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楊堅稱帝
字數:10739 加入書籤
卻說楊忠憑借追隨宇文氏的功績被賜姓普六茹,到北周時官至大司空、柱國大將軍,受封為隨國公。楊忠相貌魁梧,武藝超群,身長七尺八寸,在戰場上格外勇猛,是一員橫刀立馬的猛將。有一次楊忠隨宇文泰出外狩獵,遇到一隻猛獸,楊忠絲毫不懼,挺身上前用左臂挾持獸腰,伸出右手拔出獸舌,將猛獸當場製服,其勇武深得宇文泰的賞識。
可楊忠人到中年還沒有兒子。
對於一個有爵位的權貴來說,沒有子嗣,也就沒有繼承人,這很讓人頭疼。
楊忠35歲那年,他的妻子呂苦桃終於在馮翊般若寺誕下了一名男嬰。據《隋書》記載,楊堅將要出生時,紅光照室,紫氣滿庭,當時正值六月,天氣炎熱,褓母用扇子為楊堅扇風,然而楊堅卻怕冷,已凍得哭不出聲來。
楊堅出生後,有個叫智仙的尼姑對楊忠夫人說,這位公子不能像常人那樣養育,應該留在寺院中的別館撫養。
楊忠夫婦中年得子,自然對這個兒子萬分疼惜,而北朝佛教興盛,他們也相信智仙的話,認為孩子托身寺廟,更有可能健康成長。
於是楊忠的兒子在寺院中度過了童年時光。師父智仙為他起了個威風凜凜的小名,叫“那羅延”,並告訴他:“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那羅延,意為佛教中的金剛力士,一般是手持法器、具有神力的護法神形象。智仙知道,這個將門出身的虎子終將走出寺廟,到廣闊的天地建立不世之業。
轉眼間,楊堅到了娶妻的年紀。
楊忠的老上司獨孤信看中了相貌非常、氣度不凡的楊堅,於是將第七女獨孤伽羅嫁給楊堅為妻。
《隋書》記載,楊堅大婚時,時年14歲的獨孤伽羅要他發誓,從此隻與她一人相愛,“誓無異生之子”,也就是不能跟其他女人生孩子。楊堅從小在寺廟長大,形成了老成持重的性格,遇到刁蠻的獨孤家七小姐,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卻說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泰曾誇讚年幼的宇文邕說:“成吾誌者,必此兒也!”但宇文泰去世時,宇文邕尚未成年,也非長子,顯然與朝政大權無緣。
宇文泰死後,其侄子宇文護執掌政權,輔佐宇文泰最年長的嫡子宇文覺(北周孝閔帝)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護自封晉國公,任大司馬,後遷大塚宰(相當於丞相),獨攬軍政大權。
宇文護察覺到朝中重臣獨孤信、趙貴等密謀忤逆自己,於是利用權勢清除異己,另立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北周明帝)為帝。
宇文毓在位僅三年,武成二年(560),宇文護再度廢帝,改立18歲的宇文邕。
三年間,宇文護接連廢黜、殺害兩個堂弟宇文覺、宇文毓,再加上禪位後被殺的西魏末代皇帝拓跋廓,宇文護掌權期間殺了三個皇帝。
宇文邕接過皇位後,沒有立馬違抗這位強勢的堂哥,朝中事無巨細皆由宇文護做主。
宇文護逐漸威脅到北周皇權,他想拉攏關隴集團的其他成員給自己撐腰,於是向楊堅拋出了橄欖枝,有意給楊堅一個美差。宇文護的意思是:小楊啊,你不要不識抬舉,跟著我有肉吃。
年輕的楊堅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否該跟著宇文護站隊,就去找他爹楊忠商量。父親楊忠給他出主意,說:“兩姑之間難為婦,汝其勿往!”
