來的“參觀”環節,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表演。窗明幾淨的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笑容標準;
    台賬記錄一絲不苟;信訪接待室裏,登記本幹幹淨淨。一切都顯得過於規整。
    “李書記,這都中午了,食堂準備了工作餐,您看……” 臨近飯點,薑波再次開口,試圖挽留。
    李毅飛抬手看了看表,語氣不容商量:“飯就不吃了,後麵還有安排。你們的心意領了。
    工作,” 他目光再次掃過三人,“落實到我剛才強調的要求上,比什麽都重要。走了。”
    車子駛離城關鎮政府大院,後視鏡裏,薑波三人站在門口揮手的身影越來越小。
    “嘖,這薑書記,匯報起來滴水不漏。” 戴鵬宇坐在副駕,忍不住低聲說了一句。
    李毅飛沒接話,閉著眼,靠在椅背上。城關鎮這地方,離權力中心太近,關係盤根錯節。薑波的心思,他看得明白。
    剛才那番敲打,是必要的提醒。他手中掌握著關於城關鎮某位副職與轄區內開發商關係異常的線索。現在還不是動的時候,但態度,必須鮮明。
    “領導,下一站,李集鎮。” 陳玉秀看著行程表匯報。
    李集鎮。這個名字在李毅飛腦子裏轉了一圈,立刻浮現出三個關鍵詞:偏遠、困難、基礎薄弱。
    二十分鍾後,車子拐上一條更窄、坑窪更多的鄉道。路兩旁的景象也變了,低矮的磚瓦房,零星的店鋪,路上行人不多,透著幾分蕭索。
    鎮政府大院比城關鎮小了許多,圍牆斑駁。聽說縣紀委書記來了,鎮黨委書記周大富和鎮長劉智匆匆從辦公室裏迎了出來。
    兩人年紀都不小了。周大富五十多歲,頭發花白,臉上刻著歲月的痕跡,穿著件洗得發白的夾克。
    劉智也四十好幾,黑瘦精幹,但眉宇間帶著憂慮。兩人站在車旁,臉上是長期處於困境、對上級檢查既感壓力又不得不應對的複雜神情。
    “李…李書記!歡迎領導!” 周大富的聲音帶著濃重的鄉音,伸出的手粗糙有力。
    “周書記,劉鎮長。” 李毅飛跟他握了握手,能感受到對方掌心的厚繭。
    目光掃過兩人身上那身舊衣服,再看看這簡陋的院子,心裏大致有了判斷。
    會議室同樣簡陋。匯報?周大富拿出一份邊緣磨損的稿子,念得有些吃力。
    發展規劃、產業振興等內容顯得空洞。談到困難,他語氣變得實在:財政緊張,曆史欠賬沉重,青壯勞力流失,發展產業麵臨資金、技術、銷路多重困難……旁邊的劉智也低聲補充,語氣裏滿是無奈。
    鎮紀委書記?李毅飛環顧一圈,沒見著人。
    “哦,老馬…馬書記,” 周大富反應過來,解釋道,“他今天下村調解兩家宅基地糾紛去了,一時半會兒回不來。”
    李毅飛點點頭。一個長期處於困境、連基本運轉都吃力的地方,紀委工作麵臨的挑戰可想而知。能去調解糾紛,也算是在履職。
    他沒像在城關鎮那樣提具體要求或訓話。隻是靜靜地聽著,偶爾問幾句基礎數據。
    當聽到鎮裏維持日常運轉都捉襟見肘,幹部職工的差旅費、醫藥費長期積壓報銷不了時,李毅飛眉頭緊鎖。
    這已經超出了作風問題的範疇,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壓力。難怪材料顯示李集鎮的紀委工作舉步維艱——基本的保障都難以落實,監督執紀自然力不從心。
    聽完匯報,在鎮政府院子裏簡單看了看。幾個辦公室門窗緊閉。唯一開著門的是“信訪接待室”,裏麵坐著個打瞌睡的老同誌。
    “李書記,您看…這都過飯點了,鎮上條件有限,就在食堂簡單吃點?” 周大富搓著手,臉上帶著緊張和局促。
    李毅飛看著周大富那張寫滿風霜與窘迫的臉,再看看旁邊同樣不安的劉智,心裏明白,這裏的困難是真實的。
