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一份“圖紙”引發的行業地震!
字數:3465 加入書籤
夜色,濃稠得化不開。
網絡世界,正上演著一場針對龍河大學的狂歡式審判。
各大媒體的頭條,充斥著“天才隕落”、“世紀騙局”、“‘方舟’計劃擱淺”等刺眼的標題。曾經被捧上神壇的大學,此刻正被無數隻手拖拽著,試圖將其拉入泥潭。
唱衰的聲音已經匯聚成海嘯,淹沒了所有理性的辯駁。
就在這股輿論的浪潮攀至頂峰,所有人都默認龍河大學將選擇龜縮,在沉默中等待風波平息的時刻。
那個沉寂了太久的學校官方網站,在午夜時分,毫無征兆地跳動了一下。
一則新的公告被推送了出來。
沒有預熱,沒有宣傳,甚至連推送的彈窗都顯得那麽樸實無華。
它的內容極其簡短,惜字如金,連一張吸引眼球的配圖都沒有。
可就是這樣一則公告,卻像一道無聲的閃電,撕裂了深沉的夜幕,將一道刺目的光,投進了全球科技界的每一個角落。
公告標題:【關於“方舟”計劃核心結構材料“龍鱗”完成理論驗證與樣品合成的階段性成果公示】
公告正文:【我校【“方舟”計劃】項目組,已成功完成核心結構材料“龍鱗”的理論模型驗證與第一批次實驗室樣品合成。相關基礎理論論文,將發表於本月最新一期的《國家材料科學》期刊。】
公告的最後,附上了一張圖片。
一張看起來平平無奇,甚至有些簡陋的黑白線條圖。
它沒有任何渲染,沒有任何美化,隻是一張純粹的分子結構模型圖,標注著【“龍鱗”仿生複合材料】。
這張圖,對於外行來說,無異於一張廢紙。
可對於所有內行的材料學家而言,它就是來自未來的天書。
公告發出的瞬間,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靜音鍵。
僅僅三秒之後。
全球材料學界,徹底引爆!
米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係。
深夜的實驗室裏,白發蒼蒼的戴維斯教授正準備結束一天的工作,他的助理突然發出了一聲壓抑不住的驚呼,指著屏幕,臉色煞白。
戴維斯教授皺眉看去,下一秒,他瞳孔驟然收縮,整個人僵在原地。他一把推開助理,雙手死死撐住桌麵,將臉湊到屏幕前,仿佛要鑽進去一般。
“不可能……”
他的聲音幹澀,充滿了無法置信的驚駭。
“這種碳納米管的編織結構……見鬼,它的鍵角完全違背了我們現有的一切認知!在物理上怎麽可能穩定存在?”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燈火通明的會議室內,一場關於石墨烯應用的研討會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中央大屏幕上那張被緊急投影出來的結構圖。
“蜘蛛絲蛋白和貝殼的微結構?用這種方式進行分子級的融合?這……這違背了最基本的生物化學定律!催化劑是什麽?反應條件是什麽?上帝嗎!”
一位嚴謹古板的德國學者,激動地揮舞著手臂,他引以為傲的冷靜與克製,在這一刻蕩然無存。
“瘋了!”
“這是上帝才能設計出的結構!”
“是偽造的!這一定是某個團隊的惡作urri,它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界!”
類似的場景,在牛津,在東京,在全球每一個頂尖的實驗室裏同時上演。
無數頂尖實驗室的燈光徹夜通明。
世界上最聰明的那些大腦,此刻都將目光聚焦在了這張看似簡單的分子結構圖上。他們調動了所有的知識儲備,運行著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試圖用現有一切的理論去解析其技術原理。
但結果,無一例外。
失敗。
徹徹底底的失敗。
這張圖,就像一個高維度的存在,用一種絕對的、不容置疑的姿態,俯視著人類現有的整個材料科學體係。
它顛覆了他們所有的認知。
那篇尚未發表,僅僅隻在公告中提了一句的《國家材料科學》論文,瞬間成為了一個風暴的中心。
它成了全球所有材料學家翹首以盼的聖經。
無數個跨國電話,在深夜打向了華夏。
無數封措辭急切的電子郵件,如同潮水般湧入了《國家材料科學》期刊編輯部的公共郵箱和私人郵箱。
所有郵件都在詢問同一個問題。
一個讓編輯部接線員和編輯們手足無措的問題。
“那篇來自龍河大學的論文!”
“到底什麽時候能看到?!”
“我們可以預付三倍、五倍的訂閱費!我們需要提前看到它!”
這則簡短的公告,如同一記響亮到極致的耳光,隔著屏幕,跨越重洋,狠狠地抽在了之前每一個質疑者、每一個嘲諷者的臉上。
那些關於“技術瓶頸”的深度分析,那些關於“項目停滯”的“內部消息”,在這張充滿著未來科技感的“圖紙”麵前,顯得那麽蒼白,那麽可笑。
所有的唱衰聲,戛然而止。
那些剛剛還在狂歡的媒體和網絡大V,仿佛被集體掐住了喉嚨,前一秒還在發布的嘲諷文章,下一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整個網絡輿論,陷入了一種詭異的、風暴來臨前的寂靜。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他們在等待。
等待那篇即將發表的論文,來揭曉這石破天驚的謎題,來宣判最終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