俗話說得好,媳婦夾在婆婆和小姑之間,總是不好處理關係,你就讓宇文家這兩幫人自己折騰,別去湊熱鬧了。楊堅聽從父親的建議,不參與宇文護的奪權之爭,但也因此不受重用,隻能當個清閑的小官。
宇文護常年掌控軍權,宇文邕難以通過軍事政變來對抗,隻能暗中聯合胞弟宇文直等宗室以及部分忠於皇帝的朝臣,用宮廷政變除掉宇文護。
天和七年(572)三月,宇文邕和宇文護一同去含仁殿拜見太後(宇文邕之母叱奴太後)。按照慣例,太後以家人之禮對待宇文護,讓他坐下聊天。
入殿前,宇文邕對宇文護詭稱,太後近來脾氣不好,經常酗酒,希望大塚宰朝見時好言相勸,我這裏準備了一篇《酒誥》,您可讀給太後聽。《酒誥》出自《尚書·周書》,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第一篇禁酒令。宇文護被堂弟多年來的順從蒙蔽,也沒多想,接過《酒誥》,進殿後便為太後誦讀。
驚魂一刻在刹那間發生。
宇文護讀到一半時,宇文邕忽然出現在他的身後,手持玉笏猛擊宇文護的頭部。
宇文護未加防備,被打得眼冒金星不省人事。周武帝急令埋伏在一旁的宦官何泉用禦刀斬下宇文護的首級,但何泉膽怯,竟不能傷,衛王宇文直及時趕到,眼疾手快地殺了宇文護。
宇文護被誅後,其黨羽群龍無首,迅速遭到清算,宇文邕終於奪回皇權。
為了平衡內部矛盾,宇文邕在鏟除宇文護的黨羽後,積極團結關隴貴族,拉攏漢人世家大族,大力提拔宗室成員;為了加強武備,他對府兵製加以完善,進一步擴大募兵的範圍,並加強中央對府兵的領導與控製;為了發展經濟,他多次下詔釋放奴隸、戰俘和雜戶。
周武帝“滅佛”時,有個僧人指責他說,陛下依靠皇權來消滅佛家,就不怕下阿鼻地獄嗎?
周武帝堅定地說:“百姓若有人間之福,朕也不辭地獄之苦。”
在進行軍事、文化等一係列整頓改革後,北周大有一統天下之勢。然而命運給了周武帝一個夙願未盡的結局。578年,36歲的周武帝病倒了,此時距離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隻有大約十年的時間。
宇文邕死後,太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周宣帝。
宇文贇從小就在父親的嚴厲教導下成長,他還是太子時,隻要稍有過失,就會遭到父親周武帝的鞭打。周武帝要求宇文贇必須學習群臣百官的行為舉止,無論寒冬酷暑都不得休息,還讓東宮官員注意記錄太子的言行舉止,每個月匯報一次。聽說太子喜歡飲酒,武帝便嚴禁東宮存放酒漿。
有一次,周武帝語重心長地對宇文贇說:“自古以來,有多少廢太子,你以為我就不會另立太子嗎?”
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宇文贇養成了叛逆的性格,即位後更加肆無忌憚,他爹下葬時,宇文贇不僅沒有一絲悲傷的神色,還當眾說:“死得太晚了!”之後就去跟後宮的嬪妃們尋歡作樂了。
楊堅的長女楊麗華是一位端莊、穩重的女子。與太子宇文贇成婚那年,她才12歲,宇文贇登基後,她被冊封為皇後,楊堅被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宇文贇每次外出巡幸,都讓楊堅在朝內留守。
宇文贇自幼生長於宮內,不問朝政,沉溺酒色,14歲的時候,宇文贇還是太子,他就看中了一個奴婢,當天晚上就把這個25歲的女人臨幸了。
這個女人名叫朱滿月,一年後生下了一個孩子,也就是宇文闡。
宇文闡不是楊麗華所生,所以楊堅並不是他的親外公。
宇文贇當上皇帝的時候,隻有19歲。他覺得當皇帝沒意思,讓他沒時間寵幸女人。於是下詔傳位於長子宇文闡,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
楊麗華被冊封為“天元皇後”。隨後,她的丈夫又將其她4位女子一並冊封為皇後,一時之間後宮中竟然同時有了5位皇後。
楊麗華為人大度,性格也十分柔順,因此後宮中的妃嬪都十分敬重她,連其他4位皇後對她也非常恭順。但是皇帝卻變得極為暴虐,不僅經常找借口責罰她,還給她強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麵對丈夫的荒唐行徑,她一直不卑不亢,這樣的態度讓皇帝更加惱火,一氣之下竟然要逼她自盡。
她的母親獨孤伽羅知道消息後立即進宮,跪在地上向皇帝磕頭,直到額頭出血,皇帝才饒了她一命。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宇文贇由於過度沉溺酒色,22歲就離開了人世。
