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李存孝打虎
字數:10945 加入書籤
卻說程敬思與晉王催兵正行,前麵哨馬回報,已到黑河。程敬思暗想:“晉王戀著直北富貴懶上中原,待我將黑河故事細說一番,看他如何?”敬思曰:“大王聽說這黑河故事否?”晉王曰:“吾乃粗略武夫,沒聽說過。”敬思道:“昔漢元帝一妃,名曰昭君,大有姿色,被奸臣毛延壽改了真容,獻與北番單於主。後來昭君和番到此,見直北是夷狄地界,不肯前去,遂投此河而死。大王不信,有詩為證:
黑河流水響潺潺,
不斷陰雲蔽玉關,
紅粉無顏從北虜,
琵琶死後向誰彈?
又一首: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
環佩空歸夜月魂。
這些詩當然是後世文人的穿鑿附會,昭君出塞的曆史詳見97章,這裏也就不多說了。
不過晉王聽後說道:“世間有此烈女沉埋於此,良可惜也!”
又行不數裏,隻見一台巍然高聳,勢若接天。晉王曰:“此是何處?”敬思曰:“此漢李陵台也。”晉王曰:“何為在此?”敬思曰:“昔漢昭帝遣使來直北贖蘇武還朝,李陵在此處拔劍自刎。後人與他立下此台,以紀其事。”亦有詩為證:
曠野雲低恨滿懷,
長安西望李陵台,
關河萬裏秋風起,
黃葉一天鴻雁來。
持節還鄉悲壯士,
屈身降虜歎庸才,
賢愚千載春秋筆,
懶上雲摟酌酒杯。
敬思又曰:“此皆先朝遺跡,不足為羨,前麵乃一蘇武廟,蘇武真忠臣耳!”晉王曰:“何以見之?”敬思曰:“蘇武也是漢人,漢武帝遣來直北,催逼進貢,被單於拘留,令降不屈,使蘇武北海牧羊,曰:‘羝羊生子,即放汝還’,蘇武持漢節牧羊,齧雪餐氈,旌旄盡落,去十九年,始得歸漢,後夷人為之立廟,以旌忠烈。”有詩為證:
漠漠平沙際北天,
忠臣困此實堪憐。
齧雪餐氈終歸漢,
持節曾經十九年。
過了蘇武廟,將次居延川,行不數裏,忽聽山坡後一聲炮響,金鼓齊鳴,旌旗蔽日,閃出一支兵來,約有三百餘人,當先一員大將攔住去路。隻見他:
頭戴銀盔身披凱甲,
刀懸偃月劍掛青虹;
袋內彎弓壺中插箭,
叱吒一聲山動地搖!
晉王聞報勒馬向前觀看,隻見他眉清目秀氣概雄奇,於是厲聲問道:“來將是誰?速通姓名。”那將答道:“我姓周名德威,表字敬遠,朔州馬邑人也。來者可留下金寶,放你過去。”晉王聽說周德威心中暗喜,隨答道:“吾乃直北沙陀李克用是也,久聞紅袍周德威,原來將軍就是。你乃世之英雄,文武全才,何不棄邪歸正,跟我同上中原,征滅黃巢,恢複大唐天下,著功勳於當世,留芳名於史冊,勝過在此綠林中落草,千載隻一汙名耳!”周德威曰:“你也是反唐逆賊,摔死國舅,有什麽資格教我!”晉王大怒,輪刀直取周德威,周德威挺槍來迎,正是:
龍騰蛟臥滄湧起,
雲遮沙浸風削疾。
自古中原多猛將,
塞北豪傑也披靡。
兩人大戰一百餘合,不分勝負。德威暗思:“這老漢刀法不亂,精神倍加,待我假做破綻誘他趕來,用箭射之。”又戰數合,德威佯輸詐敗,虛晃一槍撥馬便走。晉王高聲大喝:“小賊哪裏去!”飛馬趕下陣來。德威取弓在手,搭箭當弦,盡力射去,喝聲:“看箭!”李克用一隻眼看得真切,聽得弓弦聲響,其箭已接在手。
德威見射不中晉王,勒回馬來大叫道:“我料你會接箭,卻不會射箭。”晉王曰:“若比弓射,我勝怎樣,敗又如何?”
