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無忌出山,江陵神童

字數:5741   加入書籤

A+A-


    江湖的風,九萬裏不問歸期,入世人之耳。
    普天之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南方有一尊武道神話,於朗朗乾坤之下,白日飛升!
    被武林尊為“明尊!”
    伴隨神話而來的,是一套延續了武學前路的全新體係,震徹天下武者心扉:
    “武道第一境,是為後天!食後天五穀精微,納天地渾濁之氣,內壯髒腑,強健體魄,打下堅實根基……”
    “武道第二境,是為先天!外練筋骨皮膜,堅逾金石;內煉丹田一口氣,綿長不絕。錘煉精神,凝聚真氣,氣行周天……”
    “武道第三境,是為宗師!精氣神三者飽滿,身強神足,以真氣衝開任督二脈,貫通天地之橋!能初步汲取稀薄的天地元氣為己用,一招一式,宛若天地濤濤之勢,沛然大力,開山裂石……”
    “武道第四境,是為大宗師!觀摩天地萬象,臨摹山川河流,熔煉出獨屬於自己的武道意誌!意與我合,我與意同,借天地偉力加持己身……”
    “武道第五境,是為天人!窮盡人體奧秘,丈量周身竅穴,氣貫周身,淩空虛渡,逍遙自在……”
    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江湖徹底陷入了燎原之火般的瘋狂。
    天下武道,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烈火烹油、繁花似錦的鼎盛之景。
    江湖,也因此變得愈發喧囂熱鬧,光怪陸離。
    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上亂象,給大明朝廷的統治造成莫大的危機。
    江湖和廟堂,再度劍拔弩張,隱隱對立。
    然而,對於那些已經初步涉足大宗師境界的宗派高層,他們的目光已經完全不再理睬世俗層麵的紛爭。
    他們神念如潮水般鋪開,細細感受著這方天地的氣息:
    “唉,天地元氣,已經稀薄到近乎枯竭了!”
    一聲歎息,道盡了無盡的惶恐與驚慌。
    他們紛紛宣告閉關,如饑似渴地搶奪著最後的元氣,試圖在這天氣元氣徹底枯竭沉淪前,突破自己,爭渡到那江湖之中隻有宗派高層才隱隱能窺到一鱗半爪秘的那方‘渡世之筏’中。
    可歲月無情,並未因為他們的彷徨而放慢腳步,也並未因為他們的爭分奪秒而憐憫。
    它悄無聲息地帶著萬物前行,隻留下一路或深或淺的歲月痕跡。
    公元1510年,正德五年,‘曾教主’飛升次年,權閹劉瑾伏誅,王守仁獲赦,曆任廬陵知縣、南京刑部主事等職。
    公元 1516年,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贛巡撫,推行鄉約、團練,以雷霆手段整頓糜爛的地方治安。
    公元1518年,正德十三年,平定為禍漳州、贛州等地數十年的匪患,寫下《南贛鄉約》,教化萬民。
    公元1519年,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王守仁迅速起兵,僅用35天便生擒朱宸濠,平定叛亂。
    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明世宗繼位,王守仁辭官回鄉講學,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天下學子稱其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王守仁在紹興創辦書院,宣講“致良知”學說,弟子眾多,心學影響擴大。
    公元1527年,嘉靖六年,被起用為兩廣總督,前往平定廣西思恩、田州等民族叛亂。
    生而不凡,年少有為,娶妻諸氏,被貶悟道,平定叛亂,立院講學,總督兩廣。
    伴隨著這傳奇璀璨的一生,王陽明身上的氣息越來越神異,他也變得越發瘦削。
    他的氣力仿佛被歲月抽空,甚至多走幾步路,都會引來一陣劇烈的喘息。
    這副殘軀,再也看不出半分曾經文武雙全,一生戎馬未嚐一敗的絕代風華。
    然而,肉身越是衰敗,王陽明眼中的神光卻越是璀璨,仿佛有某種東西正在他的靈魂深處孕育、升華。
    終於,到了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
    王陽明的身體,宛如風中殘燭,再也撐不住了,平定叛亂之後,王陽明上疏請求致仕。
    不等朝廷批準,便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歸途。
    冰冷的江風鑽入馬車,王陽明蜷縮在厚厚的被子裏,身旁烤著一個暖爐,他重重地呼出幾口帶著白霜的濁氣。
    胸口的窒悶感才稍稍緩和,一張枯瘦的臉上,擠出一絲疲憊的笑意。
