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玄武門之變
字數:9589 加入書籤
李淵建立唐朝後,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吉為齊王。
李建成是李淵的長子,被封為太子理所當然。可秦王李世民智勇雙全,是他先勸說李淵起兵反隋,後來又多次征戰,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威望遠在李建成之上。
李世民自以為才能出眾戰功顯赫,在秦王府中開設文學館,招攬天下有才學的人士作為自己的謀臣。
李建成妒忌李世民,就把李世民手下包括杜如晦在內的文武官員抽調過去。房玄齡向李世民建議:“別人都不足惜。如果您僅僅是做個藩王,大家走都無所謂。如要經營天下,非杜如晦不可。”李世民大驚失色,又把杜如晦追了回來。
李建成看到李世民的勢力越來越大,開始擔心自己的太子之位。於是拉攏齊王李元吉一起對付李世民。
李世民平定洛陽之後,有貴妃去找他,希望李世民能夠讓她的親戚做官,或者賞賜給她一些寶物。李世民拒絕了她。以後貴妃便經常在李淵麵前說李世民的壞話。
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飛揚跋扈。當杜如晦騎馬路過他的家門口時,他的下人把杜如晦拖下馬痛打一頓,還折斷了他的一根手指頭。
尹德妃惡人先告狀,說秦王的屬下打了她的父親。李淵被她的枕邊風吹得迷迷糊糊,於是責備兒子李世民,李世民並不在意。
不久唐高祖召集諸子宴會,場麵非常熱鬧。李世民想起去世的媽媽黯然神傷,唐高祖見狀很不痛快。尹德妃趁機說道:“現在天下太平,陛下自娛自樂,秦王卻獨自悲傷。她這是忌恨我們這些人。如果他有朝一日得誌,我們肯定不能保全。太子李建成為人慈愛,必然能保全供養我們。”
唐高祖聽了她的話,從此打消了更換太子的主意。
李元吉善用槊,秦府中的尉遲敬德也用槊,李元吉想殺死他,便說欲與敬德學藝。敬德請元吉加刃,自己卻把刃除去。元吉恨不得將敬德一槊刺死,偏敬德生龍活虎一般左跳右躍。李元吉無從下手。一會兒敬德故意露出破綻,等到元吉向他刺來時突然用手接住,奮力一扯把槊奪去,元吉反剩了一雙空手。敬德將槊還給他令他再刺,元吉再刺再失,三刺三失,李元吉無奈赧顏而退。
一天晚上李建成準備了一桌上好的宴席,邀請李世民一起享用。李世民毫無防備,舉起酒懷一飲而盡。不一會兒李世民腹痛難忍,吐了很多血。幸虧李神通把他帶回西宮治療,李世民才沒有被毒死。
李世民於是下定決心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
李世民去見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後宮,為了爭奪皇位,兄弟混戰就這麽開始了。
李淵聽後非常吃驚,說第二天把兩人召入宮中問個究竟。第二天一早李世民提前率領人馬在宮城北門的玄武門內埋伏好。常何是玄武門的禁軍總領,他本來是李建成的人,可他事前已經被李世民收買,這天就沒有上班。當李建成和李元吉騎馬向玄武門走來時,李建成沒有看到常何,立即意識到可能有危險,急忙調轉馬頭往回跑,李元吉也跟著逃跑,李世民從後麵叫住他們。李元吉率先張弓搭箭,準備射死李世民,但由於心慌意亂,一連幾次都沒能把弓拉滿。
這時李世民也張弓搭箭,眾人都以為他要回射李元吉,可他卻一箭射死了帝國的儲君李建成,尉遲恭也揮刀將李元吉砍死。
太子府的將領得到消息後,立即趕來幫助李建成。尉遲恭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對他們說:“太子已經死了,你們再不投降,後果也與他們一樣。”太子府的將士們這才散去。
