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一張清單,來自國家的終極考驗
字數:3397 加入書籤
會議室內,一份長達數頁,由無數冰冷的白色字符構成的清單,它就那樣靜靜地懸浮在半空中,每一個字都清晰得令人心悸。
“何校長,各位院士,各位專家。”
負責人的聲音低沉而凝重,在寂靜的實驗室中回響,敲擊著每一個人的耳膜。
“這就是我們華夏在過去三十年裏,被西方世界‘卡住脖子’的地方。”
清單上的每一行字,都仿佛擁有了生命。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名詞,而是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疤,一個個數十年來始終無法掙脫的沉重枷鎖。
它們代表著一個困擾了華夏數十年、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技術壁壘,進行嚴密封鎖的核心領域。
“1. 下一代EUV光刻機技術,技術差距預估:1520年。”
第一個名字出現,就讓在場幾位物理和光學領域的專家瞳孔驟然收縮。這不僅僅是一台機器,它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石,是整個信息時代的金字塔尖。
“2. 高性能航空發動機渦扇葉片,材料與設計雙重封鎖。”
這行字,讓幾位材料學和工程熱物理的院士下意識地攥緊了拳頭。為了它,華夏幾代航空人嘔心瀝血,卻始終在最核心的耐高溫合金與氣動設計上,被擋在門外。
“3. 神經元仿生AI芯片……”
“……”
“35. 靶向抗癌藥物的分子合成……”
三十五項技術,三十五座無法逾越的險峰。
每一項,都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工業體係的皇冠明珠,是無數頂尖智慧與海量資源堆砌而成的科技奇跡。
而現在,它們共同構成了華夏科技領域最深、最痛的傷口。
負責人沒有移開視線,他看著錢立群、方振國這些國寶級的科學家,看著他們臉上神情的變化,語氣中帶著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懇切與期盼。
“我們希望,龍海大學能成為攻克這些難題的‘國家級技術攻關突擊隊’!”
他的聲音陡然拔高,充滿了力量。
“成為我們打破封鎖、實現科技獨立的尖刀!”
這個任務,是國家的終極考驗。
這更是一份沉重到無法估量,甚至足以壓垮任何一個科研機構的絕對信任。
短暫的死寂之後,一股截然不同的氣息,開始在這些國寶級的專家身上升騰。
錢立群院士花白的眉毛微微顫動,那雙看過無數精密圖紙的眼睛裏,有什麽東西正在被點燃。
方振國,這位物理學界的泰鬥,一直微微佝僂的背脊,在這一刻,不自覺地挺得筆直。
他們的呼吸變得粗重,胸膛微微起伏。
這不是恐懼,也不是退縮。
而是一種被壓抑了數十年的渴望,一種屬於華夏頂尖科學家的,畢生所求的榮耀!
能親手參與到如此偉大的事業中,能用自己的所學,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去攻克那最艱難的堡壘,這本身就是他們投身科研的初心。
然而,當那股初始的、滾燙的熱血漸漸平複,當理性重新占據高地,他們冷靜下來,仔細分析清單上的每一項技術時,一種更為深沉的無力感,開始從心底蔓延開來。
即便是他們,也深知其難度。
“太難了……”
錢立群院士的指尖,幾乎要觸碰到那行冰冷的文字——“釷基熔鹽反應堆小型化”。他眉頭緊鎖,那溝壑縱橫的額頭上,寫滿了凝重。
他沒有對何宇或者負責人說,更像是在自言自語,聲音裏透著一股無法化解的艱澀。
“這個項目,我們國家的相關院所,已經秘密攻關了二十年。二十年啊……幾代人的心血,最終在理論層麵,都走不通。”
他抬起頭,眼神裏是科學家麵對客觀規律時的絕對坦誠。
“即便有龍海大學現在這些頂尖的設備,有‘龍之心’的算力支持,想要從零開始,重新構建理論模型,再到模擬驗證……我最樂觀的估計,也需要五年時間。這還是在一切順利,不走任何彎路的前提下。”
五年,對於一個國家級的尖端項目而言,已經是一個奇跡般的速度。
但清單上,這樣的項目,有三十五個。
“光刻機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位頭發稀疏的光學專家,發出了一聲近乎歎息的苦笑。
那笑容裏,有不甘,有向往,但更多的是對現實差距的清醒認知。
“這不是一個學科,一個領域的問題。它涉及到最頂尖的光源物理、最精密的鏡頭化學、最極限的材料科學、最變態的精密製造……它幾乎是人類所有基礎工業學科的頂峰結晶。”
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同事,聲音裏帶著一絲蕭索。
“荷蘭人能搞出來,不是一個公司,一個國家的力量。那是舉整個西方世界之力,整合了全球上千家頂級供應商,耗費了數十年時間才鑄就的工業奇跡。我們……我們想憑一己之力去追趕……”
他沒有再說下去,但那句未盡之言,所有人都懂。
難於登天。
火焰,在現實的冰水麵前,漸漸熄滅,隻剩下餘溫和更加沉重的決心。
之前還激蕩著熱血與豪情的實驗室,瞬間陷入了深海般的沉默。
所有專家都沉默了。
他們看著那份懸浮在空中的清單,那三十五行白色的文字,不再是榮耀的勳章,而變成了一座座真實不虛、橫亙在眼前的巨峰。
每一座,都散發著足以吞噬一切心血的、令人窒息的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