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後妃爭寵
字數:11230 加入書籤
卻說唐高宗繼位以後,因為王皇後沒有生出兒子,於是太子之位一直空著,高宗很是鬱悶。後宮劉氏生了個兒子,名叫李忠,劉氏地位微賤,她的兒子如果被立為太子,一定跟皇後親近,於是王皇後的母舅柳奭與褚遂良、長孫無忌、於誌寧等人經過商量,請求立李忠為皇太子。高宗同意,行了立儲的禮儀,並讓王皇後撫養李忠,王皇後很滿意。
但是後宮有一位蕭良娣長得挺漂亮,高宗非常喜愛,封他為蕭淑妃,蕭淑妃生了個兒子叫李素節,因為母親得寵,李素節被封為雍王。王皇後非常妒忌蕭淑妃,經常在高宗麵前說蕭淑妃母子的壞話。蕭淑妃也不是個軟柿子,於是對王皇後反唇相譏。高宗既不便袒護王皇後,也不便袒護蕭淑妃,左右為難。高宗索性不管她們兩人,自己另外去找心上人。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李治決定到感業寺進香。
聽說皇上要來,武媚娘立即出門迎接。高宗下了鑾輿,趨入寺中,高宗見武媚娘還象以前一樣迷人,不過是少了一頭鳳髻。高宗悲喜交集,勉強對著三尊大佛行過了香,遂令侍衛等在外候駕,自己攜武氏趨入雲房。武氏叩頭涕泣道:“陛下位登九五,竟忘了當年的舊約麽?”高宗忙用手替她拭淚,且慰諭道:“朕何嚐忘卿?隻因喪服未滿,不便傳召,今特地到此,無非為卿起見,卿可即日蓄發,待朕召卿便了。”武氏這才收淚道:“陛下果然不棄,尚有何言?”說畢輕輕地坐在高宗膝上,追敘三年間的苦況。說一句,滴一粒珠淚,惹得高宗也嗚咽起來。武則天當著高宗的麵寫下一首情詩《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
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
開箱驗取石榴裙。
高宗不便久留,溫存數語後趨出雲房,傳呼侍衛等人上輿而去。
高宗回宮後竟然得了相思病。他茶不思,飯不想,天天惦記著武媚娘。王皇後看到高宗這個樣子,便問高宗是怎麽回事。高宗就把實話告訴了她,誰知王皇後不但不阻止,反而請高宗趕快把武媚娘招進宮中。
原來,高宗一直寵著蕭淑妃,王皇後總是吃她的醋,所以王皇後就想隻要武媚娘進了宮,蕭淑妃必然失寵,對方多一個敵人,自己多一個幫手,多好啊!高宗看到王皇後抱讚同的態度,心裏非常高興,於是隔三岔五地派內侍去探望武媚娘,看她頭發長了多少。說也奇怪,武媚娘的頭發也爭氣,長得非常快,沒多久就長出了一頭烏發。武媚娘再添點假發,盤成雲髻,居然和在後宮的時候一樣迷人。
很快,武媚娘跟情僧馮小寶告別,並跟他訂下以後見麵的時機,然後跟著內侍進宮拜見高宗。高宗見她還是那麽美麗迷人,越看心裏越高興,於是就帶她去見王皇後。皇後含笑相迎,武媚娘跪下接連磕頭,兩人都說著恭維的話,氣氛非常融洽。王皇後讓武媚娘在正宮左側居住,並且撥了一些宮女去伺候她。到了傍晚,高宗和皇後給武媚娘接風。高宗坐在上麵,武媚娘坐在下麵,王皇後坐在高宗旁邊,三人說說笑笑。武媚娘裝作謙恭的樣子給皇後看,一點兒都不敢放肆,等到酒席散後,王皇後回宮,高宗就擁著武媚娘進房去了。
