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分道揚鑣
字數:9171 加入書籤
卻說隋煬帝設進士科之後,沒幾年隋朝就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唐王朝,唐承隋製,也用科舉這種先進的方式選拔人才。
唐朝科舉分設很多科別,其中最基本的科目是明經科與進士科。
明經科顧名思義,就是通曉經史,如《禮記》、《周易》這些經典,考生可以根據規則自選所考經典,但《孝經》和《論語》是必考內容。
進士科主要內容就是詩賦了,相比之下,明經容易得多,因為都是考書本上已有的知識,隻要熟讀並背誦就可以取得好成績:而進士科就困難了,考詩詞歌賦要看考生平時的積累以及天賦了。
唐朝的偉大,在於開放、包容和自信。但要沒有詩歌,這種偉大,至少要打個五折。
請記住,是2000多個留名至今的詩人,托起這個值得膜拜的朝代。
沒有哪一個朝代,像唐朝一樣,留下這麽多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詩篇。你能想到的任何古典意境、傳統事物,以及人的所有情感,都被唐朝人寫盡寫絕了。
那一年的冬天,長安城裏的文化人都在給一篇文章點讚。唐高宗命人取來一閱,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不禁連拍大腿:“千古絕唱,此乃天才!”越讀越過癮,唐高宗接著問道:“現在,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
底下人吞吞吐吐:“王勃,已落水而亡。”
這篇讓皇帝癡迷不已的文章,叫《滕王閣序》,是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寫的“命題作文”,結果一炮而紅,紅到現在。
以至於人們似乎忘記,他不僅作文一流,寫詩也是一絕,排行“初唐四傑”之首。
但他寫下《滕王閣序》的次年夏季,探望完父親,返程渡海途中,遇上大風,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時年僅27歲。
唐詩的青春正在逐步綻放。比起英年早逝的王勃,我們對另一個詩人的記憶,更加短暫和絢爛。
這個叫張若虛的詩人,生平比他的名字還虛。他就像大唐詩壇的一場煙花表演,美呆了,之後,沒有留下任何冗餘信息,除了他的兩首詩作。
我們隻知道,他大概活躍在公元七世紀中期到八世紀前期,可能是揚州人,曾經出任過一個較為卑微的武職。
和他一起並稱“吳中四士”的其他三人——賀知章、張旭、包融,留下的個人信息都比他豐富多彩。
但是,到頭來我們記住的,不是詩人的虛名,而是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
聞一多說,《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唐詩寫月的起點,被張若虛拉得太高太高了,堪稱孤篇壓倒全唐,以至於後來者一寫起月亮,就恍如活在無盡的焦慮裏。
很多詩人終其一生,都想擺脫張若虛的影響,結果都不自覺地成為他的模仿者。
在唐朝詩壇上,張九齡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梁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麵的重要一人。
張九齡後來成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被李林甫排擠後,大唐政事就開始變壞了。
據說張九齡的風度無人能及,這讓唐玄宗念念不忘。在他去世後,每逢有人舉薦人才,唐玄宗總要追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
張九齡被貶荊州時,招了個年近半百的當地人做幕僚。此人當時詩名已經很盛,連李白都很膜拜,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孟浩然一生與山水田園為伴,但並非沒有用世之心。他曾兩次入長安求取功名,名動公卿,卻仕途困頓。
在宰相張說的府中,孟浩然偶遇唐玄宗,當場朗誦自己的詩,讀到“不才明主棄”一句時,唐玄宗龍顏大怒,打斷他說,朕從不知道你,談何拋棄你,為何汙蔑朕?
這對孟浩然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此後他的功名心漸漸淡了下來。
公元741年,王維經過襄陽,發現孟浩然已經過世,傷心不已,寫下了“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的悲情詩句。
人世間有太多的事情,不是美好的意願所能左右。
在唐朝詩壇上,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名字如雷貫耳,其實田園詩人王維也有自己的稱號,叫做詩佛。
王維,字摩詰,本身就是禪語,號摩詰居士.