周德威道:“你若能勝我手中血木弓,我願率眾兄弟歸順;若德威勝,主公留下金寶,我放你過這居延川,如何?”
李克用道:“大丈夫一言九鼎,我就陪你比試箭法。”周德威命一嘍囉高拋一枚銅錢於半空,“嗖”的一箭射中銅錢方孔。李克用也命士卒高拋銅錢,一支箭飛穿金錢眼。周德威見克用箭法了得,又命嘍囉於樹上懸掛銅錢兩枚,前一銅錢孔大,後一銅錢孔小。周德威道:“此番比試,所射之箭當同時穿過大小孔銅錢。”克用迷眼不語。隻見周德威一箭穿過大孔銅錢,又穿過小孔銅錢。眾人無不驚呼。李克用搭箭開弓,這一隻眼倒比兩隻眼瞄得更準,“嗖”的一箭也是射中大小銅錢,而箭頭搭於小孔銅錢方孔之上,箭尾搭於大孔銅錢方孔之上。一箭雙錢不進不退,用力正好讓箭頭箭尾搭於大小銅錢方孔之上。周德威一見,不禁暗暗佩服李克用箭法如神。這時天邊飛來賓鴻大雁一字排開,周德威又抽雕翎箭一支,稍加瞄準“嗖”的一聲,箭似銀光,直入雲霄,一箭中雙雁,隻不過第一隻大雁被射穿,第二隻大雁僅被箭頭劃傷,一隻大雁落地。雖未一箭雙雕,但也使大雁一死一傷,眾人佩服之極。有詩讚道:
一箭神威貫碧空,
大雁落地草梢紅;
三軍未上中原去,
先建居延第一功。
這時程敬思近前對李克用道:“將軍待雁過頭頂之時,可強拉寶弓,自有大雁無箭而落。”李克用微微點頭。待雁過頭頂之時,李克用猛拉養由基弓,隻聽“嘭……”的一聲,未見雕翎箭上天,而賓鴻雁卻墜地而亡。正是:
麻雀曾欺井中蛙,
大鵬展翅繞天涯。
強中更有強中手,
莫在人前滿自誇。
李克用響弓驚飛雁,這一招技驚四座,周德威自知箭法不及李克用,不由翻身下馬屈身拜道:“主公神箭古今罕有,德威願隨主公充作兵卒。” 李克用忙下馬扶起周德威道:“吾素知敬遠忠義之士,深慕高名,今幸得相從,他日位列封侯,吾當大用。”
隨令差官取出空頭宣一道,填寫升德威為大唐議國左軍師;金牌一麵,填寫軍師字號。即日參謀帷幄,運讚軍機。德威頓首拜謝,乃將眾人領往珠簾寨內,犒賞三軍。正是:
天意生賢佐,
殘唐周德威。
胸中藏武略,
心上運玄機。
智勇張良並,
才能範蠡欺。
掃除巢賊亂,
青史譽皆知。
事後李克用問程敬思道:“今日試箭,賢弟怎知響弓可驚天上之雁?”
程敬思道:“此乃東漢曹操令大將更贏驚弓之鳥典故,操見傷雁哀鳴,令更贏響弓驚之,雁聞弓響驚落墜地。今周德威一箭雙雕,射落一隻,重傷一隻,將軍所驚之鳥正是周德威所傷之雁。”
李克用又問:“人言周德威足智多謀,怎能不知其故?”