當時正是武德九年六月,天氣很炎熱,唐高祖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等重臣一起,正在太極宮裏的海池裏泛舟。
或許是為了排解抑鬱的心情,又或許是並未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反正當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尉遲敬德渾身是血,穿著鎧甲、握緊長矛衝進太極宮時,李淵才知道出大事了。
尉遲敬德闖進皇宮後,脅迫李淵寫了一道手諭,要求所有軍隊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指揮。
這時李世民進來跪地請罪,高祖傷心地說:“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你的親兄弟,現在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怎麽說也是可悲的啊。”李世民一頭紮進李淵的懷裏痛哭,不管是真哭還是假哭,李淵心裏都是戰栗恐怖的,他對李世民說,今天以來,我幾次都有想“投杼”的感覺。
投杼,說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殺了人,許多人都來說,曾母最終恐懼逃跑的典故。而對於李淵而言,他從51歲起兵,52歲創立帝國當上皇帝,此後九年間他的兒子和部下分別平定天下,眼看著人生已經功德圓滿,不料家庭內部卻發生了如此的驚天血案。
他內心感覺孤獨、淒涼、莫名的恐懼,李世民假裝落淚。宇文士及和裴矩等人勸慰了他們一番,李世民這才回到府裏。
這時李世民已經掌握了長安城內外的絕對軍權和政權,李淵這個當父親的,也感覺到了內心的震撼和恐懼。
他懷疑李世民可能會趁機殺了自己。
在恐懼還沒有來得及消散的時候,李淵又被迫下了一道詔書,大肆斥責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說他們罪行累累、死有餘辜;而在另外一道《立秦王為皇太子詔》中,則極力讚揚秦王李世民是“氣質衝遠、風猷昭茂”、“遐邇屬意,朝野具瞻”。
作為受害者的兒子被極端侮辱,而作為凶手的兒子卻恬不知恥。
李世民回去後,秦王府的人對他說:“斬草不除根,恐怕會留下後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也應該殺了。”
於是李世民下令,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個兒子全部殺死。
李淵一天之中失去了兩個兒子十個孫子,他非常悲傷地對李世民說道:“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複如此!”,這14個字狠狠地打在李世民的臉上,李淵的這句話意思很簡單,就是你現在殺死我的兒子,你將來也會經曆到手足相殘的痛苦。
李淵被架空,迫不得已下旨:以後所有的大小國事,統統交由新太子李世民處理,然後再報給皇帝我聽聽。
老皇帝已經被架空,報不報其實都無所謂了。
後來尹阿鼠和女兒尹德妃不知所蹤,我想肯定是凶多吉少。李世民能殺兄弟侄子,父親的嬪妃算什麽?
由於李世民政變,李建成的盟友、廬江王李瑗起兵反叛,突厥趁著唐朝內亂,也率領十萬大軍直逼長安城下,盡管戰火相繼平定,李淵的內心仍然是不自安定。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曆史上儲位爭奪戰的縮影。雖是手足之間的爭奪,但它體現出來的殘酷、嗜血和瘋狂,比外姓之爭還要激烈。