由於進士科難度太高,讀書人為了取得好成績,就流行開一個不成文的做法:行卷。
所謂行卷,就是考試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詩詞文章拿給一個聲望地位都很高的人,如果能得到他們的青睞,這位考生就會受到主考官的特別關注,取得功名的道路也就平順了很多。
王維也幹過行卷之事,而他行卷的對象就是玉真公主。王維投遞的作品是自己最滿意的詩和畫,另外他還帶上了琵琶,公主先聽了他的琵琶曲,再看了他的詩畫後,當時就拍著胸脯保證一定替王維舉薦。
後來王維真的中了狀元,這就苦了當時宰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因為在此之前,內定的狀元就是他。
當然,行卷雖然是作弊的一種形式,但考生們在行卷之前,肯定要絞盡腦汁才能寫出最好的詩歌,否則別說是公主,哪怕是皇帝有心舉薦,也可能中不了狀元。
王維狀元及第之後,很快步入仕途。
不過在安史之亂時,王維遇到了嚴峻的考驗。唐玄宗丟棄都城長安和大部分官員,隻顧自己逃命。安祿山進入這個花花世界,並且捉拿了官員們,逼迫他們為自己效力。王維不得已接受偽職,從而避免了殺身之禍。
至德二年,唐軍收複平定安史之亂。王維又重新回到唐朝朝廷,不過等待他的卻是嚴厲的審訊。因為無論什麽時候,王維的這種行為都是叛敵。盡管有苦衷,盡管迫不得已,但錯了就是錯了,不殺王維,怎麽對得起浴血奮戰的將士,怎麽給寧死不屈的英雄一個交代?
此時王維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縉上書求情。王縉是李光弼的部將,曾經擔任河南副元帥,立下了汗馬功勞。王縉表示願意用自己的官職為兄長贖罪,但唐肅宗依然沒有答應。王維便掏出這首《凝碧池》的詩歌:
萬戶傷心生野煙,
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裏,
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維寫這首詩有一個背景,當年唐玄宗喜歡音樂,蓄養了大批的樂工,自己還被稱為梨園天子。當安祿山進軍長安時,這些樂工被作為棄子落入叛軍之中。安祿山仿效唐玄宗,逼迫樂工們為他奏樂。這些樂工看過大唐繁花似錦的盛世,又享受過唐玄宗的恩典,自然不願意為安祿山效力,奏樂時不禁潸然淚下。
安祿山要的是吉慶,偏偏聽到的如同喪樂,他下令:還有落淚者,斬!這時一位叫做雷海清的樂工憤怒地將樂器摔在地上,並且向唐玄宗逃跑的方向跪拜,痛哭不已。安祿山殘忍地將他殺害。關在菩提寺中的王維聽說此事後悲憤地寫下了此詩。
王維將自己的心誌如實地寫入詩歌之中,他在當時的情況下隻能夠選擇屈辱地活著,靜待局麵的改變。在詩人眼裏,安祿山和他的隨從們並不是這裏的主人,詩人隻是為唐皇死守著這座空蕩蕩的宮殿。
唐肅宗自然看得懂這首詩,於是原諒了王維,下令將其釋放,降為太子中允。不過經此一嚇,王維一蹶不振,沒幾年就過世了。
大唐天寶三載,也就是公元744年,三個人生不如意的人相聚在一起,他們是43歲的李白,差不多同歲的高適,還有32歲的杜甫。
在此之前,他們都曾在首都長安、東都洛陽客居多年,求見高官貴戚,試圖謀取功名;可是在經曆了多次的失敗之後,他們都品嚐到了無盡的屈辱和沮喪。
李白,這座中國詩歌的高峰,作為盛唐這個時代的象征,不僅因為他的詩歌豪放飄逸,更是因為他那種風流傲岸的性格,“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的姿態。自古以來,人們就津津樂道於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磨,李白醉書退蠻夷的情境中,隻有這種氣度,才配得上“詩仙”這個稱呼。
可是這樣的故事,顯然太富於傳奇,讓人懷疑它的真實性。翻閱《新唐書·高力士傳》,裏麵對高力士的記載是“肅宗在東宮,兄事力士,他王、公主呼為翁”,而唐玄宗本人則“或不名而呼將軍”。對這樣一個太子稱兄、王子公主稱翁,而皇帝不直呼其名的顯赫人物,初到長安的李白,怎麽敢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他呢?如此做法,隻會顯得李白這個人情商太低,甚至根本不會與人交往了。
所以天寶三載前,李白隻在長安做了短暫的“翰林待詔”,在認清自己隻是宮廷的玩物後,李白帶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憤懣離開了長安。
杜甫曾用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詩句來總結自己心酸的日子,
