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新的攻擊點:你們,能教好本科生

字數:4629   加入書籤

A+A-


    那場“泰鬥雲集”的直播,餘波未散。
    網絡的熱度像是沸騰的開水,持續翻滾著,將“龍海大學”四個字燒得滾燙。
    所有關於“空殼大學”、“師資騙局”的攻訐,都在錢立群、李衛民等國之重器親自現身的那一刻,化為了齏粉。
    直播的錄屏被剪輯成無數個短視頻,在各大平台瘋狂擴散。每一個視頻的標題都充滿了最原始的震撼力——“史上最強教師天團”、“院士給你當老師是什麽體驗”、“開學典禮在月球基地模擬艙?”。
    龍海大學的聲望,抵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頂點。
    然而,光明最盛之處,陰影也最為濃鬱。
    燕京大學,未名湖畔,一間古色古香的會議室內。
    空氣壓抑,煙霧繚繞。
    十幾位來自國內最頂尖學府的負責人,臉色陰沉地坐在長長的紅木會議桌旁。他們代表的,是華夏高等教育最古老、最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傳統名校聯盟。
    液晶屏幕上,正循環播放著何宇那場直播的片段。
    錢立群院士意氣風發地介紹著新能源項目。
    李衛民總工指著“希望之穀”的藍圖,描繪著未來的生態城市。
    每一個畫麵,都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抽在在座每一個人的臉上。
    “硬件,我們比不過了。”
    一位地中海發型的校長,掐滅了手中的煙頭,聲音沙啞。
    “他那個‘龍之心’超算中心,直接把我們所有學校的計算能力總和都給比了下去,這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競爭。”
    “師資……更不要提了。”
    另一人苦笑。
    “錢老和李總工那樣的國寶,我們請都請不動,他那裏倒好,直接成了核心團隊。這小子到底給他們灌了什麽迷魂湯?”
    沉默。
    死一般的沉默。
    他們第一次感覺到了一種發自骨髓的無力感。
    過去,他們可以用自己百年積累的底蘊、雄厚的硬件設施、龐大的師資力量,輕鬆碾壓任何一個試圖挑戰他們地位的新生力量。
    可這一次,他們引以為傲的一切,在何宇那種不講道理的“鈔能力”和堪稱神跡的個人魅力麵前,顯得如此可笑。
    “輿論上,我們已經徹底輸了。”
    燕京大學的招生辦主任,一位戴著金絲眼鏡、氣質儒雅的中年男人,緩緩開口。
    他的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擊,發出規律的篤篤聲,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既然硬實力打不贏,那就隻能……攻心。”
    他推了推眼鏡,鏡片反射出冰冷的光。
    “各位,我們都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大學,是用來做什麽的?是育人的。何宇現在展現的一切,都是頂級的科研資源,是給科學家準備的盛宴。”
    “可他的學生呢?隻是一群剛剛脫下高中校服的孩子。”
    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獨特的穿透力,讓會議室裏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來。
    “我們可以輸掉麵子,但絕不能輸掉定義‘教育’的權力。”
    招生辦主任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弧度。
    “他可以建最高的大樓,請最牛的專家。但是,我們,要讓他輸在‘教育’這兩個字上。”
    ……
    第二天。
    最具權威性的官媒《華夏教育周刊》發布了一篇獨家專訪。
    專訪對象,正是燕京大學招生辦主任,王博年。
    鏡頭前,王博年身著得體的深色西裝,背景是燕京大學古樸莊重的圖書館,他整個人散發著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沉穩與悲憫。
    訪談的開篇,他用極盡讚美之詞,對龍海大學的出現表達了“高度肯定”。
    “龍海大學的橫空出世,是一件好事,它像一條鯰魚,攪動了國內高等教育這池春水,讓我們這些老牌學府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和動力。”
    “何宇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夢想家,他用極短的時間,整合了我們國家最頂尖的一批科研力量,無論是‘龍之心’超算,還是‘希望之穀’的生態城市項目,都足以載入史冊,我個人對他,抱有最崇高的敬意。”
    他鋪墊了足夠多的讚美,每一個字都顯得那麽真誠,讓所有觀看專訪的民眾都覺得,這才是頂尖學府應有的氣度。
    然而,就在氣氛最融洽的時候,他的話鋒,陡然一轉。
    那張充滿讚許的臉上,浮現出一抹恰到好處的、深沉的憂慮。
    “但是,敬佩歸敬佩,我作為一個從事了三十年本科招生與教育工作的‘老兵’,心中卻有一個巨大的隱憂,不吐不快。”
    他停頓了一下,給了鏡頭一個特寫他眉頭的機會。
    “我們都看到了,龍海大學聚集了太多我們國家最頂尖的科學家,但我們也注意到,他們關注的都是最前沿、最高深的科研項目,比如月球基地、生態城市等等。”
    “這些項目,固然偉大,但它們離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太遠了。離一個剛剛結束高考,連微積分都還沒學明白的本科生,就更遠了。”
    他的聲音變得沉重,充滿了關懷的語氣。
    “那麽問題來了。”
    王博年對著鏡頭,眼神變得無比誠懇,仿佛在與每一個考生家長進行心靈的交流。
    “一個普通的、剛從高中畢業的本科生,能跟得上這些院士、總工程師的思維嗎?”
    “他們是去大學接受係統性的、由淺入深的、打牢基礎的教育,還是被直接扔進這些宏偉的國家級大項目裏,去做一顆微不足道的螺絲釘?”
    這個問題,像一把淬了毒的尖刀,精準地刺向了龍海大學最柔軟、也最核心的部位。
    他沒有停下,而是繼續用一種痛心疾首的語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個人認為,這種‘精英科研’的模式,看似光鮮亮麗,實則是拔苗助長!”
    “它完全違背了教育的客觀規律,它用空中樓閣般的科研夢想,犧牲了學生打基礎的最寶貴的四年黃金時間!”
    “這不是在培養大師,這是在扼殺未來!它根本不適合本科階段的基礎教育!”
    最後這句話,他幾乎是一字一頓地說出來的,每一個字都充滿了“為國為民”的沉重使命感。
    這番話,太“正確”了。
    正確到無懈可擊。
    它完美地利用了所有家長“望子成龍”和“害怕孩子走彎路”的普遍焦慮。
    這個全新的攻擊點,不再糾纏於硬件或者師資這些可以被“打臉”的表麵問題,它直指龍海大學教育模式的根基,誅心至極。
    專訪視頻一經放出,瞬間引爆。
    其殺傷力,遠比之前那份蒼白的“聯合聲明”要大上千倍萬倍。
    網絡上,輿論風向瞬間逆轉。
    “臥槽,王主任說的……好像有點道理啊?”
    “對啊,我兒子就是個普通一本線的水平,他要是去了龍海大學,天天聽院士講天頂星科技,他能聽懂嗎?會不會四年下來啥也沒學會,反而廢了?”
    “細思極恐!這不就是把一群小學生扔進博士生課題組裏嗎?除了打雜還能幹嘛?”
    “之前光顧著激動了,現在冷靜下來一想,確實是個大問題。本科教育,打基礎才是最重要的吧?”
    一場關於“本科教育究竟應該打基礎還是搞科研”的全國性大辯論,再次被引爆,將剛剛登頂神壇的龍海大學,重新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