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長安書院

字數:4777   加入書籤

A+A-


    酒樓的事情風風火火地定了下來,張文濤、狗娃和虎妞三人,簡直像上了發條的陀螺,一刻也停不下來。
    張文濤是幹勁最足的那個,他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目標,不再隻是那個鎮遠商隊的少東家,而是即將和未來媳婦一起開創事業的“張掌櫃”。
    幾乎是天天一早就跑來報到,那勁頭比回自己家還積極,到了後三個人湊在一塊兒,腦袋對著腦袋,熱火朝天地商量酒樓的大事。
    “名字!首先得有個響亮亮的名字!”張文濤掏出一臉嚴肅,“我想了好幾個,你們聽聽,‘張王酒樓’?這樣顯得是我和虎妞兩個人的酒樓!”
    虎妞直接丟給他一個白眼:“難聽死了!咋不叫‘王張酒樓’?不過都不好聽!”
    張文濤立馬慫了,嘿嘿笑著改口:“對對對,虎妞說得對!那……‘虎嘯酒樓’?顯著霸氣!”
    狗娃在一旁撓頭:“小姑父,聽著像賣老虎肉的……怪嚇人的。”
    那……‘珍饈閣’?文雅點?”
    “太文縐縐了,咱這菜實惠,怕客人看不懂不敢進。”虎妞直接否決。
    三人爭來爭去,也沒個定論。
    最後還是趙氏聽著吵得腦仁疼,發話了:“依我看,就叫‘好再來酒樓’實在!大家一聽就知道是個實在吃飯的地兒,簡單好記!”
    虎妞眼睛一亮:“娘這主意好!就叫‘好再來酒樓’!”
    名字定了,接下來就是裝修、招人、定菜單,千頭萬緒。
    虎妞雖然沒經驗,但有一股子潑辣勁兒和鑽研精神,加上張文濤這個“錢袋子”兼“跑腿的”,還有狗娃這個“技術顧問”,倒也像模像樣地張羅起來。
    每天家裏都充滿了他們激烈的討論聲,倒是給這新宅添了不少生氣。
    王明遠看著小妹找到了喜歡做的事情,未來妹夫也真心支持,心裏也替她高興。
    不過他的正事也不能耽擱,安頓好後,他便收拾了書箱,按照計劃去長安書院看看。
    如今他去長安書院,可不需要勞煩周老太傅的舉薦信。
    懷裏那張新鮮熱乎的“秦陝鄉試解元”的身份文書,就是最好的敲門磚。
    再次走在通往長安書院的路上,王明遠心裏不免有些唏噓。
    三年前,他本該就是來這裏讀書的,誰能想到陰差陽錯,一場地動,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軌跡,也讓他南下去了嶽麓書院。
    如今兜兜轉轉,還是來到了這裏,隻是心境和身份已然不同。
    新的長安書院依舊建在原來的地方,但規模氣象,與三年前他匆匆一瞥時已大不相同。
    地動毀去了不少舊建築,也帶來了重建的契機。
    朝廷撥了款,地方鄉紳也捐了錢,新的書院順勢將周邊一些坍塌廢棄的屋舍地皮都並了進來,圍牆往外推了一大圈,顯得格外開闊。
    站在氣派的新書院大門前,王明遠仰頭看了看。
    朱漆大門,黃銅獸環,門楣上掛著“長安書院”四個鎏金大字的匾額,陽光下閃閃發光。
    是比從前更氣派了,但少了些百年學府的滄桑古韻,卻多了幾分災後新生的昂揚銳氣。
    他整理了一下衣襟,緩步走了進去。
    門房是個眼神精明的小老頭,打量了他一眼,見他氣度沉穩,不像尋常學子,便客氣地詢問來意。
    “在下王明遠,鹹寧縣永樂鎮人士,新科鄉試後學,特來書院,想辦理個借讀的手續,不知該去何處辦理?”王明遠拱手,語氣平和。
    那門房一聽“王明遠”三個字,眼睛頓時一亮,臉上的恭敬又多了幾分:“哎呦!您就是今科解元王相公?失敬失敬!快請進,快請進!辦理借讀在文昌閣,您隨我來,我給您引路!”
    門房熱情地在前麵帶路,一邊走一邊介紹:“解元公您這邊看,這是新修的學堂,比舊時寬敞多了,能容納更多學子聽講……那邊是新建的射圃,學子們課餘也能習射強身……那邊一排齋舍都是新的,磚瓦木料都用得紮實……”