高適也曾寫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來描述自己的經曆,在他幹謁於長安的日子裏,最難的時候,他甚至做過乞丐。
高適出身名門渤海高氏,渤海與女真人同源,所謂“女真渤海本一家”,爺爺高侃是大唐名將,42歲便功成名就,獲封平原郡開國公。
高適本想憑“高家槍法”和高家昔日威名,給自己搏個出身,可權貴都覺得高家久已衰落,扶持高適不能得利,拒絕幫助。好容易遇到重大機會——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要來看表演,玉真公主深得唐玄宗喜愛,她推薦的人必受重用。可讓高適難堪的是,“高家槍法”是為實戰而設計的,並不是舞蹈,玉真公主覺得很乏味,隻說了一句“挺嚇人的”,便忽略了過去。
相似的苦悶讓三個人更加貼近,三人“飲酒觀妓,射獵論詩,相得甚歡。”他們在梁州懷古,在宋州喝酒,登吹台賦詩,入孟諸澤打獵……玩得非常痛快。後來的很多年裏,杜甫都在不斷地懷念這次旅行,寫了好幾首詩來記錄它。高適與李白也都為此次旅行寫了詩。建功立業的理想始終沒有離開他們的腦海,即便在感慨遊玩得暢快時,李白也不忘以一句“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來結尾。
很多年後他們才明白,這種“求而不得”的階段,才是他們此生最美好的時光。等到得到了,他們就不再擁有自己了。
旅行結束後,三人分道揚鑣,各自踏上汲汲營營之路。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在他們年老之前,社會為這些夢想濟世安邦的才子們開啟了另一道門——入幕。
李白去過一次範陽,也就是幽州地界,這裏是安祿山的大本營。李白看到安祿山非常飛揚跋扈,因此認為這個人的野心太大,不會甘心做節度使,肯定會謀反。離開之後,李白專門寫了一首詩叫做《幽州胡馬客歌》.“綠眼虎皮冠,笑拂兩隻箭”寫出了安祿山在當時十分囂張,“疲兵良可歎,何時天狼滅”則說出李白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國家會因為他而遭受禍亂。
不過李白既然發現安祿山要謀反,為什麽不告訴皇帝呢?其實李白自己也無能為力,因為安祿山是唐玄宗身邊的大紅人,之前那些說安祿山圖謀不軌的人都被唐玄宗縛送範陽聽其究治,前車之鑒還在,這個時候他敢說安祿山想謀反嗎?
李白麵對這樣的局麵隻能選擇逃避,他每天尋仙問藥,希望逃避世間的混亂。
高適決定走爺爺當年的路,到邊關投軍,可名將王守珪更想讓高適當文書,他不關注手下士兵的死活,隻信任胡將,安祿山便在他的手下日漸坐大。當高適九死一生回到軍營,卻發現王守珪正在營帳中沉迷歌舞。他憤怒地寫下“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詩句,然後憤然而去。
天寶十五載,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帶領心腹倉皇西奔,不久李亨在靈武稱帝,大唐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時局混亂,藩鎮和諸王獲得了比原來大得多的權力,他們紛紛招募人才,發展勢力。高適放棄剛剛得到的雞肋般的基層小官,加入哥舒翰的幕府,由此踏上發達之路。李白在避亂一陣之後,得到了永王李璘的征召,追隨李璘討逆。杜甫則在長安陷落後被困城內一年,然後逃奔靈武追隨朝廷。
懷著同樣的理想,上了不同的戰車,從此之後,三個人的命運都不由自主,被帶往不同的方向。
馬嵬事變後,國家分成了“皇帝的朝廷”和“太上皇的朝廷”,兩個人看上去職責分明,而事實上都在為奪取權力暗暗努力。在沒有收到太子繼位的消息前,玄宗發布了一道命令,讓太子李亨、盛王李琦、永王李璘分別統帥軍隊,從不同路線發兵收複失地。得知李亨繼位的消息,他也沒有撤回命令,暗中希望幾個兒子互相牽製。唐玄宗的如意算盤是挑動李亨與永王李璘的矛盾,把水攪渾,自己再伺機崛起。
李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跟著永王的軍隊北上的。李白一口氣寫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在詩中,他樂觀地讚頌永王部隊的整齊與未來戰鬥的勇猛,期待著在平叛戰爭中建功立業;而李亨則毫不客氣地將永王璘的部隊稱為叛軍,幫助永王璘的李白自然成了反叛者。
這時高適加入了李亨的陣營,為了捍衛肅宗的地位,他受命帶兵出征,目的不是安祿山,而是李璘。