程敬思道:“周德威有謀,乃通兵法陣略;而下官科舉出仕,十年寒窗所學都是經書詩賦,所學不同,故下官與鎮遠所知有所不同。”李克用聞言暗暗高興。
當夜李克用醉酒入帳,隻覺天懸地轉眼目昏花。睡至正酣,忽然夢入一林,林中草木繁茂,鳥雀齊鳴。突聞一聲虎吼,一隻猛虎肋生雙翼迎麵撲來。李克用拔劍砍去,虎未有傷而劍斷兩節,猛虎一口咬下李克用左臂,李克用隻覺左臂一陣疼痛,醒來才知是夢。再看左臂無恙,隻是睡時壓於身下,已經麻木。
次日,李克用召周德威、程敬思等人到珠簾寨解夢,周德威道:“末將之見,此夢主吉不主凶。商紂王時期,西方有個諸侯姓姬名昌,據說他的遠祖後稷在堯的時候擔任農師,以後世世代代承襲這個職務;到了夏朝末年,朝廷腐敗,姬昌的祖先就西遷到渭水一帶組成了自己的部落,並在那裏建了城池宮殿、開墾荒地、設置官吏,到了古公儃父的兒子季曆在位時,西方諸侯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當時的商王感到威脅,就殺害了季曆。季曆死後,兒子姬昌繼位,就是後來有名的周文王。因為祖先做過農師,周文王也十分重視農業,他待人寬厚,百姓都很擁護他。周文王特別尊重有本領的人才,請他們幫助治理國家;因此他手下擁有許多文臣武將。商紂王看到周文王的勢力越來越強,十分害怕,就找了個理由把周文王召來,囚禁在羗裏,周文王的大臣們為了搭救文王,便搜羅美女、好馬和珍寶獻給商紂王,還買通商朝的大臣,請他們在紂王的麵前求情;由於商紂王貪財又貪色,最後聽了大臣的話,把周文王給放了回來。周文王回來後,決心推翻商朝報仇雪恥。他知道自己手下雖然有不少文臣武將,但是還缺一位運籌帷幄的帥才,因此經常留意尋訪這樣的賢人。一日周文王在靈台宴請眾文武,君臣同樂。宴罷,周文王在台上設繡榻安歇,眾文武在台下休歇,當晚三更時分,周文王夢見一飛熊向他撲來。文王急喚左右,隻聽台後一聲響亮,頓時火光衝霄,周文王頓時驚醒,並且嚇出了一身冷汗。次日早朝,周文王令眾臣圓夢,大夫散宜生說:此夢吉兆,大王在渭水河邊能得飛熊將軍一員,此乃興周之吉兆也!文王令布圍場,尋至渭水河邊,見一老者直鉤垂釣,文王問道:‘彎鉤釣魚尚不可得,你直鉤垂釣豈有魚哉?’老者答曰:‘大丈夫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文王見其口出不凡,遂問姓名。老者曰:‘吾姓薑名尚,道號飛熊’。文王便尊為太公,請他歸朝輔政。後武王拜其為軍師,稱他為尚父。興兵伐紂,滅了商紂王,成就了周朝八百年天下。正是:
堤草青青渭水流,
子牙向此獨垂鉤;
當時未入飛熊夢,
已對斜陽歎白頭!
周文王之夢,其應如是,而今王爺之夢,也必定會收得一員應夢上將,王爺隻要即日收拾圍場打獵就是了。”旁邊的程敬思也說道:“王爺,下官也曾聽過周文王夢驗之事,軍師所言極是,王爺應當盡早打圍才是,不要錯失良將啊!”正是:
晉王遊獵網英雄,
天意殘唐數未終,
當日若無飛虎夢,
破巢安得勇南公。
李克用即命準備獵犬箭弩,帶李嗣源、李存勖、史敬思等五百人馬前去;程敬思、周德威也跟隨左右直奔山中。
卻說居延川西行四十裏有一飛虎崗。此崗高山聳立,四季常青,鳥獸叢生,草木繁茂,李克用令眾人布開圍獵場 。忽有士卒來報深灌之中有白虎一隻行走,克用大喜。李嗣源道:“孩兒願射殺此虎獻於父王麾下。”
周德威道:“大太保莫急,此虎乃祥瑞之物萬不可殺。我等當隨行其後。”眾人聞言雖然不解,不過都遠遠地跟在白虎後麵。
話說習武之人,大都聽說過“王不過項,將不過李”的傳言,如果從王者論的話,武力值最高的當是西楚霸王項羽;從為將者論,高居榜首的則是飛虎將軍李存孝。
小時看《隋唐演義》,最佩服的就是第一條好漢李元霸,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才失望地發現,我曾無比確信的李元霸竟然是個短命鬼,不到十六歲就掛了,那時才是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離李淵起兵還差三年,自然輪不到李元霸一錘定乾坤,震退十八路反王。所以即便李元霸真有絕世武功,也沒機會展露了。