    “汝中啊,咱們若是再不走,怕是……就真的來不及了。”
    “還有些事,在等著為師……呼……去了結!”
    短短幾句話,卻仿佛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
    王陽明不得不閉上眼,急促地呼吸著,強行提起一絲精神。
    即便虛弱至此,他的目光依舊溫和而明亮,宛若一盞點燃在靈魂深處的永恒明燈,任憑風吹雨打,永不熄滅。
    然而,當馬車剛剛駛離兩廣地界,抵達浩瀚的長江河畔之際。
    驟然間,王陽明那雙古井無波的眼眸中,爆發出璀璨到極致的光芒,仿佛一尊沉睡了千古的神祇,在他的身軀裏悍然蘇醒!
    “汝中,停車!”
    “有故人……來見為師了!”
    王龍溪心頭一震,連忙勒住馬韁,舉目順著老師的視線眺望。
    隻見江口渡頭,不知何時,已站著一名身形挺拔如槍,眉目英朗如劍的中年。
    那人隻是靜靜立在那裏,卻仿佛成了這片天地的中心,江風吹拂著他的衣袍,卻撼動不了他分毫。
    “此人是誰?難道又是來老師這裏尋‘死’的?”王龍溪心中雖驚疑不定,但並不在意。
    這十多年來,總有三三兩兩的武林絕頂高手,前來尋老師。
    奇怪的是,這些武林高手,往往都是自己走著來,離去之時總是由別人背者離開,宛如死屍!
    雖然滿腹疑惑,但王龍溪還是恭敬地停穩馬車,靜靜侍立一旁,等待老師的訓示。
    車簾掀開,王陽明蹣跚著走出馬車,寒風吹動他花白的須發,他的目光卻穿透了空間的距離,落在渡口那名中年身上。
    “無忌,二十年不見,你怎麽親自下山來了?”
    王陽明的聲音裏,帶著一絲久別重逢的感慨。
    二十年的教主之尊,早已將昔日那個倔強固執的少年,打磨成了一個氣吞山河,頂天立地的偉岸男子。
    張無忌的目光落在王陽明身上,那如山嶽般沉穩的氣勢微微一顫,對著王陽明深深一揖。
    “先生!無忌此來,是請您回山的!”
    王陽明聞言,劇烈地喘息了幾下,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濃重的不甘,“你既然親自來了,是否意味著……這江湖之中,已再無一人,能憑自身之力,成就大宗師了?”
    “我知曉先生心懷天下,逗留凡塵,是想在這最後關頭,盡可能多渡一些有緣之人。”張無忌的目光掃過王陽明那近乎油盡燈枯的身軀,眼神中充滿了敬佩與無奈。
    他明白,那是因為他的心海,承載了太多人的精神意誌。
    張無忌無奈道:“可是,先生,您的身體,實在是撐不住了。”
    “放手吧,先生。這世間所有大宗師的意誌,皆已入了您的心海,其餘根基未成之人,就算強行納入,也隻是無根之萍,根本渡不了彼岸,反而會拖垮您!”
    王陽明陷入了長久的默然,江風吹過,卷起地上的枯葉。
    “有些事,終究放不下。”良久,王陽明方才緩緩搖頭,語氣雖輕,卻帶著不容置喙的堅定:“我還須走一趟江陵!”
    張無忌眉頭微蹙,深邃的眸子裏閃過一絲狐疑:“不知先生所指何事?”
    王陽明沒有立刻回答,他緩緩抬頭,環顧著蒼茫的四野,仿佛要將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天地,永遠鐫刻在自己的靈魂最深處。
    “我們這一走,帶走了這座江湖所有的高手,無疑將大明的底蘊挖空。”
    “我欲……為這風雨飄搖的大明,留下一縷薪火。”
    他目光之中的神仿佛真的完全蘇醒過來,整個人綻放著某種光芒。
    一旁的王龍溪,這一刻眼睛都看傻了,看著這宛若天人般的老師。仿佛第一次見到自家老師這幅模樣。
    不僅僅他,饒是張無忌已達大宗師巔峰,此刻也被他恐怖的心靈境界所懾服。
    如神如聖,恐怕形容的便是如王陽明這般的人了!
    張無忌沉默,好一會兒,方澀聲道:“先生……您……可有選定之人?”
    王陽明眼中神光內斂,微微頷首。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時空的阻隔,望向了遙遠的江南方向。
    “我久留世間,不願回光明頂,除了想多渡一些武人外,也是希望能為這片土地物色到一些真正的良才璞玉。”
    “可惜,大多根骨雖佳,心性卻差了些火候,難當大任。”
    王陽明的語氣中帶著一絲遺憾,隨即,那點遺憾又化為一抹期許。
    他望向湖廣的方向,聲音變得悠遠而深邃。“近來,我聽聞湖廣江陵之地,出了一位‘江陵神童’。”
    “其氣衝霄,其誌不凡,我欲前往一觀,親手將這薪火,傳承下去。”
    “湖廣江陵嗎?”張無忌他明白。這便是先生最後的“知行合一”。
    是這位聖人,對這片他深愛著的土地,最後的饋贈。
    張無忌不再多言,大步流星,走上車駕,坐上了王龍溪的位置,親自執鞭:
    “先生,我明白了。”
    “這最後一程,我親自為您執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