從此王皇後天天讚美武媚娘,說她如何殷勤,如何溫恭,高宗喜歡得不得了,當即進封武媚娘為昭儀。武昭儀隻巴結皇後,根本不把蕭淑妃放在眼裏,蕭淑妃又是嫉妒又是憤恨,於是向高宗告狀。誰知高宗不但不理睬她,反而對她更加冷淡。就這樣武昭儀成功地擠倒了蕭淑妃,接下來就是一門心思扳倒王皇後。
王皇後對待宮女非常嚴格,武昭儀就百般籠絡宮女,每次得了賞賜就全部分給她們。宮女們都很喜歡她,甘心做她的心腹。於是她們就把王皇後的一舉一動都告訴給武昭儀。
永徽五年閏四月,武昭儀身懷六甲,很希望自己能生一個兒子,誰知生了一個女兒。武昭儀非常失望,想著既然生女兒沒有用,索性利用她來陷害皇後。
這天武昭儀在宮中閑坐,忽然宮女報說皇後駕到。武昭儀急忙對宮女說了幾句話,然後自己躲入側室。王皇後來到西宮,所有宮女跪地相迎。王皇後問武昭儀到哪兒去了,宮女們都說她到禦園采花去了。
王皇後就在西宮裏隨便坐著,這時聽到床上有小孩的哭聲,她就起身來到床邊,抱起武昭儀的女兒逗弄一番。王皇後自己沒有孩子,看到別人的小孩就非常喜歡,那女孩被她逗得哈哈大笑,過了一會兒又睡著了。王皇後把小孩放下,用被子蓋好,見武昭儀還沒回來,等不及就走了。
武昭儀聽說皇後走了,就從側室出來,見女兒正睡得很熟。她竟狠起心腸扼住女兒的喉嚨。可憐這女孩兒連聲音都沒叫出來,四肢一抖就斷氣了。武昭儀仍然用被子蓋住女兒,然後等待高宗到來。
高宗每天退朝都會來這裏跟她談情說愛,因此不到半刻就來了。武昭儀手上拈著花朵迎接高宗入宮。高宗笑著對她說道:“美人愛花,但花兒跟你相比,都要比下去啊。”武昭儀微笑道:“皇上這麽誇獎臣妾,臣妾怎麽敢當呢?”
高宗一邊笑一邊看向床內道:“女兒還在睡覺嗎?”武昭儀道:“已經睡了好久了,這時候應該醒了。”說著就讓侍女去抱女孩,誰知侍女打開被子一瞧,嚇得半天說不出話來。武昭儀假裝催促道:“莫非女兒還在睡覺嗎?趕快把她抱來啊!”侍女才說了一個“不”字,武昭儀假裝不懂什麽意思,自己跑到床前去抱女兒。她還沒有碰到女兒,嘴裏就大聲驚叫起來。高宗連忙來到床邊,發現女兒已經死了,忍不住淚流滿麵。武昭儀哭著問侍女道:“我去禦花園采花,不過就一會兒工夫,好好的一個女孩兒,怎麽就被悶死了?是不是你們跟我有仇,謀害了我的女兒?”侍女們聽到這話嚇得全都跪下,都說不敢。武昭儀又說:“如果不是你們,難道這裏有鬼麽?”侍女們回答道:“皇後剛剛來過這裏,撫弄了公主一會兒就走了。”李治勃然大怒道:“一定是皇後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立即嚎啕大哭。
不過武則天掐死女兒沒有人看到, 史書上為什麽敢斷定是她做的呢?
王皇後去看武則天的女兒,武則天肯定是在的。既然武則天在,王皇後就不可能作案,那不是明目張膽的殺害嗎?借皇後十個膽,她也不敢公開殺死武則天的女兒啊!