無情最是帝王家。
作為隋煬帝的表哥,李淵聰敏、仁慈,母親去世時,他赤腳行走20多裏路葬母,以致腳底磨破、鮮血淋漓;李世民對皇位虎視眈眈,李建成、李元吉與李世民勢同水火,他早有耳聞,隻是在作為一個皇帝和一個父親之間,他始終猶豫不決,最終釀成了一宗子女骨肉相殘的千古慘案。
政變成功後,李世民大肆安排自己的部下進占要職,為自己的登基做好準備,兩個月之後,李淵“心甘情願”地退了位。
隨後,李世民開始一次次地報複自己的父親。
李淵雖然英雄,但也好色,在起兵攻進長安後,短短數年間就跟一堆妃子們生下了20個小皇子。當皇帝的時候,自然沒有人敢說什麽,可是一退位,李世民的手下們就開始冒頭攻擊這位太上皇了。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雨水比較少,中書舍人李百藥上書說,這是因為太上皇征召了太多的宮女,皇宮裏“陰氣鬱積”才導致幹旱。
李世民很快下了一道詔令,將李淵身邊的宮人裁減了3000多人,全部逐出宮中,按照李世民的說法就是:你們“任求伉儷”吧。
在李淵看來,宮女少就少點吧,能忍就忍了吧。
不過這事還沒有完。
李世民當了皇帝,自然要治治以前那些不聽話的人,於是李淵信任的裴寂也成了李世民的整治對象。玄武門之變前,裴寂一直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的當天,李淵惶惑之中不知如何是好,蕭瑀、陳叔達紛紛拍馬屁,說秦王人心所向,而太子、齊王人心險惡,裴寂默默不言,對此不予評論。
李世民當然記在心裏,於是將裴寂免官“遣還鄉裏”,接著又將他流放到位於今天四川阿壩的靜州,就是要搞死這位李淵信任的老臣。
這一切李淵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他是識相的,李世民當上皇帝三年後,李淵從太極宮中搬到了大安宮居住。大安宮低矮狹小,夏天非常悶熱,但李世民對老爸不予過問,自己卻經常跑到隋煬帝留下的九成宮裏避暑。有的官員看不下去,便上書建議李世民讓老皇帝也去避暑乘涼,李世民對此並未理會。直到貞觀八年,李世民才第一次邀請老爸李淵去九成宮避暑,但李淵推辭說,隋文帝就是在那裏死的,我就不去了吧。
此時李淵的生命,已經剩下不多的時間了。 玄武門之變後七年,唐帝國在他那個血腥上位的兒子手中,形勢越來越好,並且攻破突厥,平定了讓李淵心中一直隱憂的大患。這一年,李世民在漢朝原來的未央宮舉行宴會,李淵難得地放鬆了一回抑鬱多年的心情,讓降服的突厥頡利可汗起來跳舞,又讓南蠻的酋長馮智戴詠詩助興,非常高興地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於是李世民趁機拿著酒杯上前給李淵祝壽,說,以前劉邦曾經在未央宮這裏,諷刺過他的老父親,劉邦妄自尊大,兒子我不跟他那樣子,我給您祝祝壽! 也不知道李淵此時,該是作何感想。
但隨著時間流逝,李世民心中的憤恨和惱怒也開始慢慢沉澱下來,畢竟是自己的父親,而李淵日漸衰老,在他看來,時日已經無多。就在去世前的一年,68歲的李淵宴請西突厥的使者用餐,李淵再次又感慨起來說,“如今蠻夷都降服了,這是自古未有的事情。”
而李世民則不知道為什麽留下了眼淚,他給老父親李淵敬酒祝壽,說,“父親,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也是遵從父親您的教誨啊。”隨後,李世民又和長孫皇後一起,向李淵進獻了禦膳和衣物,《資治通鑒》對此的記載是:至此父子倆才“一同家人常禮”,一直到了父親李淵人生中的最後光景,這對父子,心裏才算解開了一些不可言說的心結。
