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使者求見
字數:4422 加入書籤
二月下旬,荊南大地還吹著凍人的寒風。
咱們的太子爺郭宗訓在原荊南君主高繼衝與荊南一眾文武百姓的迎接下騎著高頭大馬入主了荊南。
那場景簡直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呀……
既然氛圍都到這了,郭宗訓怎能不添點彩頭?
於是,他當著江陵所有臣民的麵,親自宣布荊南三年免稅!
這個消息瞬間引爆了江南百姓的情緒。
而對於荊南普通文武官員,郭宗訓也直接保留了他們原有的職位,讓他們都吃了一顆定心丸。
至於高繼衝,則讓其繼續擔任荊南節度使!
隻不過在奏請老爹郭榮後,老爹也另派心腹擔任荊南都巡檢使!
說白了就是來實際掌控軍事權並對高繼衝進行監督的。
這些操作,但對於荊南來說似乎什麽都沒有改變,但對於老百姓來說無疑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畢竟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過日子,免三年的賦稅對於老百姓來說就是最大的恩賜。
而郭宗訓也在迅速整頓完荊南兵力後,繼續揮師南下。
可幾家歡喜幾家愁!
荊南的投降,對於“老鄰居”武平來說,可就真是最壞的消息!
因為就在郭宗訓整頓荊南大軍的時候,武平大將楊師璠已經順利攻破了潭州,斬殺了叛將張文表。
甚至直接為了泄憤,直接“分食其肉”!
也就是說,武平當初為了平叛,才向大周請的兵,可大周剛拿下荊南,武平自己就把叛亂給平了。
那現在該如何麵對周軍呢?
請人家回去?
開玩笑,請神容易送神難!
大周的興師動眾的來,又兵不血刃拿下了荊南,怎麽可能就這麽回去?
那大周擺明了就是要拿下他武平的好嗎?
武平君主周保全雖然剛繼位,如今也才十二歲,但他手底下的那些人可不傻!
當初在向大周請援兵時,他們就知道不可能白請人家來。
說白了,他們當時就已經有向大周投降的心理準備了!
畢竟比起被叛軍張文表推翻政權,投降大周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可問題是,現在他們自己已經把叛亂平定了!
政權也已經重新穩定了!
這種情況下,能自己當家為什麽還要向大周投降?
於是,在武將楊師璠、張從富等人的堅決表態下,年僅十二歲的周保全不得不親自寫了一封信,並派使者快馬加鞭將信送往周軍。
澧水北岸的周軍大營裏,炭火正燒得旺。
郭宗訓坐在帥案後,看著曹彬、姚內斌、王杲、李景威圍著地圖商量打武平的事。
王杲一直插不上話,這會兒終於找著機會,大嗓門一喊:“依我看,啥部署都不用研究!”
“荊南都主動降了,咱太子大軍一到,武平還敢不投降?”
姚內斌立馬點頭附和:“就是!”
“有荊南的例子在,他們但凡長點腦子,就該乖乖開城!”
一旁的曹彬卻皺著眉,語氣沉了下來:
“能投降自然最好,可打仗不是鬧著玩的,任何情況都得想到,不能掉以輕心。”
他這話剛說完,李景威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麽,連忙上前一步,對著郭宗訓躬身行禮:
“殿下,屬下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郭宗訓皺了皺眉,沉聲道:
“你覺得呢?”
李景威猛地一怔:我是什麽地方得罪太子了?
還是因為我是降將……
不料,郭宗訓卻突然大笑了起來,指了指旁邊的曹彬幾人:
“看看他們就知道了……”
李景威愣了一下,掃了眼曹彬幾人,卻見那幾人都大笑了出來!
李景威這才恍然大悟:
其實這段時間他早就看出來了,這大周太子雖說才十歲,可手下的將領對他卻服得很。
足以證明他這神童太子之名實至名歸!
而像曹彬等那些心腹將領們,他們與太子之間的感情似乎不光是君臣的恭敬,更像是兄弟似的:
太子是老大,曹彬是老二,姚內斌老三,王杲就是老幺……
沒外人的時候,說話都隨便得很,有什麽就說什麽。
就在李景威正琢磨著該怎麽開口時,曹彬就笑著打圓場道:
“李將軍,這兒都是自己人,在殿下麵前,有話直說就行……”
李景威深深點了帶你頭,再次朝著郭宗訓行禮,恭敬道:
“殿下,不管怎麽說,能不動刀兵讓武平投降是最好的,不然戰火一起,肯定又會死很多人……”
頓了頓,他又道:“屬下在武平認識些將領,願意自請當使者,去勸他們投降……”
這話沒摻假!
荊南和武平原本都是南楚的地盤,後唐滅了楚,才分成了兩家,他在那邊確實有些舊識。
然而,就在郭宗訓剛要開口時,帳外突然傳來楊徽之的聲音:
“殿下,武平派來的使者到了……”
“說是要親自求見殿下您……”
郭宗不由地訓挑了挑眉:還真是說曹操曹操到!
李景威剛要去勸降,這武平的使者就來了……
“肯定是來投降的!”
王杲眼睛一亮,興奮得搓手。
姚內斌也跟著點頭:“咱太子爺的兵鋒在這兒,誰敢不降?”
曹彬臉上也露出了笑意,就連郭宗訓,心裏也多了幾分期待:
難道武平真這麽識趣……
沒一會兒,主帳裏的炭火越燒越旺,卻壓不住帳內的嚴肅。
郭宗訓端坐在帥案後,玄色錦袍襯得他小小的身子,卻透著股跟年齡不符的冷厲。
曹彬、姚內斌、王杲、李景威按劍站在兩側,甲胄上的寒芒晃得人眼暈。
“武平使者拜見……”
隨著一道通傳,一個穿著錦袍、兩鬢斑白的老者躬著身子走進來。
他手裏捧著個描金漆盒,腳步看著穩,可眼底的緊張卻藏不住!
來到郭宗訓麵前,他躬身行禮:
“武平使者蘇承業拜見太子殿下……”
他手心早就攥出了汗,心裏一個勁地盤算:
隻要拿出周保權的親筆信,說清叛亂已平,再獻上歲貢和人質,大周總不能不顧及“大國誠信”,非要動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