周宣帝去世前,遺命隨國公楊堅輔佐朝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同月宇文闡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大赦天下。立王後獨孤氏為皇後,王太子楊勇為皇太子。降周主為介國公。
楊堅暗中派人害死宇文闡。宇文闡終年九歲。
宇文闡死後,楊堅假裝震驚,發布死訊,隆重祭悼,諡號靜帝,葬於恭陵。
楊麗華對於父親的做法無法理解,她沒有想到,父親竟然從自己的手中奪得了政權,因此對父親十分不滿,依舊擺出自己太後的姿態。
不久隋文帝下令將她冊封為“樂平公主”,楊麗華就這樣從太後變成了公主。
楊堅感覺對不住女兒,但事業與感情總要顧一頭,況且女婿已死,改朝換代是遲早的事。
接著楊堅又打算給女兒再找個男人,但楊麗華堅決拒絕。不過楊麗華與宇文贇有個女兒,名叫宇文娥英。既然楊麗華堅持不改嫁,楊堅就想給外孫女找個婆家。
聽說楊堅要給外孫女選婿,當時來了幾百個貴族公子。楊堅讓楊麗華挑,楊麗華看上了一個叫李敏的人。這個李敏的爺爺和父親都為隋朝開國立下了大功,而且他本人善騎射,人也長得帥氣。楊堅以勝過公主的禮儀把外孫女嫁了出去。並且授李敏為柱國。李敏自然謝恩。
這是楊麗華,同時期還有一位女子名叫張麗華。
陳後主十六歲當太子的時候就成親了,娶的是太子少傅沈君理的女兒沈婺華。沈皇後性端靜,寡嗜欲,聰敏強記,涉獵經史,妥妥的大家閨秀。
可陳後主對這個正牌媳婦不怎麽上心。他有自己的“白月光”張麗華。張麗華曾是一名歌姬,長得妖豔動人。史載她“發長七尺,油光可鑒”。
陳宣帝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與民休息,勸課農桑,南方的經濟穩步發展。隋文帝雖然雄心勃勃,那時卻一手解決內部矛盾,一手對抗突厥南侵,無暇顧及南方。
公元582年,陳宣帝陳頊駕崩,臨終前命嫡長子陳叔寶繼承皇位。按照古代立長不立賢的規矩,陳叔寶繼位並沒有程序上的問題,可偏偏他的二弟陳叔陵,對先帝的決定頗有異議。
在宣帝的葬禮上,陳叔陵拿出暗藏的切藥刀,對準陳叔寶的脖子就是一頓亂砍。
由於事發突然,在場的陳氏宗親都蒙了,直到陳叔寶大喊護駕,眾人才反應過來。
宗親們聽到叫聲立即衝出來護駕的,奪刀的奪刀,卡脖子的卡脖子,可是卻沒有人將注意力放在陳叔寶身上。
不幸中的萬幸,陳叔寶除了一陣生疼,脖子破損,沒傷到要害。
張麗華不僅漂亮,而且善解人意,能察覺陳後主的心思。陳後主即便脖子上有傷,也不忘到她那兒溫存,直至痊愈。
張麗華原本祖代都是兵家,但到了她父親這一代,不願再依靠打殺為生,於是就專門學習織席,打算以此來養家糊口。但在戰亂年代,僅有手藝也難以生存。在她10歲那年,父親送她去參加選秀。
張麗華雖然還很年幼,但已經長得非常漂亮,很順利地成功入選。隨後,她被安排到陳朝太子侍妾龔氏的身邊當一名粗使侍女。張麗華入府不久,無意中遇到了太子陳叔寶。陳叔寶一見她就覺得十分驚豔,當時就將她擁入懷中,就這樣張麗華不再是下人,而是成為了太子陳叔寶的寵妃。
575年,時年15歲的張麗華生下了一個兒子,沒過幾年又生下了一個兒子。
陳叔陵行刺失敗被殺,陳叔寶完成登基儀式,隨後將國政整體打包給四弟陳叔堅,以表彰他的救駕之功。
伴隨著陳叔寶的甩手掌櫃式管理,陳朝的國運已經時日無多了。
陳後主即位當天頒布詔書,說要“思播遺德”“鹹與惟新”。要求百官以後在勸農、求賢、禁奢、納諫等方麵給他多提意見。即位兩個月後,他又頒布一則《癸亥詔》,說今後滿朝文武無論官職大小,上奏折時無需避諱,有事說事,說錯了也不要緊,朕不怪罪。
話說得很好聽,可是真有人壯著膽子這麽幹的時候,他的倒黴日子就到了。
此人名叫傅縡,是陳後主身邊的中書舍人,專門為皇帝起草各類詔書,文采可謂一流。他寫詔書時從來不需要提前起草,“雖軍國大事,下筆輒成”,陳後主對他頗為賞識。傅縡本人也剛正不阿,直言敢諫,這本來是件極好的事,可他的運氣卻不大好。
陳後主在位前後,南陳奢靡之風已經形成,官員私相授受的情況很常見。於是傅縡給陳後主上書,告誡他應該親賢臣,遠小人,江山才能確保永固。否則“小人在側,宦豎弄權,陳朝的氣數怕是快斷絕了。
傅縡的話其實是有遠見的,就在陳後主登基前一年,隋文帝楊堅已在北方稱帝。比起偏安一隅的陳後主,楊堅的最高理想便是蕩平四海。
然而陳後主看到傅縡的奏折後卻氣得要命。他派人趕到天牢質問傅縡:“我欲赦卿,卿能改過不?”
