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心學傳承,土木之變!

字數:7021   加入書籤

A+A-


    大明時空,王三豐猛然睜開眼,已然發現自己再次回到了先前離開前的時間節點。
    這是,這一次,時空縫隙中隻剩他孤寂的身影,身旁,已無心聖隨行。
    呼~
    長長吐出一口濁氣,帶著離別的悵然,王三豐對著那片虛無,深深一揖。
    “尊聖,我們定有再會之期!”
    鄭重行禮畢,王三豐收斂心神,開始沉浸於心海深處心聖留下的心學傳承。
    【……儒、佛、老、莊,萬法紛呈,皆為我心之用,然求學於聖賢之道,心中切不可存有聖賢偶像……泥塑木偶,供奉於廟堂足矣,若置於心,則成桎梏……心,即是宇宙本體,萬物主宰,立身之本,度量是非之準繩……吾之道,核心在於致良知,在於知行一……】
    【良知乃天理昭然於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如今細思,‘合’之一字,尚顯畫蛇添足,知與行,本就是一體兩麵,從未分離……】
    每一個文字在意識深處流淌,都仿佛點亮一盞心燈。
    他好似再次看到了那位須發花白,麵容清臒的老人。
    老者時而緩步徐行於山水間,時而靜坐磐石,凝望雲卷雲舒;時而伏於簡陋書案,筆走龍蛇;時而手捧泛黃書卷,就著一瓢清水、一簞粗食,怡然自樂,天地萬物仿佛都融入其恬淡自足的氣韻之中。
    不知不覺,王三豐心神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跨越了時空,與那位先賢隔空對坐。
    “原來如此……致良知,心即理,知行一……這便是先生傾盡一生所證悟的大道真諦啊!”
    許久,仿佛過了一個世紀那般漫長,王三豐才從那浩瀚如煙海的感悟中緩緩回神。
    心海中那千餘字傳承,看似樸實無華,未曾提及半分具體的修煉法門、真氣運轉。但在王三豐此刻看來,這字字句句,無一不是直指修行本源的無上心法。
    寥寥千字,卻已將心學精髓、先生畢生智慧、乃至修行終極奧義,闡述得淋漓盡致。
    心心相印,不外如是。
    唰——
    恰在此時,遙遠的天際,一輪磅礴的紅日正掙脫雲海束縛,冉冉升起。
    破曉的晨曦如同金色的利劍,刺破黎明前的黑暗,將溫暖與光明播撒向沉睡的大地。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王三豐心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靜謐與通達,仿佛長久以來束縛著他的無形枷鎖,在此刻轟然碎裂。
    他感覺到,內心深處,有什麽東西正在孕育,等待破土發芽。
    是心,是那顆蘊含無限可能的種子。
    而他一身精湛的武道修為,便是滋養這顆種子的肥沃土壤。
    心為根,武為幹,必能長成觸及蒼穹的參天巨樹!
    唰——!
    就在現實中大日初升的那一刹那,王三豐的心靈世界裏,仿佛也有一輪更為璀璨、更為熾烈的太陽同步升騰!
    無盡的光芒瞬間照破了所有陰霾角落,心靈空間變得一片通透。
    一股前所未有的輕鬆暢快之感,自心靈最深處彌漫開來。
    這股輕鬆感迅速流遍四肢百骸,深入每一寸筋骨、每一絲血肉,仿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又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擔,掙脫了無形鐐銬,整個身心都變得輕盈、協調、圓融無礙。
    王三豐輕輕閉上雙眼,心燈映照之下,那些因疑惑、因執念、因心結而積鬱的沉悶滯礙,如同冰雪遇驕陽,頃刻間煙消雲散。
    此次跨越時空的見聖之旅,不僅獲得無上心法傳承,更是一次徹底的心靈洗禮與解放!
    這對王三豐未來的道路,其好處之大,簡直難以估量。
    “先生此番恩情,重如泰山,浩蕩如海……”
    “此恩此德,三豐銘記........”
    王三豐低聲感歎,語氣中充滿了深深的敬仰與感激。
    隨即,他再次收斂心神,如饑似渴地埋首於那博大精深的心學精義之中,細細品味,反複揣摩。
    就在王三豐埋頭於心學精義時,世間歲月,不會因誰的眷戀而放慢腳步,也不會因誰的彷徨而停下征程,它悄無聲息地帶著萬物前行,隻留下一路或深或淺的歲月痕跡。
    ..........
    缺一不成也占先,六龍親禦到胡邊;
    天心複見人心順,相克相生馬不前。
    ..........
    時光流轉,永樂七年。
    北方的草原上,暗流湧動,威脅的陰影再次籠罩中原邊境。
    紫禁城,奉天殿。
    龍椅之上,朱棣的身影愈發顯得威嚴深沉,久經戰陣與皇權浸染,他的目光銳利如鷹隼,此刻更是蘊含著令人心悸的冰冷殺機。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最終,所有的情緒、所有的決心,都匯聚成一個蘊含著無邊血火與鐵腕意誌的“殺”字。
    “殺——!”
    隨著朱棣這聲令下,整個大明王朝,這部龐大的戰爭機器,再次轟然啟動。
    備戰的號角吹響,糧草、軍械、兵員,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集結。
    ......
    永樂八年。
    朱棣不等北方完全整合,禦駕親征,率領數十萬精銳明軍,浩浩蕩蕩,跨過長城,深入漠北。