根據小說的描寫,李元霸和李存孝兩個人都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猛人,都是能夠把第二條好漢分分鍾打服的人。李元霸時期的千年老二是天寶大將宇文成都;李存孝時的千年老二是鐵槍將王彥章,這兩對CP之間各有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宇文成都碰上李元霸就拉稀,王彥章遇上李存孝隻有逃跑的份;甚至李存孝死後,晉軍用幾個替身假扮李存孝,扯出飛虎旗,竟然將王彥章的弟弟,同樣勇不可擋的王彥童嚇死。
不過小說中的李元霸是盜版,李存孝才是真身,人們將李存孝的故事移植到李元霸身上去了。隋末各路反王打得不可開交,卻讓後來居上的李家摘了桃子,於情於理都有些吃味兒,幹脆來個一力降十會,整出一個猛男來為李家撐撐門麵,讓人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為了不讓李存孝的故事深埋在曆史的故紙堆裏,筆者便來扒一扒他的根底。
卻說代州的一個小村莊裏,樹立著一座將軍的石像,傳說這尊石像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凡是得到石將軍青睞的人,都會得到好運。
這天,一位姓何的姑娘與同班姊妹采花歸來,行至石像邊,何姑娘看見石人高大英俊,就產生了愛慕之心,她想,如果能嫁給石人這般偉岸的男人,就心滿意足了。她一邊想,一邊與眾姐妹開玩笑說:“咱們大家往石人身上扔筐子,誰的筐子能掛在石人的手上,誰就嫁給石人當媳婦。”姑娘們表示讚同。於是,姑娘們便輪流往石人身上拋筐子,可誰的也沒掛住。最後該何姑娘扔了,說來真巧,這筐子從石人的頭上滑到胸脯,從胸脯滑到手上不動了,幾個姑娘蹦啊、跳啊、鬧啊、圍住了何姑娘,何姑娘羞得一溜煙跑回了家。
夜深了,何姑娘躺在床上總想白天的事,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月亮下山了,屋裏漆黑漆黑的。突然,門“吱”的一聲開了,走進一個二十歲左右的書生,這書生滿身放射著微弱的藍光。何姑娘被這突然出現的陌生人嚇呆了。書生便將自己是天神的化身、白天接筐認妻一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何姑娘邊聽邊偷偷地看著英俊的書生,愛慕之心油然而生。二人互相攀談,越談越親切,最後,多情的何姑娘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了英俊的書生。
不久何姑娘有了身孕。在那時代,未婚先孕是要被人鄙視的。盡管何姑娘再三解釋都無濟於事,隻能將孩子生下來。親朋好友漸漸遠離,母子二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著。
說來也怪,小男孩剛過滿月,人間的話他沒有不會說的,三個月就滿跑滿顛,十個月就幫媽媽喂雞、喂鴨、燒火做飯。三歲時就能滾動一百多斤重的大石頭。時間久了,小男孩力大過人的事傳遍了整個村子。
孩子七歲那年,何姑娘帶他來到石將軍麵前,讓他拜祭父親。沒想到孩子聽說他的父親是這尊石像時,竟然發起狠來,一拳將石像打得粉碎。何姑娘見狀又氣又急。她逼小孩跪下向父親請罪,並且讓他將地上的石頭揀起來一塊塊地安了回去。她給孩子取名叫做“安景思”(安進石的諧音),以此為記。
安景思的生活過得非常清苦,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這日安景思正在山坡上放羊,忽然出現一隻白虎。群羊驚起,白虎順勢咬死一隻。安景思正於石上酣睡,聞惡虎食羊,驚醒而起。隻見他跳下漫漢石,脫了羊皮襖,伸拳便向白虎打來。那虎見人欲來打它,便棄了羊,血口怒吼,飛撲而上。安景思將身一側,白虎撲空,他縱身跳到白虎背上,左手死揪虎耳,右手猛打虎額。哪消數拳,其虎已死於地下。
這時李克用與軍士正在對麵山澗上,見孩子年幼,竟能將老虎打死,端的是非常喜愛。他故意向這邊說道:“你是哪家的小孩?把我家養的老虎給打死了!”小孩並不生氣,他看向李克用說:“原來是你家養的老虎,怪不得不經打!不過你家老虎咬死我家的羊,你還我羊,我還你虎矣!”說完提起老虎撩過澗來,眾皆驚駭。晉王令軍士提之,無一能動。德威曰:“此人天生好漢,汝等眾人安能及之?”