武則天看見女兒已死,大聲哭鬧,問宮女剛才是怎麽回事,武則天問的是女兒的死因。而宮女回答說王皇後來過。這意思顯然是說王皇後殺了武則天的女兒。要知道這是一個宮女,她可以說是別人照顧不好捂死的,也不敢推在皇後身上啊。這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武則天和她事先串通好,叫她那樣說的,而宮女不敢不聽。
由此便可斷定,武則天的這個女兒,肯定是她自己殺死的。
王皇後無法解釋,李治便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
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李治的權力受到很大限製。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高宗廢王立武。李治便想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由此打擊元老大臣的勢力。
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首個支持”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也紛紛請求李治立武則天為後。李治看到不少人支持,廢立之意再次萌生。元老功臣李勣的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徹底打動了李治的心。這年十月十三日,李治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李治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後。
這時武則天年近三十,而高宗才二十五歲,在成熟而又充滿智慧的武則天麵前,高宗就像幼稚戀母的孩童一樣。她時而情意纏綿、亦悲亦怨;時而柳眉怒豎、粉麵含威,高宗難以招架。僅一年多的時間,武則天就由尼姑晉升為昭儀、宸妃、皇後。這時唐高宗再也接近不到別的女人。宮中的嬪妃宮婢都成了純粹的女性官吏。
一日武則天歸謁家廟,高宗憶及王皇後和蕭淑妃的好處,乘隙往視。行至冷宮門前,隻見雙扉緊閉毫不通風,旁開一竇借通飲食,不由得惻然神傷幾乎淚下。半晌才呼道:“王後良娣,得無恙否?朕看你們來了。”
語方說完,二人淒聲說道:“妾等有罪被廢,怎麽還有尊稱?”
高宗又道:“你等雖然被廢,但朕還是憶著。”
二人齊聲說道:“陛下若念舊情,妾等乞署此處為回心院,方見聖恩。”
高宗道:“朕自有處置,爾等不必過悲。”
不料武氏回來,已有人密行報知。武氏雙眉倒豎,即向高宗詰問。高宗反自抵賴不敢實言。武則天心狠手辣,竟下了一道矯詔,令杖二人百下,然後砍斷她們的手腳投入酒甕之中,並且說道:“讓這兩個賤婢泡到骨醉!”
王皇後跪拜接旨,同時絕望地說:“陛下萬年長壽,昭儀(武則天承受恩寵,而我是死的命啊!”
蕭淑妃卻破口大罵:阿武妖精,乃至於此!願後世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方泄我恨!”兩人在酒缸裏無助掙紮,數天之後才悲慘地死去。
淑妃的臨終遺言傳到武則天的耳朵裏,武氏心驚肉跳,下令宮中禁止養貓。原來她也有怕的時候。
不過,令武後防不勝防的事還是發生了,比如她的姐姐武順和親外甥女賀蘭氏,就先後和李治勾搭上了,開始書寫著她們的愛情故事……
卻說小公主死後,高宗為了安慰武媚娘,就派人從長安將武曌的母親及姐姐接到萬年宮。在家人的陪伴下,媚娘心情漸好再次懷孕。因為不斷嘔吐,身體不適,武媚娘隻有呆在自己的寢宮裏。
武後不能陪伴皇帝,這就為身在宮中的姐姐武順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李治當然不會放過如此天賜良機,他們一拍即合,高宗和韓國夫人就這樣在一起了。
不過這種風月之事絕對逃不過武媚娘的法眼,她發現有皇帝在身邊時,姐姐的言行很不自在,看高宗的眼睛含情脈脈。武則天立即明白,高宗與姐姐之間早就超越了普通的男女關係。此事竟然就發生在武則天懷孕嘔吐臥床期間,這把武後氣得暴跳如雷。
武順的丈夫賀蘭安石是個下級官員,但死得早,留下一雙兒女。年輕獨守空房,在武曌不能侍奉龍床的時候,長相與武媚娘有幾分神似的她得到高宗的寵幸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這事對於武曌來說,卻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她十四歲入宮,獨自打拚,先後侍奉兩位皇帝,能夠得到今日的地位殊為不易,是絕不允許其他女人染指和危害她的地位的。
武則天撞破此事後,震驚和背叛感油然而生。她用僅有的六個字向武順昭示了她的命運:“你離死不遠了。”
不過考慮到自己剛加冕為皇後,勢力尚淺,她也隻能暫時容忍武順和李治的背叛。甚至眼睜睜地看著武順被封為韓國夫人。
她開始醞釀著反擊的計劃,等待時機一旦成熟,就給這對奸夫**以毀滅性的一擊。機會最終在公元665年來臨。武則天令人將武順帶出宮外,範陽王李楠親手將其勒斃。
有時我想,武則天人到中年之後,會不會偶爾想起當年與武順嬉笑打趣、說心裏話的日子?那些青蔥歲月中爛漫的情誼,比起冰冷的寶座和空虛的權勢,會不會更讓她懷念和留戀?
