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何為武,這是獨屬於人的叛逆!

字數:5503   加入書籤

A+A-


    時空縫隙中的王三豐,心神劇震,已無暇悲傷劉伯溫的徹底消逝。
    自那道模糊虛影被劉伯溫劍光斬落的刹那,一股難以言喻的吸力便攫住了王三豐的意識,仿佛靈魂深處沉睡的某物被驟然喚醒。
    一種源自本能,近乎蠻橫的渴望洶湧而生,驅使著王三豐想要不顧一切衝向那虛影,與之徹底融合。
    王三豐強行按捺住這股幾乎要撕裂靈魂的悸動,驚疑不定:
    “怎會如此?!”
    “那虛影究竟是何物?為何……為何讓我感覺如此親近,如此……渴望?”
    目送劍光裹挾著那道虛影離去,直至祂降落於武當山下。王三豐的目光緊緊的鎖定著祂,關注著祂。
    眼神中充滿了迷茫與一種近乎宿命的預感:
    “無論那虛影是何來曆,祂與我之間,必有無法斬斷的牽連……深厚至極!”
    .......
    洪武三十一年,歲次戊寅,夏六月庚申,西元一三九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帝星隕落,龍馭上賓,明太祖朱元璋,於西宮駕崩,享壽七十有一。
    同日,國運升騰,天驚地變,最後國師隕落,龍脈崩碎,群臣驚惶。
    也在同一日,武當山下張家村,出現一名背負寶劍,但卻渾渾噩噩的男子,不知其年歲,更不知其來曆,隻因一日三瘋,便私下裏稱呼他為:
    “張三瘋!”
    帝崩三日之後,京城上空彌漫的驚惶與壓抑尚未散去。
    為迅速穩定波譎雲詭的朝局,平息四起的流言,皇太孫朱允炆在群臣擁戴下,倉促登基,接過了這風雨飄搖的帝國權柄。
    新年號定為“建文”,寓意文治昌明,然其背後,卻是暗流洶湧。
    新帝登基的喜慶尚未散去,龍脈崩碎的可怕後果便開始顯現。
    那些曾高高在上,依附於龍脈氣運,傳承悠久的世家豪閥,以及他們背後支撐的各門各派——無論是名門正道,還是隱秘魔宗,抑或是山精野怪、旁門左道……
    幾乎在同一時間,所有感知敏銳的修行者,無論身處何方,皆臉色驟然鐵青,感受到了一種源自天地根本的枯竭與斷絕!
    他們驚駭欲絕,紛紛舍棄經營多年的基業,帶著門中最核心的弟子與典籍,形色匆匆,狼狽離去,如同躲避末日天災。
    不久之後,一則令人心悸的傳言,開始在民間悄然流傳,並以驚人速度擴散:
    “龍脈盡碎,天地靈氣,日漸稀薄,終將不存!”
    “諸般道法,根基盡毀,傳承斷絕,諸道寂滅!”
    “世間即將末法!”
    起初,世人多是將信將疑,畢竟修行之事縹緲難尋,與凡俗生活相隔遙遠。
    然而,當各大門派陸續公開宣布召回所有在外門人,封山閉門,全力推演新法,試圖尋找在末法時代延續傳承的道路時,恐慌終於徹底爆發!
    此舉無疑證實了諸道即將寂滅的傳聞。
    一時間,人心惶惶,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沉淪!
    就在天下蒼生為末法降臨而驚疑不定,惶惶不可終日之際,剛剛坐穩龍椅的建文帝朱允炆,內心深處卻湧動著一股難以抑製的狂喜。
    諸道寂滅?靈氣不存?
    在他看來,這簡直是天賜良機!
    修行者從此失去超凡力量,再無法幹預世俗王朝更迭,朝廷將再無掣肘,世間一切,將徹底以軍功強權為尊!
    大明江山,將真正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按捺不住心中勃勃野心,也或許是為了轉移國內因末法傳言而產生的恐慌,朱允炆做出了一個誰也未曾預料的決定。
    朱允炆先發製人,突然對各大藩王下手。
    趁著藩王們同樣因天地異變而心神不寧,猝不及防之下,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一個個被迅速削奪王爵,貶為庶人。
    湘王朱柏性情剛烈,不堪受辱,闔宮*焚,慘烈景象震動天下。
    一時間,朱氏宗親人人自危。
    雷霆手段,鐵血無情,建文帝的威勢一時無兩。
    1399年,建文元年,當朱允炆磨刀霍霍,準備對勢力最強、威脅最大的燕王朱棣下手時。
    這位久曆沙場,同樣早有準備的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悍然起兵!
    迅速攻占北平九門,控製全城,隨即誓師南下。
    靖難之役,就此爆發!
    戰火席卷南北,持續三年。