而李淵已經老了,太老了,盡管他心中也有恐懼、怨恨,盡管在玄武門之變後的歲月裏,他一直孤獨地、寂寞地、隱忍地生活著。
貞觀九年五月庚子日,公元635年,69歲的李淵臨死前交代了自己的遺囑,他說我死之後,就跟漢朝的皇帝一樣薄葬就可以了,皇帝也沒必要太遵循古人守孝三年的死規定,就用一天來代替一個月好了,至於陵墓,一切儉約從事。
這位一生奢華的父親,到老了才知道自己的尷尬地位,很識趣地安排了自己的後事。
一切都無關緊要了,盡管他是開國皇帝,但他在政變中走向帝位的兒子卻更加光耀奪目,生命既然走到了這個終點,那就平靜地接受死亡好了。
卻說李元吉死時隻有二十四歲。他的妃子楊氏生得體態風流,性情柔媚,麵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風楊柳。唐室王妃中要算這個楊氏最為美豔。李元吉被殺之後,楊氏舉目無親,幸虧長孫氏念及妯娌之情,經常邀她來敘舊,並好言勸慰為她排憂解愁。
這天二人正在聊天,李世民突然從外麵進來,楊氏立即起身相迎。等到李世民坐定,楊氏忽然跪下向李世民請死。李世民一時不知道怎麽辦才好。長孫氏在一旁慌忙勸解。楊氏偏嬌聲哭泣,表現得楚楚可憐。李世民見她淡妝淺抹,秀色可餐,立即魂不守舍地將她扶起說道:“王妃不要過於難過了,齊王謀亂應該伏法,這跟王妃沒有關係。隻要我在世一天,就會保護你一天,如果覺得在府中寂寞,那就搬過來與你嫂子同住吧。”說到這裏,李世民又囑咐長孫氏幾句,然後揚長而去。長孫氏聽到李世民的囑咐後,也勸她搬到東宮來住。楊氏第二天就搬了過來。李世民特地叫人為她收拾了一間幹淨的屋子,而且調來幾個侍女服侍楊氏。李世民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到楊氏房裏敘舊。
一天夜裏,楊氏已經就寢,忽然有侍女來報:“太子駕到。”楊氏慌忙起床,稍微整理下衣服就出來迎接。李世民來到房裏,楊氏行過禮後問道:“殿下為什麽深夜來此啊?”李世民道:“父皇召我侍宴,多飲了幾杯禦酒,父皇說他本月之內禪位給我。”楊氏立即跪下拜賀,李世民趁著酒意攙起楊氏,楊氏輕輕推開李世民的手,嬌羞起來。這時皓月當空燭光高照,屋裏非常明亮,李世民定睛瞧著楊氏,隻見她雲鬟半卷雙目含情,穿著一身白色的羅裳,雖然沒有化妝,卻更加花容明媚,玉骨輕柔。楊氏見李世民盯著自己看,也不禁對他一笑。
李世民轉眼看著明月說道:“中秋佳節,王妃願意跟我一起賞月嗎?”楊氏還沒答話,就有侍女說道:“廚房裏還有酒肴,等我們端過來就可以賞月了。”李世民說:“太好了。”侍女們連忙出去,不到片刻就把酒肴擺好了。楊氏入席時還很靦腆,等到喝了幾杯酒後,楊氏不禁意馬心猿起來。她抬頭看向李世民,隻見他風流倜儻器宇不凡,英姿灑落眉宇清揚。李世民幾次叫她,她都沒有聽到,惹得席旁的侍女提醒,她才覺得不好意思,不由兩頰緋紅,低頭玩弄絲帶。李世民便道:“夜已深了,再飲一杯就撤席吧。”楊氏唯唯遵命,於是各自滿斟一杯一飲而盡。侍女撤去酒席出去,兩人一同進了臥室。第二天早上李世民才離開。
過了幾天,李淵果然下詔禪位,自己去當太上皇了。
唐太宗非常寵愛楊氏,楊氏也很爭氣,生下了一個兒子,即李明。
這時唐太宗便想冊封楊氏為皇後。
可是魏征勸住了李世民。
楊氏不僅長得好看,她的出身背景也不簡單,她是隋朝觀王楊雄的侄孫女,是大家族弘農楊氏的後人。最關鍵的原因,楊氏沒有跟李元吉生過兒子,因此她與李世民之間並無血海深仇。納楊氏為妃還有助於李世民拉攏楊氏家族,鞏固其統治。
永崇元年十月,李明因為與廢太子李賢通謀的罪名,爵位被降為零陵郡王,並被流放到黔州。
永淳元年,李明被時為皇後的武則天逼死,就地埋葬,結束了一生。這是後話。
李世民娶了弟媳楊氏,那他為什麽不娶嫂子鄭觀音呢?