    消息傳開,草原震動,無數北方部族震怒應戰。
    然而,麵對組織嚴密、裝備精良、且融入了武道強者的明朝大軍,習慣了遊擊襲擾的北方部族顯得猝不及防。
    韃靼主力被迅速擊潰,殘部在絕對武力麵前被迫臣服。
    明軍鐵蹄踏過廣袤草原,一路追亡逐北,直抵擒狐山。
    朱棣下令,於巨大山岩之上,鐫刻銘文,宣示大明武功:
    “翰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窮荒,萬世太平!”
    ……
    然而,戰爭的火焰並未就此熄滅。
    草原部族的韌性超乎想象。
    起複,北伐;複燃,再北伐;短暫臣服後的背叛,依舊是北伐。
    接下來的數年間,連綿不絕的戰爭如同車輪般碾過漠北大地。
    整個草原,幾乎被犁庭掃穴不止一遍。
    但不知是否真如傳言所說,中原龍脈破碎,氣運流失,導致北方蠻夷氣數未盡。
    這些草原部落仿佛野草一般,殺之不絕,燒之不盡,春風一吹,便又再度滋生。
    朱棣數次親征,傾盡國力,戰果輝煌,卻始終未能徹底根除北方威脅。
    “殺不盡,也要殺!”
    朱棣的眼神冰冷而堅定,裏麵燃燒著偏執的火焰。
    “朕這一代能做完的事,絕不留給子孫後代!”
    這是朱棣的信念,是他作為鐵血帝王的擔當,也是他近乎殘酷的執著。
    他要用自己的鐵腕,為大明打下一個真正萬世無憂的基業。
    ......
    永樂二十二年。
    宿命的輪回似乎悄然降臨。
    朱棣發動第五次漠北遠征,這位一生都在征戰中的鐵血帝王,最終卻未能回到他親手營建的北京城。
    他於歸途中,在榆木川,耗盡了最後一絲心力,溘然長逝。
    一代雄主的落幕,也讓漠北那片被鮮血浸透的土地,暫時停止了殺戮的輪回。
    但也給草原各部族,留下來一段寶貴的喘息之機。
    ……
    曆史的車輪繼續向前。
    仁宗朱高熾繼位,他一改永樂朝的剛猛,力主休養生息,與民休息。
    然而,這位仁厚的君主在位不足一年,便猝然駕崩。
    隨後,其子宣宗朱瞻基繼位,雖有“仁宣之治”的美譽,試圖延續休養生息的國策,但也同樣英年早逝,反噬駕崩。
    或許,這本就是大明王朝斬盡龍脈所必須承擔的反噬與劫數。
    再加上永樂年間的赫赫武功,北伐的巨大消耗,遷都北京的龐大工程……這一切,都如同飲鴆止渴,更是極大地損耗了大明的國運根基。
    大明王朝,終究不可避免地開始顯露疲態,再也無力像永樂大帝那般,對北方形成絕對壓製。
    而與此同時,北方的漠北部落,尤其是在也先領導下的瓦剌部,卻在悄無聲息間舔舐傷口,積蓄力量,如同潛伏的餓狼,再次將貪婪目光投向了富庶的中原大地。
    ......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流火。
    蟄伏已久的瓦剌部首領也先,終於按捺不住膨脹的野心,以朝貢貿易糾紛為借口,大舉侵擾大明邊境。
    警報雪片般飛入京城。
    年輕的明英宗朱祁鎮,在深受寵信、專權跋扈的司禮太監王振的極力慫恿下,也想效仿太宗皇帝(朱棣),親率大軍,一舉蕩平瓦剌,建立不世之功。
    然而,當時英宗年少,王振專權。
    一場巨大的悲劇,已然埋下伏筆。
    在王振的錯誤指揮下,號稱五十萬的明軍主力,進退失據,糧草不繼,最終被瓦剌鐵騎團團包圍。
    一場慘烈的大潰敗爆發。
    五十萬大軍土崩瓦解,全軍覆沒。
    其中,最為精銳、拱衛京師的三大營部隊,幾乎損失殆盡,隨之毀於一旦。
    隨駕出征的文武重臣,損失更是慘重。
    曆經四朝的老將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吏部左侍郎曹鼎、禮部右侍郎丁銘、工部右侍郎王永和以及內閣學士張益等等,足足五十餘位朝廷柱石,全部殞命沙場。
    無數忠勇的文官武將,血染黃沙,魂斷土木堡。
    就連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軍隊生擒活捉!
    土木堡一戰,大明立國近百年來積攢的軍事底蘊、人才儲備,幾乎一朝敗盡!
    京師門戶大開,再無險可守。
    八月,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著明英宗,裹挾著空前的勝利威勢,兵鋒直指大明京城。
    九月,危急存亡之秋,孫太後臨危決斷,立長君以絕敵望,斷絕也先利用英宗要挾的企圖。
    郕王接受太後諭旨,即皇帝之位,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明年年號為“景泰”。
    明朝喪君有君,朝野內外,皆決心共赴國難。
    十月,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黑壓壓的軍隊如同潮水般將京城包圍。
    兵部侍郎**臨危受命,整頓殘兵,破釜沉舟。
    另外中原各地武林高手支援而來,少林,峨眉,丐幫,青城,華山.......皆共赴國難!
    曆經五天五夜驚心動魄的生死激戰,明軍奇跡般地擊退了驕橫不可一世的瓦剌大軍,並迎回明英宗朱祁鎮。
    **,成功保衛了京師,將大明王朝的國祚強行續命兩百年。
    但是,經此一役,大明底蘊耗盡,由勝轉衰,不可避免的滑向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