卻說韓國夫人死後,高宗和韓國夫人的女兒賀蘭敏月之間又有了新的摩擦。相比於韓國夫人,賀蘭敏月長得楚楚可人,正處在生命中的最美年華,而且能說會道,跟高宗聊天的時候,總是能讓高宗感受到不一樣的後宮溫情,這點讓高宗大為動心。
而賀蘭敏月對於這位“姨父”皇帝也很崇拜,畢竟在封建時代,能夠成為皇帝的女人那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兩人很快在後宮之中上演了一幕唐朝版的浪漫愛情故事,高宗封賀蘭敏月為魏國夫人。
知道自己的外甥女和丈夫的感情之後,武則天憤怒異常,她不能忍受這樣年輕貌美的靚麗姑娘和自己爭寵。於是用借刀殺人的方法毒死了賀蘭敏月,一代紅顏香消玉殞,高宗十分傷心遺憾,可是對於武則天又無可奈何。
賀蘭敏之是武順的兒子,賀蘭敏月的哥哥,也就是武則天的外甥,太平公主的姨兄。賀蘭敏之秉承了母親和妹妹的美貌,是長安城裏有名的花花公子。
賀蘭敏之雖然聰明英俊,但是生性好色放蕩,喜歡獵奇。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活下來的女兒,武則天對她非常寵愛,視為掌上明珠。可是有一次小公主去姥姥楊夫人家,賀蘭敏之居然強奸了她的隨從宮女。甚至仗著榮國夫人的寵愛,還準備對太平公主圖謀不軌。
賀蘭敏之這樣做,武則天知道後肺都氣炸了。按照她的性格,賀蘭敏之有十個腦袋也都掉光了。但是賀蘭敏之有外婆榮國夫人護著。榮國夫人是武則天的母親,武則天隻能忍著。
鹹亨元年,榮國夫人壽終正寢,享年九十一歲。外婆去世,賀蘭敏之毫無憂傷之情。朝廷治喪,他天天“唱歌”、“打牌”,照常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賀蘭敏之的醜聞接二連三地被曝光出來,瞬間占據了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吃瓜群眾看得有滋有味:原來皇家這麽亂,故事這麽狗血。武則天難忍其惡行,於是數罪並罰,賀蘭敏之被褫奪官職流放嶺南。當他走到韶州驛站時,武則天派人用馬繩將他絞死。
令人驚奇的是,四十年後賀蘭敏之竟然被平反了,連屍體都被挖出來重新入殮,追贈秦州都督太子少傅。 作為撥亂反正的舉措之一,唐中宗在恢複大唐國號之後,曾經的政治犯全部恢複名譽,如果賀蘭敏之真的是因為人品和作風問題被殺,那就不會有平反一說,可見賀蘭敏之還是因為與武則天之間有矛盾才被害,那些種種不堪入目的行為,可能就是武則天扣在他頭上的屎盆子。
賀蘭敏之出身豪門,英俊瀟灑,而且才名遠揚,曾經編纂《三十國春秋》一百卷,可以說是當時最有前途的高富帥,可是遇到挫折後,以不合常理的行為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最終走向深淵,隻能說偏偏少年才氣高,何苦生在帝王家?