鄭觀音是李建成的太子妃。古人講究門當戶對,隋唐非常盛行門第婚,在那個年代,能嫁給唐國公兒子的人,肯定不是平常老百姓家的孩子。
鄭觀音出身於滎陽鄭氏,在五姓七望大家族中相當有分量,爺爺鄭諶當過司徒府長史、諫議大夫、吳山郡公;爸爸鄭繼伯曾任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潭州都督。
成長在這樣的家庭裏,毫無疑問,鄭觀音贏在了起跑線上,平日衣食無憂,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鄭觀音不僅成長順利,還愈發亭亭玉立,不光外表好看,貌美如花;而且心靈也美,品德高尚,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個人品質好,用不著自己說,周圍的人也會銘記在心。
鄭觀音二八之年嫁入李家,過門後不久,李淵在太原起兵,丈夫跟隨公公征戰沙場入主關中。經曆隋末唐初的混戰,李唐集團脫穎而出統一天下。李建成身為嫡長子,理所當然的被立為太子。李淵年近六旬,如果不出意外,鄭觀音將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全中國地位最高的女人。
雖然過得很美滿,太子妃卻厲行節儉,對珠寶什麽的不感興趣,平時愛好書籍,端莊守禮,看到丈夫寵幸其他女人也不妒忌,一個居家好女人的模樣。
萬萬沒想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發生了,38歲的太子被李世民活活射死;公公將權力和太子之位交予秦王。為了斬草除根,秦王府的士兵衝進東宮,將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全部殺害, 看著孩子們無情地遭遇毒手,鄭觀音束手無策,丈夫敗亡了,保護傘倒了,她一個女人還能怎麽樣呢?更加淒涼的是聽到噩耗時,鄭觀音已經懷孕了。若幾個月後鄭觀音生下的是男孩,李世民肯定容不下他。還好不幸中的萬幸,鄭觀音生的是女孩。不過也是個可憐的孩子,來到世上就沒有爸爸,但她的出生多少給母親帶來了一些安慰。
鄭觀音的太子妃身份決定了其特殊性。如果李世民納她為妃,將直接觸及到禮教和皇室的尊嚴,從而引發更大的道德爭議。李世民為了維護其統治的穩定性和合法性,選擇將鄭觀音軟禁起來,並給予她錦衣玉食的生活,以此彰顯其仁慈並證明他登基的合法性。
就這樣,鄭觀音開始了她漫長的後半生,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丈夫的離去給她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君之出矣,則明鏡生塵。”女為悅己者容,搬到長樂門附近後,觀音很少打扮,過著簡樸的生活,梳妝的鏡子上布滿了灰塵,以前還是太子妃時,她就很節約低調,橫遭變故後,她更加看淡了皇家的榮華富貴,一切都是過眼煙雲。鄭觀音每天穿著又粗又厚的衣服,含辛茹苦地撫養李建成的五位幼女,對她們一視同仁,沒有因為其中有人是庶出就看不起她。
時光荏苒,流年似水,半個世紀的光陰悄悄溜走,從武德九年到上元三年,正是大唐走向強盛的五十年,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期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曆史事件,但這些都與鄭觀音無關,她年複一年地呆在宮裏,過著沒有丈夫的生活,靜靜地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體味人間的世態炎涼。漸漸的芳容不在,人老珠黃,不知不覺地守寡五十多年,當初嗷嗷待哺的女兒們早已長大成人,嫁人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
唐高宗龍朔元年,李建成的第二個女兒李婉順病故,享年四十,盡管李婉順是庶出,但鄭觀音是嫡母撫育過她,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時候,鄭觀音已經年過花甲。回顧一生,青年喪夫,晚年喪女,大起大落。多虧鄭觀音不計較,把物質財富看得很淡,要是換一個心態不好的人,恐怕早就撐不下去了。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治還沒有出生,等到他接班,政變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雙方當年再怎麽你死我活,終究還是李家的內鬥,屬於“人民”內部矛盾,上升不到敵我矛盾的高度。李治對伯母十分優待。
上元三年正月三十日寢疾,鄭觀音薨於長樂門內,春秋七十八。李治得知消息後,下令“喪葬所需,務令優厚”,給伯母風光大葬,出殯於李建成的第五女歸德縣主宅。下葬的時間也選得非常好,“其年七月七日”。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傳說中,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相會一次,鄭觀音在人間苦苦守候了五十年,最後終於在地下和李建成相會了。
李淵與竇氏除了生了四個兒子外,還生了一個女兒,那就是平陽公主。
在男權社會裏,她卻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她早年少女初長成的時候,父親將她嫁給了少年英雄柴紹。柴紹就是後周世宗柴榮的祖先。
李淵起兵反隋時,柴紹夫婦散盡家財,招募了幾百名亡命之徒,又收編了幾支義軍,連續攻城略地,迅速發展成一支7萬人馬的大軍,威震關中。父親李淵聞訊喜出望外,派李世民前來接應他們。兄妹兩合兵一處會師長安。
柴紹夫婦如此英雄,但他們的兒子柴令武卻不成器。柴令武娶唐太宗的愛女巴陵公主,本來有著令人羨慕的生活,可夫妻二人卻卷入謀反案件。柴令武自殺,巴陵公主也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