    王明遠隨著他一路看去,隻見書院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青磚鋪地,白牆灰瓦,處處都透著嶄新和規整。
    隻是行走其間,少了之前書院那種古木參天、苔痕階綠的歲月沉澱感,但也自有一番開闊疏朗的氣象。
    辦理手續異常順利,負責登記的書吏一聽他的名頭和來意,立刻笑容滿麵,二話不說就取出了名冊辦理手續,態度殷勤周到。
    “王解元能來我們書院借讀,是我等的榮幸!院長早有交代,像您這樣的俊才,書院務必行個方便。您看,這是借讀的章程,其實也簡單,主要是登記在冊,領個出入牌證。書院內的藏書樓、各講堂您皆可自由出入。不知您可需安排齋舍?”
    王明遠接過文書,略看了看,微笑道:“多謝,齋舍就不必麻煩了,我每日往來即可。”
    “那也好,那也好!省得齋舍嘈雜,影響您清淨讀書。”書吏連連點頭,很快將一塊木牌遞給王明遠,“憑此牌,您便可自由出入書院各處了。每月初一、十五,書院會有山長或特邀的名儒會公開講學,經史子集皆有涉獵,屆時您留意書院門口的告示即可。”
    王明遠收起木牌,再次道謝。
    手續辦完,他婉拒了書吏相陪的好意,獨自一人直奔藏書樓。
    新的藏書樓建在書院西北角,地勢略高,是一棟三層飛簷建築,看著頗為宏偉。
    走近了,卻發現樓前空地上,竟還保留著一棵巨大的銀杏樹。
    樹幹粗壯,需數人合抱,枝椏虯結伸向天空,雖曆經地動劫難,卻依然頑強存活了下來,隻是樹幹上留下了一些深刻的疤痕。
    時已至秋,扇形的葉片已染上深深淺淺的金黃,風一吹,便簌簌作響,偶爾飄落幾片,在地上鋪了薄薄一層。
    王明遠在樹下站了片刻,抬頭望著那曆經滄桑卻依舊挺拔的樹冠,心中莫名安定了幾分。
    有些東西,終究是天災也毀不去的。
    他步入藏書樓,樓內光線明亮,書架整齊,彌漫著淡淡的墨香和紙張特有的味道。
    相比嶽麓書院藏書樓那種幾乎要溢出來的飽脹感,這裏顯得更空曠些,許多書架還未填滿,但也正因如此,查找起來反而更方便。
    他循著索引,先找到了放置典籍和前人筆記手劄的區域,這些是他目前最想查閱的。
    隨手抽出一本,翻開一看,是一位致仕官員的西北邊務劄記,內容詳實,見解獨到,竟是他從未見過的孤本。
    他又連續翻了幾本,發現長安書院藏書雖總量或許不及嶽麓,但在西北史地、邊陲風物、農桑水利等務實之學方麵,收藏頗豐,且多有珍本。
    這大概與長安地處西北,書院學風更重經世致用有關。
    王明遠心中暗忖,南方文風鼎盛,學子多擅詩詞歌賦,策論也往往縱橫開闔,氣勢磅礴。
    而北地學子,尤其秦陝子弟,生於斯長於斯,見慣了邊塞風雲,更關心切實政民生,文章或許少了些華麗辭藻,卻多了幾分沉甸甸的踏實與厚重。
    這種踏實,正合他當下所需,他需要將這些務實之學,融入自己的知識體係,讓文章不僅有高度,更有深度和根基。
    他抱著幾本選好的書,走到窗邊一張空著的書案前坐下。
    窗外正對著那棵古老的銀杏樹,金黃的葉片在秋日陽光下如同鍍了一層暖金。
    看著這樹,他忽然想起一個人來——元滄瀾,盧阿寶。
    當年在嶽麓山,那個清瘦孤寂的身影,那個決絕地選擇與過往割裂、以身撞破黑暗的背影。
    他那種洞悉世事、犀利深刻的筆鋒,想必也是浸潤了秦陝大地這種沉穩厚重的學風吧?
    兩年過去了,他現在怎麽樣了?還在京城那個漩渦之中嗎?還是已經去了別處?
    他那樣的人,如同錐處囊中,終不會默默無聞吧?
    王明遠輕輕摩挲著書頁邊緣,心中泛起一絲淡淡的牽掛和懷念。
    阿寶兄那樣的人,就像是這書院中古老的銀杏,縱然經曆風霜雷火,也自有一股不屈的風骨。
    他收斂心神,深吸一口氣,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眼前的書卷上。
    窗外,秋風掠過,銀杏葉又飄落幾片,靜靜躺在窗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