卻說上官儀富有才華文采斐然,他的宮體詩空洞華麗,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高宗任命他為秘書少監、西台侍郎,他不遺餘力地為大唐王朝傳播“正能量”。
唐高宗麟德元年,也就是武則天40歲那年,她辦了一件蠢事。《舊唐書》記載,她把京師一個有名的道士召入後宮,“行厭勝之術”,也就是讓道士用巫術“詛咒”某個仇人,或者幫她達成某個心願。具體針對哪個人,史書上沒有明說。
有個叫王伏勝的宦官,是唐高宗的心腹,他把這件事報告了高宗。唐高宗一聽大怒。當時就把宰相上官儀找來,告訴他要把武則天“廢為庶人”。
上官儀寫完後,隻要加蓋皇帝印璽,正式下發,武則天的前途就算徹底終結。然而武則天早有防備,她安排在李治身邊的內線飛速給她報信,武則天聞訊,立即怒氣衝衝地前來找李治興師問罪。李治一見她登時矮了半截,立即就把上官儀賣了,他說:“我沒有這個意思,都是上官儀的主意。”
武媚娘是個狠角色。時年57歲的上官儀和他的兒子上官庭芝立即被處死,尚在繈褓中的孫女上官婉兒也被發配到宮中做奴婢。
卻說武則天進宮之前,李治已經立長子李忠為太子,可李治打心眼裏不認可這位儲君,因為李忠的生母劉氏地位卑下,又不是嫡子,擁立他的人都是皇帝所厭惡的,包括當時不受寵的王皇後,還有跟皇帝對著幹的托孤大臣。隨著武則天回到皇宮,王皇後被殺,褚遂良被貶,李忠的太子身份名不正,言不順。武皇後又有了嫡子李弘,儲君哪裏輪得上李忠呢?宰相許敬宗在皇帝、皇後的授意下,提出更換太子的建議,李治當然準奏。
於是高宗封李忠為梁王,食邑兩萬戶,官職梁州刺史,賜物兩萬段,甲第一區。又是豪宅,又是財物,看起來賞賜優渥,但是和天下比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
李忠在梁州沒幹多久,很快被調往房州做刺史,那裏交通不便,是流放高級貴族的地方,將李忠調往此地,整他的意思非常明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李忠對自己的遭遇、處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害怕某一天人頭落地。他經常穿上女人的衣服,說是防刺客,防細作,屢屢給自己占卜預測吉凶。這也罷了,李忠還常常派人去長安打探宮廷消息,對於當初擁立自己的柳奭、韓瑗等人非常同情,聽說他們落馬、貶謫、慘死,心裏十分憂傷。
對此唐高宗非常不滿,你一個廢太子,不謹言慎行,還敢搞小動作,準備處以極刑。武則天為他求情,希望皇帝網開一麵,李治才決定放他一馬,廢為庶人,遷居黔州,也就是當初李承乾住過的地方,跟罪犯沒有任何區別。昔日的錦衣玉食、前呼後擁,更是過眼雲煙。
本以為這樣就能消停了,沒想到上官儀死後,李忠也成為武則天打擊報複的對象。
李忠與上官儀原本是上下級關係,以前在陳王府當過參軍,早就想除掉李忠的人頓時有了理由,大肆散布輿論,說上官儀之所以想要廢後,是為了幫助李忠東山再起,謀反奪位,皇帝遂下令處死李忠,李忠被殺時年僅二十二歲。
李弘是武則天和李治的長子,因為李治對武則天的偏愛,導致對這個兒子愛屋及烏。
李弘三歲被封王,四歲被封太子,李治信任李弘,經常讓李弘監國處理政事。
而李弘也無愧太子之名,李弘一生,從未在禮節上犯過錯,待人待事,寬厚仁慈善良。
李弘在位時,無論是百姓百官,還是皇親皇帝,無不稱讚李弘宅心仁厚,是大唐之福。
可是被李治寄予厚望的李弘,死在大有可為,未來可期的23歲。
武則天為李弘選擇的太子妃,被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奸淫。武則天殺了賀蘭敏之。
蕭淑妃有兩個女兒,一個是義陽公主,一個是宣城公主,因為母親的關係被幽禁起來,三十多歲了還沒有出嫁。太子李弘見到姐姐後十分同情,請求母親放她們出嫁。武則天隨便找了兩名安保人員做駙馬,同時對李弘十分怨恨。
上元二年初夏,李弘跟著高宗來到合璧宮,武氏親自賜酒給他。李弘想不到母親會害他,就多喝了幾杯。臨走時也沒覺得有什麽事,可是回到東宮後肚子便疼痛難忍,沒過幾天就死了。
李治麵對愛子的死亡,悲痛不已,居然不顧禮法,追封李弘為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禮安葬。