    “飯就不吃了。” 李毅飛聲音放緩了些,“周書記,劉鎮長,你們的情況,我了解了。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職責不能放鬆。
    守土有責,再難,安全穩定和基本民生保障這條底線必須守住。
    紀委的工作…結合實際推進,但原則必須堅持。有什麽實在解決不了的困難,及時向縣裏反映。”
    李毅飛語氣平和,帶著理解。周大富和劉智聽著,連聲道謝。對他們而言,上級的理解和關注,已是莫大的支持。
    重新坐回車裏,戴鵬宇去了後麵一輛車溝通情況。李毅飛靠在椅背上,閉著眼。
    城關鎮的刻意與李集鎮的困頓,像兩幅迥異的畫麵在他腦中交織。這就是基層,複雜而真實。
    “領導,按原計劃,下一站是去碼頭鎮?” 陳玉秀看著平板上的行程安排,小聲問道。
    李毅飛緩緩睜開眼,眼底一片清明。他目光投向車窗外,遠處,一片廠房林立、煙囪高聳的區域輪廓顯現。
    “不去碼頭鎮了。” 李毅飛的聲音不高,卻帶著決斷,“告訴戴主任,改道。下一站,直接去多港鎮。”
    陳玉秀明顯一愣,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多港鎮?行程計劃裏沒有這一站!那可是…
    但她沒多問一句,手指立刻在平板屏幕上劃動起來,迅速編輯信息,同時撥通了後麵那輛車上戴鵬宇的電話:“戴主任,領導指示,行程變更,下一站——多港鎮。”
    電話那頭,戴鵬宇顯然也感到意外,頓了兩秒才傳來回應:“多港鎮?好的!明白!”
    李毅飛仿佛沒聽到身後的動靜,他的目光依舊鎖定在車窗外那個越來越清晰的方向。
    嘴角,勾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帶著複雜情緒的笑意。
    多港鎮。
    這三個字在他心頭滾過,意義非凡。
    那是他的家鄉,是他工作起步的地方,更是他當年傾注了大量心血、看著它從全縣落後的鄉鎮,一步步發展成如今全縣最具發展活力的重鎮!
    現任的鎮黨委書記王成貴,是他當年向組織推薦、能力得到認可的幹部。這裏是多水縣發展的重要一極,也是他格外關注的地方。
    這次臨時決定前往,調研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實地看看。
    他要親眼看看,自己當初參與推動的規劃,尤其是北港劉莊那個投入巨大的水上生態項目,如今進展如何?
    有沒有偏離方向?有沒有人敢於在這裏做出格的事?特別是他親自參與引進、扶持的水生集團,有沒有遭遇不合理的幹擾?
    侯江也提到過碼頭鎮某位副鎮長與某些老板交往過密的問題。
    馬樹軍U盤裏那份被擱置的舉報信,指向的也是另一個鄉鎮。
    但李毅飛心裏有數,發展越快的地方,越容易成為焦點。多港鎮如今是發展的熱土,各方關注度極高。
    他離開縣裏坐鎮市裏這段時間,難保沒有一些不良風氣向這裏滲透。
    他必須回去看看,親自了解情況,既是支持王成貴開展工作,也是傳遞一個明確的信號:多港鎮的發展,必須健康有序,容不得歪風邪氣!
    車子猛地提速,駛上了通往多港鎮方向車流密集的省道。
    輪胎摩擦著平整的路麵,發出低沉而有力的聲響。
    車窗外,熟悉的田野、河流、還有遠處隱約可見的、他當年參與規劃推動的港西發展園區的輪廓,飛速掠過。
    離家越近,李毅飛的眼神反而越發銳利起來,如同磨礪出鋒芒的利刃。
    陳玉秀悄悄從後視鏡裏瞥了一眼自家領導。
    李毅飛臉上沒什麽表情,但那股子沉靜中透出的威壓,讓她感到一陣無形的壓力。
    她下意識地攥緊了手裏的平板,心中暗忖——李書記這次去多港鎮,恐怕帶著審視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