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未來藍圖,智慧校園的震撼全貌

字數:4207   加入書籤

A+A-


    “龍之心”淨化係統平穩運行的第二天。
    外界的輿論熱潮非但沒有平息,反而隨著各大媒體的深度報道,發酵到了一個新的沸點。
    學術界、投資界、乃至無數普通網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龍海市郊外那片神秘的山穀。
    他們像是在追一部每周隻更新一集的科幻劇,迫切地想知道,那個叫何宇的年輕人,接下來還會拿出什麽。
    然而,何宇的行動,比所有人預想的都更直接,也更具顛覆性。
    他沒有接受任何采訪,也沒有召開新聞發布會。
    就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灑在“希望之穀”臨時辦公室的窗戶上時,他隻是平靜地坐在電腦前,調出了“龍之心”係統後台那條平穩得沒有一絲波瀾的運行數據線。
    確認無誤後,他打開了龍海大學的官方網站後台。
    一個名為【希望之穀智慧校園完整設計藍圖】的文件夾,靜靜地躺在那裏。
    他移動鼠標,點擊,上傳。
    沒有絲毫猶豫。
    幾秒鍾後,龍海大學官網的首頁,一個嶄新的、加粗置頂的鏈接被刷新了出來。
    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一行簡單直接的標題——【希望之穀完整藍圖】。
    起初,隻有少數一直守在官網前的網友發現了這個變化。
    “臥槽!官網更新了!”
    “藍圖?什麽藍圖?完整的?”
    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蕩開漣漪。無數人抱著好奇、質疑、或是期待的心情,湧入了龍海大學的官網。
    當他們點開那個鏈接,一個下載提示框彈了出來。
    文件大小:786MB。
    文件格式:加密PDF。
    頁數:三百二十七頁。
    看到這個文件大小,許多人心裏咯噔一下。這不是什麽宣傳畫冊,這是一份實打實的、沉重無比的技術文件。
    下載進度條在屏幕上緩慢而堅定地爬行。
    每一秒的等待,都讓人的心跳加速一分。
    當文件終於下載完畢,雙擊打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讓他們畢生難忘的封麵。
    深邃的星空背景下,一個由無數數據流和光纖線條構成的、晶瑩剔透的“希望之穀”地形模型,正在緩緩旋轉。
    封麵標題隻有一行字:【未來,由此刻定義】。
    僅僅是這個封麵,就透露出一股超越時代的科技美學。
    人們屏住呼吸,滾動鼠標,翻開了第一頁。
    文件的內容,以一種極具邏輯性和視覺衝擊力的方式,層層展開。
    開篇第一章,就直接推翻了外界的所有猜測。
    “‘龍之心’生態淨化係統,並非獨立模塊,而是整個校園生態水循環係統的‘心髒’與‘起點’。”
    文字下方,是一張動態的係統架構圖。
    圖中清晰地展示了,經過“龍之心”淨化的水,如何通過地下管網,成為整個校園的生命之源。
    但這,僅僅是開始。
    第二章,【地麵呼吸係統】。
    藍圖中詳細展示了一種名為“光電轉換透水生態公路”的設計。這種公路的表麵材料,由一種特殊的多孔晶體構成,能夠在暴雨天氣下,將雨水迅速吸收至地下的儲水層。
    更令人震撼的是,這種材料內部集成了柔性太陽能薄膜,路麵在吸收太陽光的同時,還能進行光電轉換,為整個校園的電網補充能源。
    公路,不再是隔絕自然的疤痕,而是變成了會呼吸、會發電的生態器官。
    第三章,【城市綠肺係統】。
    藍圖展示了所有建築的“屋頂綠化雨水收集係統”。每一棟建築的屋頂,都將被設計成微型的生態花園。雨水在這裏被收集、過濾,一部分用於屋頂植被的灌溉,另一部分則流入建築內部的中水係統,用於衝刷和清潔。
    看到這裏,許多建築學和城市規劃領域的專家,已經感到頭皮發麻。
    這些設計,任何一項單獨拿出來,都足以成為一個城市更新的標杆項目。而何宇,卻將它們全部整合在了一個大學校園裏。
    然而,當他們翻到第四章時,才明白之前的震撼,都隻是開胃小菜。
    第四章的標題,隻有四個字。
    【終極交通】。
    這一章的開篇,是一句宣言式的設計理念:
    “在龍海大學,地麵屬於陽光、草地與行人。我們將徹底終結機動車對地麵空間的割裂與侵占,構建一個100%的步行生態區。”
    沒有任何機動車?
    一個占地數平方公裏的大學,沒有車?那學生和教職工怎麽出行?靠走嗎?
    無數人心中升起了同樣的疑問。
    緊接著,藍圖給出了答案。
    一張驚心動魄的、遍布整個山穀地下的三維立體網絡圖,占據了整整一頁。
    那是一張比任何城市的地鐵圖都更複雜、更精密的軌道交通網絡。
    無數條發光的線路,如同人體的神經網絡,在地底深處盤根錯節,精準地連接著每一棟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實驗室,乃至山穀裏的每一個功能區域。
    “全地下、全自動、AI調度、無人駕駛電車網絡。”
    藍圖的文字介紹冰冷而克製,卻蘊含著雷霆萬鈞的力量。
    根據設計,學生們不需要在固定的站點等候。他們隻需要通過手機上的校園APP,輸入目的地,係統AI便會立刻從最近的站點調度一輛無人電車,在幾分鍾內到達他們所在建築的地下乘車點。
    召喚,上車,出發。
    整個過程,就像呼叫一部專屬於自己的電梯。
    電車將在幽深的地下隧道中,由中央AI係統以最優路徑高速行駛,精準地將乘客送達校園的任何一個角落。
    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地麵無人行車”的理想化未來。
    這是一個將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直接砸進現實的瘋狂構想!
    當這張地下交通網絡圖和它的運行模式,通過無數塊屏幕,展現在世人麵前時,整個中文互聯網,陷入了長達數十秒的死寂。
    那種感覺,是思維被巨大信息量衝擊到宕機的空白。
    緊接著,是火山噴發般的、徹底失控的狂潮!
    “我的天……”
    “我看到了什麽……在學校裏修地鐵?還是無人駕駛的?!”
    “這他媽的……這真的隻是要建設一個普通的大學嗎?”
    “瘋了!這個何宇徹底瘋了!他這是在建設一座未來之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