程敬思對李克用說道:“這牧童方才打虎之時出手不凡,今不畏強勢語出驚人,莫非他便是飛虎上將?”李克用聞言問道:“娃娃,我有一言與你商量,可否近前說話。”隻見牧童一躍過溪。李克用問道“你姓甚名誰,父母何在,家住何方?”
牧童答道:“姓安,名景思,俺自幼有母無父,住在這飛虎崗上。”
晉王曰:“我看你氣力盡有,不知武藝如何?意欲用汝,未見虛實。”安景思道:“實不敢瞞,俺曾至鐵籠山得遇異人,傳授一十八般武藝,但無進用之處,暫屈於此耳!”李克用聞言大喜道:“真是天賜良將也,吾乃唐帝駕下沙陀王李克用,今舉兵南下討伐黃巢,汝願勤王建功,共赴國難否?”
安景思道:“師祖臨逝囑景思當存報效之心,今蒙恩寵,願隨主公。”
李克用扶起安景思說:“吾有十二太保,皆吾恩養,雖親疏不同,勝如一體,今升汝做個十三太保,改名李存孝,稱飛虎大將軍,就使薛鐵山、賀黑虎二人為汝副將,聽受約束。”存孝拜謝,遂以父王呼之。
晉王遣人喚來鄧萬戶問道:“汝認得此人否?”鄧萬戶曰:“是我家的牧羊子安景思也。”晉王曰:吾欲領他同去中原討賊,留下金帛以為謝儀。”萬戶曰:“小民頗有家資,安敢受此?之前見此子驍勇無敵,量必成器,曾以小女瑞雲許之。既然大王領兵討賊,為朝廷出力,若有用處,即當奉命。吾之小女,少待送來。”鄧萬戶言罷辭別而去,不多時便送瑞雲及安景思之母來到帳外。晉王令人接入後帳,與劉妃同居。
沙陀人本來就是好戰的民族,族中壯士如雲,想要讓他們服氣談何容易。就連李克用這位族長的兒子,為了展示自己的武勇,也是在戰場上衝殺搏命多年,最後才贏得族人的歸附。幸好同樣勇武絕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李存孝在這方麵擁有足夠的資本。
晉王得了安景思不勝大喜,當日令人將死虎割頭為盔,剝皮為袍,腳皮為靴;又令鐵匠打造畢燕撾、猊鎧甲、渾鐵搠賜與李存孝。晉王曰:“存孝,你會騎馬否?”李存孝曰:“我自來不會騎馬,今願試之。”晉王命將校選幾匹好馬到帳前來,李存孝用手一按,那馬撲地而倒,一連按倒數匹好馬。周德威曰:“勇將必須雄馬,臨陣才能成大事。”晉王曰:“我在直北四十年,隻討得一匹好馬,名喚千裏渾,快牽來與他騎。”李存孝仍將馬一按,那馬亦倒地,晉王曰:“如果用他為將拿什麽與他騎坐?前些時西涼州進獻給我的一匹好馬現在哪裏?”李嗣源應道:“在後營用兩條鐵索係住,四蹄也是鐵索絆定,人不敢近。”晉王曰:“快將鐵索解去,牽來與存孝自去降伏。”李存孝欣然提著畢燕撾渾鐵搠,到後營一覷,那馬望存孝撲將過來,李存孝側身一躲,左手抓住鬃鬣,翻身跳上跑出營前。此馬久不騎人,馱得李存孝漫坡越嶺飛跑去了。晉王大驚,謂周德威曰:“你說勇將須要好馬,今恐喪其命。”言未畢,隻見李存孝跨馬如毪從山坡後跑將出來。