太子被追封為皇帝,這是曆史上第一例。
李弘有三個弟弟,分別是李賢,李哲,李旦,都是武氏親生。其中李賢最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曾被封為雍王,高宗也很愛他。李弘死後,高宗就立李賢為太子。
武氏害死王皇後和蕭淑妃後,經常夢到兩人披頭散發,七竅流血地來向她索命,武氏嚇得要死,想換個環境居住。正諫大夫明崇儼懂一些旁門左道,勸武氏遷居到洛陽,說這樣能避邪。武氏就和高宗一起來到洛陽。到了洛陽後武氏神清氣爽,什麽厲鬼都沒有了。
武氏跟高宗一住幾個月,太子李賢監國,李賢這個人非常有才能,從小就展現出聰明智慧的一麵。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就是李賢的伴讀。在監國的過程中,李賢展現出了自己優良的治國能力。
唐高宗李治為此感到十分欣慰,他認為自己的江山總算是有人繼承了。可李賢越有才華,武則天心裏就越難受。
為什麽呢?作為李賢的親生母親,武則天為什麽要嫉妒自己的兒子呢?原因很簡單,李賢觸碰了不該觸碰的東西,那就是權力。
唐高宗李治身體不好以後,一直都是武則天治理朝政。而且在此之前,武則天就跟唐高宗一起治理國家,使得國家風調雨順。
現在突然冒出一個兒子李賢來,這讓武則天有些接受不了。因為李賢一旦登基稱帝,武則天要想再涉足權力,那就沒有辦法了,因為兒子的能力太強。
李賢先後三度奉命監國,表現也還不錯。李賢還招集學者對《後漢書》進行注釋工作。別看這是一項文化工作,其中包含著政治意味.眾所周知,後漢出現了嚴重的後宮幹政情況,導致王朝衰敗,李賢對此進行了批判,頗有指桑罵槐的意味。
武則天針鋒相對,送給李賢兩本書,分別是《少陽政範》、《孝子傳》,也是在警告李賢。
第二年高宗改年號為永隆,與武氏住在洛陽。為了除掉自己的這個兒子。武則天請來了一個相士,這個相士名叫明崇儼,在得到李治的信任以後,他開始造謠說李賢不堪大任,而李顯和李旦才是貴不可言。
這些話傳到李賢耳朵裏,李賢當然不高興。不久明崇儼在返回長安的路上被強盜殺了。武氏懷疑是李賢指使的,於是大力搜索罪證,但找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找到。武氏把李賢召到洛陽,然後派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個人去搜查東宮。三人在東宮搜出幾百具鎧甲作為李賢謀反的證據。他們又利誘趙道生誣告太子,說明崇儼是太子害死的。武氏提出把李賢處死。高宗出麵求情,武氏這才廢李賢為庶人,然後流放到巴州,改立李哲為太子。
李賢流放巴州時作了一首《黃台瓜詞》,詞中寫道:
種瓜黃台下,
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為可,
四摘抱蔓歸。
這首詞隻有30個字,用暗喻的筆法,暗諷武則天為了皇權不惜殺害親生骨肉,泯滅人性,揭露了她凶殘暴虐的內心世界,也永久記錄了武則天為了皇權殺害親子這一禽獸之行。武則天聽了這首詞之後,知道李賢怨恨她,於是秘密派將軍邱神勣趕到巴州,逼李賢自殺。
攤上這樣的媽,李賢也算是倒黴。
李賢死後,武則天於顯福門為其舉哀,貶丘神績為疊州刺史,並恢複李賢的王位。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追贈李賢司徒的官位,並派人迎其柩棺陪葬乾陵。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追贈皇太子地位,諡章懷太子,與其妃房氏合葬。
武則天對自己親生的兒子毫不留情,對於非親生的皇子就更加歹毒了。
李治共有八個兒子,其中四個是嬪妃所生,四個是武則天所生。四個非武則天所生的皇子中,除了許王李孝早逝外,其他三個皇子,即太子李忠、澤王李上金、雍王李素節都被武則天害死。
中宗是高宗的第七個兒子,原名叫李顯,後來改名為李哲,哥哥李賢被廢後,李哲被立為太子。
不久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