傅縡答道:“臣心如麵,臣麵不可改,則臣心不可改!”
陳後主大怒,下令殺了傅縡。此後朝野內外噤若寒蟬。
不過老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處理完傅縡進諫的事,陳後主的四弟陳叔堅又鬧起了幺蛾子。
由於護駕有功,再加上皇帝的授權,在陳後主養傷期間,陳叔堅儼然就是個代皇帝。皇帝代久了,難免得意忘形。大權在握的他,生起了轉正的心思。他知道二哥陳叔陵是怎麽死的,所以不敢輕舉妄動,隻是紮了個小草人,安上機關,讓小草人見了自己就自動下跪磕頭。
這事很快傳到陳後主耳中,說陳叔堅以巫蠱之術詛咒皇帝。
早有猜忌之心的陳後主立即下旨,讓陳叔堅遙領江州刺史,並榮任司空,讓陳叔堅盡享尊榮,卻沒有實權。實際上是被架空。
緊接著,陳後主又把陳叔堅叫到宮裏質問,意欲處死他。
還好陳叔堅腦袋靈光,見到陳後主後立即跪伏在地說道:“臣之本心,非有他故,但欲求親媚耳。”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於是陳後主饒了弟弟一命,讓他回家自省。
陳叔堅走後,他的工作交由孔範、陳暄和江總三人負責。
此三人都是陳後主在東宮時的親信,他們以“罕諫”著稱於世;加上他們的文筆一流,沒事就陪著陳後主遊山玩水,撰寫各種遊記,所以後人將他們統稱為“狎客”。
在這群“狎客”的陪伴下,陳後主的日子過得十分舒心,文娛水平也逐日見長。
相比當皇帝,陳後主更愛詩歌、樂舞,在宮中養了一大幫美女、文人,他親自創作的豔曲《玉樹後庭花》,成為一個時代的流行金曲,以及後世謾罵的亡國之音。
陳叔寶登基以後,張麗華隨即被冊封為貴妃。她的出身十分低微,能夠受到這樣的封賞,可見陳叔寶對她是多麽寵愛。在皇帝眼中,她不僅貌美,而且聰慧又溫柔,陳叔寶與她相伴,感覺非常舒適。
有了美人在身邊,陳叔寶對朝政變得越來越不上心,甚至上朝的時候也讓她坐到自己腿上,和自己一起決斷國家大事。
隨著聽政時間的增加,張麗華了解了很多朝政,有時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陳叔寶覺得她十分聰慧,對她更加寵愛,凡是她想做的事情,陳叔寶幾乎全部答應。
陳朝至德元年(583年)十一月,陳叔寶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出使大隋。陳叔寶聽說隋文帝楊堅狀貌異人,便讓袁彥畫像而歸。陳叔寶見楊堅目光犀利,額頭突出,並有五個隆起的部分從額頭直插到頭頂上;並且上身長,下身短。陳叔寶大駭道:“吾不欲見此人!”立刻命人將畫扔了。
陳朝的皇宮,還是在梁宮的基礎上複建的。盡管在陳霸先時代有過一次大規模的修繕,但此後數位先帝力行節儉,陳後主非常看不慣這座舊宮。
作為一名昏君,陳後主懂得“後宮三千當雨露均沾”的道理,每當夜夜笙歌時,也不忘召喚薛淑媛、王美人、李美人等七個寵妃上樓嬉戲。
陳後主胡作非為,陳朝的忠臣們並無傅縡赴死的膽量,故而不敢吱聲。
麵對手握重兵的大將,陳後主也有辦法。
當時南陳第一猛將當屬蕭摩訶,此人勇武有力,曾在陳宣帝北伐期間以一當十,創下了南朝最輝煌的單兵戰績。陳後主即位後,也是他獨力平定了陳叔陵叛亂。
猛將難得,陳後主讓自己的太子娶了蕭摩訶的女兒,使陳、蕭兩家結成利益共同體,如此一來便不怕手底下的大將鬧翻天了。
在陳朝與隋朝之間,還夾著一個傀儡政權——後梁。它是由梁朝昭明太子蕭統的第三子蕭詧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的。後來西魏盡歸宇文家,蕭詧也從臣服西魏變成了臣服北周。待隋文帝以隋代周,這個政權又轉而投靠隋朝,換取片刻平安。隋文帝還讓晉王楊廣娶了後梁公主為妃,即日後隋煬帝的蕭皇後。
這樁政治聯姻本來可以讓後梁政權活久一點,可是隋文帝打敗突厥後,他那顆統一天下的雄心開始躁動,此時滅掉後梁,對隋文帝而言反倒有另一層意義。那就是可以進兵長江沿線消滅陳朝。
隋文帝統一天下的野心,陳後主並非不知。
當年陳宣帝剛死,隋文帝就致書陳朝表示哀悼。但哀悼信的結尾,隋文帝卻故意寫道“大隋皇帝楊堅頓首”。這分明是南北朝時代對敵通信的禮儀,說明楊堅自始至終都有消滅陳朝一統天下的打算。
陳後主卻始終認為“王氣在此”,而且建康城往北就是長江,北周、北齊曾相繼來攻,全都因為長江天險而被先帝們給打退回去。如今隋朝不過是北周的“翻版”,能奈我何?