皇權爭奪像神仙打架,最後中招的全是凡人。永王起兵4個月後被殺,李白作為“附逆者”下獄,四周一片喊殺聲。絕望之餘,李白給幾個有勢力的朋友寫信,懇求他們伸出援手,其中一封《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寫給了專門負責永王案的高適。然而,高適沒有回。
人人都譴責高適無情,但高適也有自己的苦衷。蹭蹬半輩子,因為安史之亂,50歲才得到人生的第一個官職——“封丘尉”,要不要為了友情放棄掉?而且李白牽涉的不是一般的案子,後來崔渙為李白伸出援手,不久就被以“惑於聽受,為下吏所鬻,濫進者非一”的理由解除現職,救李白之危險可見一斑。高適對此事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他像一個標準的官場人一樣把內心深深地埋了起來。
之後的歲月,李白被流放再遇赦放還;高適一路騰達但甘苦自知;杜甫坎坷萬分但始終靠真心活著,在他艱難求生於蜀中的時候,正做蜀州刺史的高適多次給予他救濟。
李白再也沒有原諒過高適,他後來寫過兩首詩,都是為諷刺高適而做,其中之一為《君馬黃》:
君馬黃,我馬白。
馬色雖不同,人心本無隔。
共作遊冶盤,雙行洛陽陌。
長劍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為五侯客。
猛虎落陷穽,壯士時屈厄。
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
還有一首《箜篌謠》: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
貴賤結交心不移,惟有嚴陵及光武。
周公稱大聖,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鬥粟,不與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
輕言托朋友,對麵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鬆。
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杜甫感激高適當刺史時對自己的救濟,對他後來的無視也沒有怨言,他理解高適的身不由己。
此後高適一直在升官,60歲時,他給杜甫寫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遺》,懷念他當年在梁宋客居的歲月,感慨自己後來辜負了書劍:
今年人日空相憶,
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山東三十春,
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
愧爾東西南北人。
李白生前說自己是李建成的曾孫,但是了解一些曆史的人都知道,李建成死後,他的五個兒子都被李世民給殺了,也就是說李建成已經絕後了,怎麽會有一個曾孫出現呢?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李建成毫無準備,被弟弟李世民一箭射殺。
李世民幹掉李建成後,立刻命人趕赴太子東宮,把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全部格殺,並且全部開除皇室宗籍,李世民的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據史料記載,李建成育有6子,長子李承宗在玄武門之變前的六年便已去世,所以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隻有5個兒子健在。當李世民派人去殺他們時,年齡最大的李承道對來人說:“父親被殺,做兒子的哪能逃跑。我身為太子之子,隻求饒我母親一命”,遂自殺。
李承道在遺言中沒有提及自己的妻子、孩子,可見當時還沒有家室,其他4個兒子年齡更小,更加不可能有子孫了。
不過李建成有一個長子叫李承宗,在玄武門之變前就已經去世。於是有人猜測,李白或許會是李建成的長子李承宗的後代。
但這僅僅是猜測,並沒有任何記載和考古發現可以佐證。
李白762年死於貧病交加,高適死在3年之後,杜甫始終懷念著他們之間的友誼,他對李白的思念貫穿了他的後半生,他寫了很多關於李白的詩,“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就是其中的一句。
唐肅宗死後,唐代宗即位,皇帝與太上皇之爭成過眼雲煙,永王案被昭雪,但是李白他們已經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