    1402年,建文三年。燕王之師渡過長江,直逼南京,穀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
    南京城破,宮中燃起熊熊大火,映紅了半邊天際。
    建文帝朱允炆於烈焰之中不知所蹤,生死不明。
    同年,燕王朱棣於南京奉天殿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樂”。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碎了舊的秩序,也帶來了新的變局。
    巧合的是,就在這改朝換代的喧囂與血火之中,武當山下瘋了三年的“張三瘋”似乎從某種狀態醒轉,仿佛大夢初醒。瘋癲之態消失無蹤,整個人氣質陡然一變,仿佛脫胎換骨。
    在一個無人知曉的深夜,背負著那柄從未離身的古樸寶劍,一步步,悄然走進了巍峨連綿的武當山脈深處。
    此後歲月,山腳下的獵戶、采藥人,時常在雲霧繚繞的深山之中,瞥見一個身影。
    那人衣衫襤褸,不修邊幅,狀似邋遢,卻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獨特氣韻。
    他時而靜坐於懸崖之巔,凝望雲卷雲舒;時而伏身於溪流之畔,觀察龜蛇嬉戲;時而手舞足蹈,演練著一些從未見過的奇怪招式。
    以天地為師,與鳥獸為伍,獨自創武演道。
    久而久之,關於武當山上有“異人”的傳說,開始在周邊地區流傳開來:
    “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
    “寒署惟一衲一襲!”
    “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
    “善嬉,旁若無人........”
    傳聞愈演愈烈,吸引了越來越多好奇之人。
    不少人滿懷期待,慕名而來,跋山涉水,深入武當,隻為尋訪仙緣。
    有人尋覓多日,一無所獲,便嗤笑此乃無稽之談,敗興而歸。
    但亦有人言之鑿鑿,聲稱有幸得遇那位“異人”,蒙其點撥,傳授了不可思議的武學與道理,甚至當場演練起來,招式古拙,卻又暗合某種天地至理,威力不凡。
    最初,世人對此大多還是將信將疑。
    然而,當那些流傳出來的零星武學片段,輾轉流入了一些道門修士耳中時,竟然發現這些所謂的“武功”竟另辟蹊徑,不怎麽依賴天地靈氣,反而注重激發人體自身潛能。
    頓時驚動道門高手,齊臨武當山!
    這下徹底點燃了世人的熱情。
    末法時代,諸道寂滅,前路無望,而武當山上傳出的“武”,似乎是黑暗中唯一的光!
    一時之間,武當山仿佛成了最後的希望之地。
    無數人,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皆如潮水般蜂擁而至,闖入武當山,不顧艱險,隻為能得見那位神秘“異人”,窺得“武道”真容!
    最後,這股尋仙狂潮,連遠在京城的永樂大帝朱棣都被驚動。
    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竟也派遣使者,攜帶重禮,前來武當山尋訪“仙人”。
    武當山,徹底成為了天下矚目的“仙緣之地”。
    而“武”,這全新的力量體係,也自武當山開始,如同燎原星火,逐漸流傳於世。
    “武道!”
    “何為武道?以武入道!這非是向天借力,而是人自身的道!這是以不朽的精神,逆天奪命。這是叛逆,這是逆天,我們向天奪命!”
    “武,是江湖草莽的武,是凡人亦可擎天的武!”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而益有餘!”
    “龍脈破碎,清濁不分,渾濁厚重,沉滯不堪,靈氣不再,世間末法”
    “大道外求已是絕路,唯有向內求索!”
    “世無靈氣可借,那我直接吞吐天地,吐納世間一切法。”
    “道外不可求,唯武,力自生!武道,才是真正掌握屬於自己的力量!”
    “武道第一境,是為後天!食後天五穀精微,納天地渾濁之氣,內壯髒腑,強健體魄,打下堅實根基……”
    “武道第二境,是為先天!外練筋骨皮膜,堅逾金石;內煉丹田一口氣,綿長不絕。錘煉精神,凝聚真氣,氣行周天……”
    “武道第三境,是為宗師!精氣神三者飽滿,身強神足,以真氣衝開任督二脈,貫通天地之橋!能汲取稀薄的天地元氣為己用,一招一式,宛若天地濤濤之勢,沛然大力,開山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