於是在梁後主蕭琮被隋文帝扣押、後梁群龍無首之時,陳後主主動向後梁伸出援手。陳後主此舉,被陳朝內部那幫狎客粉飾為“有道明君,萬方來朝”。
隋文帝得知後爆出一句經典名言:“我為民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話雖霸氣,但對於伐陳之事,隋文帝並無十足的信心。南北分裂的局麵將近三百年,統一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陳後主雖然昏聵無能,但南陳的水軍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尚有數十萬眾。而隋朝強悍的是騎兵,到了江河上就毫無用武之地。
帶著種種疑慮,隋文帝召集群臣開了一次伐陳動員大會。
對於隋文帝統一天下的想法,宰相高熲看得十分真切,但他提議伐陳之事應該徐徐圖之。
在如何滅陳這個問題上,高熲給出了三條計策——“廢其農時,疲其兵士,隳其糧儲”。如何廢其農時呢?高熲分析,隋國處江北,氣候寒冷,水田收割較晚,而南陳氣溫較高,水田收割較早。在南陳忙於收割水稻之時,隋國可略略征集人馬放出聲響,揚言要進攻陳國,那麽陳國必定會屯兵防禦,因為北齊和西梁接連被滅,就是路邊的小孩都知道大隋下個目標就是陳國了,對於大隋的一舉一動,陳國都非常緊張,這樣就足夠廢掉陳國的農時了。而每次征集小股人馬,這對大隋來說根本沒啥影響。
如何疲其兵士呢?高穎說,在擾亂陳國收割農時的同時,出動小股部隊,反複騷擾陳國邊界,但不進行實質性的進攻。等陳國集結部隊,準備好防禦了,大隋則撤回軍隊,如此再三,時間一長,“狼來了”的次數多了,陳國軍隊就會麻痹,再發動突然襲擊,必然可以成功。這便是“敵退我進,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軍事思想。
如何隳其糧儲呢?南方土層薄,民間蓋房子多用木頭、竹子和茅草,而且南方濕氣大,儲存糧食沒法用地窖,農民都是在地上建糧倉儲存糧食。高熲認為可以派一些身手矯健的間諜潛入南方,在起風的時節順勢放火,燒毀當地糧食和房屋,破壞南方經濟。如此幾年下來,富庶的南方必然陷入窮困境地。
這3條計策,每一條都是陽謀,在南陳忙著秋收的時候,隋國大張旗鼓地說要進攻,卻不見實質性動作,陳國雖然知道這是隋國故意鼓噪,但是知道了也無可奈何,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大張旗鼓的動作裏麵,會不會突然出現一次真的,對方大軍壓境,自己卻毫無準備,那就太虧了。
就像現代的軍事演習,很多演習演著演著突然就變成了真的軍事行動,挨打的國家往往被打得措手不及。隋國的擾敵疲敵之策,同樣是一目了然,但陳國不知道哪一次是真的“狼來了”,也就不敢放鬆警惕,隻能疲於應對。
隋文帝聽了頻頻點頭。
隋朝照著高熲這套組合拳打下來,陳朝的軍隊和百姓很快便陷入了整體疲軟的狀態。
然而長期親昵佞臣狎客的陳後主,對周遭的危險毫不知情。在隋朝加快滅陳步伐之時,他卻念著張麗華侍奉自己有功,想要廢長立幼,將愛妃的兒子立為太子,並順帶廢黜沈皇後,改立張麗華為後。這一切在他廢完太子後,就被隋軍的攻勢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