晉王看見人馬無恙,大喜道:“這馬中用否?”存孝道:“馬便好,隻是有些腰軟,將就騎著罷。”後人有詩讚曰:
飛虎山前虎嘯風,
靈求峪內遇英雄,
石人是父膺天眷,
窯內為家處世窮,
武藝異傳人罕及,
安頭取姓俗無同,
晉王恢複唐天下,
先識將軍草莽中。
晉王次日升帳,文武恭賀禮畢,李存孝謝曰:“蒙父王視以至親,兒乞為先鋒。”晉王壯其誌,即取印與之。周德威曰:“不可,大王部下原有五百家將十二太保,便將此印與存孝掛,誠恐他人議論大王有棄舊迎新之意。”晉王曰:“汝何主意?”德威曰:“可令眾人與存孝同到營前比箭分其勝負,如射得三箭中紅心者,與以先鋒印,方可掩眾人之口。”晉王曰:“汝言有理!”是日,晉王頭戴衝天冠,身穿袞龍袍,正中而坐,諸將侍立左右。晉王令人將紅錦戰袍一領掛於垂楊之上,又設一箭垛,離百步為界,眾將分為兩隊,十三太保穿紅,五百家將穿綠,各帶雕弓長箭,跨鞍立馬,聽候指揮。晉王傳令曰:“如有射得三箭中紅心者,鳴金擊鼓以應之,即將紅袍賞賜,隨令掛先鋒印。”晉王教諸將先射,言未已,紅袍隊中一將驟馬持弓而出,眾視之,乃是十二太保康君立,把馬飛縱來往三遭,搭上箭扣滿弓,放射一箭,其箭未及射到箭垛,已自落地,金鼓寂然。晉王大怒曰:“一箭尤然不中,敢望掛先鋒印乎?”喝令推出斬之。周德威慌忙跪下告曰:“未曾出軍,先斬家將,恐於軍不利。權記過,以後將功贖罪。”晉王曰:“既如此,難以全免。”隨令拿下,重打四十皮鞭。晉王怒氣略息,康君立羞慚滿麵而退。自此積恨於懷,日生嫉妒,有害存孝之意。
晉王叫眾將來試,隻見綠袍隊中一將奮武而出,眾視之,乃副將夏日新也,遂驟馬持弓看垛一遭,第二番一箭正中紅心,金鼓齊鳴。夏日新呼曰:“快取袍印過來!”晉王曰:“隻此一箭,不足以當此職。”紅袍隊中一將飛馬出曰:“看我射來,顯我手段。”拽滿雕弓連射三箭,隻有一箭中紅心。眾皆喝彩,乃四太保李存信也。存信曰:“吾中一箭,不得此袍,合得先鋒印。”晉王曰:“吾有言在先,汝何犯令耶?”存信默默無言。紅袍隊中一將出曰:“你二人射中紅心,豈足為奇?看我連射三箭來。”乃大太保李嗣源也。飛馬翻身背射三箭,二中紅心。嗣源曰:“吾翻身背射,中卻二箭,合得此印與袍。”
言未絕,紅袍隊中一將飛馬出曰:“汝翻身背射有何稀奇,看我射紅心。”但見那人:
虎皮磕腦豹皮褌,
襯甲衣籠細織金,
手內燕檛光閃閃,
腰間利劍冷森森。
其人乃李存孝也。驟馬到界口,扭回身連射三箭,皆中紅心,眾人喝彩。存孝厲聲大呼曰:“吾今三箭皆中紅心,先鋒定矣!看我單取錦袍以示英雄。”拈弓搭箭,徑往柳梢射之,一箭射斷柳梢,錦袍墜下,李存孝飛馬取袍披於身上,往來馳驟一遭,下馬到晉王麵前拜謝。晉王遂令李存孝為先鋒,設酒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