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點將,國之重器,唯我龍河!

字數:4093   加入書籤

A+A-


    周思民院士那一聲嘶啞的,幾乎破音的驚呼,是一根燒紅的鋼針,瞬間刺穿了會議室裏凝固如實質的死寂。
    那聲音裏蘊含的巨大信息量,讓在場每一位身居高位、見慣風浪的內閣大佬,大腦都出現了長達數秒的空白。
    短暫的失神過後,是劇烈的連鎖反應。
    “砰!”
    科技部的掌舵人最先彈了起來,他身下的紅木座椅被巨大的力量向後推開,發出一聲沉悶的撞擊。
    緊接著,是工信部長,發改委主任……
    一個接一個,仿佛被無形的電流擊中,所有人都猛地從座位上站起。那沉重的實木椅與光潔地板摩擦發出的刺耳聲音,在這一刻,竟成了會議室裏最激動人心的交響樂!
    他們眼中爆發出從未有過的,近乎燃燒的火焰,死死地釘在何宇身上,釘在他麵前那張薄薄的設計圖上。
    “小何!不,何校長!”
    科技部長幾乎是撞開了身前的座椅,一個箭步衝到何宇麵前。他那雙製定過無數國家級科技戰略的手,此刻卻在微微顫抖,鐵鉗般地攥住何宇的肩膀。
    因為過度激動,他的聲音都變了調,帶著一絲不敢置信的顫音。
    “這份設計圖……它……它真的具備可行性嗎?!”
    這個問題,問出了在場所有人的心聲。
    那不是一份設計圖,那是神話,是龍國科技界追逐了幾十年卻連背影都看不到的終極夢想!
    “理論上,百分之百可行。”
    何宇的回答,沒有絲毫的波瀾,平靜得仿佛在陳述一個客觀事實。
    這句平靜的話,卻比任何激昂的宣言都更具力量。
    “好!”
    “好!”
    “好!”
    工信部長那張飽經風霜的臉,此刻漲成了深紅色,他一連咆哮出三個“好”字,每一聲都振聾發聵!
    他猛地一揮手,斬釘截鐵地宣布。
    “我們立刻成立國家最高級別的專項攻關小組!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政策給政策!全國所有相關領域的資源,任你調遣!”
    這承諾,是國家意誌的最高體現!
    一直因為“追光者”項目進展緩慢而感到臉上無光的燕京大學校長,此刻也立刻擠了過來。他那張平日裏嚴肅方正的臉上,堆滿了殷切得有些諂媚的笑容,與之前的沉默形成了鮮明對比。
    “何校長,我們燕京大學的材料學和精密儀器專業,在國內還是首屈一指的。我們願意全力配合!立刻派遣學校最頂尖的院士團隊,協助龍河大學,共同完成這項偉大的研發!”
    他的話,如同打開了某個開關。
    “我們清北大學的光學工程團隊隨時待命!”
    “我們複旦的微電子……”
    “何校長,我們國科大……”
    一時間,會議室裏鼎沸如熔爐。
    在他們看來,這【羲和】項目,無疑是龍國未來五十年科技領域的“一號工程”,是通往未來科技版圖核心位置的唯一門票。誰能參與進去,誰就能分享這份天大的功勞與榮耀。
    然而,麵對這足以讓任何科研人員都為之瘋狂的資源洪流,何宇卻隻是緩緩地,搖了搖頭。
    一個簡單的動作,卻擁有著讓整個會議室的喧囂戛然而止的魔力。
    所有聲音都停了。
    所有熱切的表情都僵在了臉上。
    他看著眾人,平靜地提出了一個讓整個會議室瞬間安靜到冰點的條件。
    “感謝各位領導和校長的支持。”
    他的語氣禮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疏離。
    “但是。”
    這個轉折詞,讓所有人的心髒都收縮了一下。
    “【羲和】光刻機項目,從研發到製造……”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每一張錯愕的臉。
    “必須,也隻能,由我們龍河大學,獨立完成。”
    什麽?!
    所有人都愣住了,以為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
    獨立完成?
    他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嗎?
    那可是光刻機!是集材料學、光學、精密製造、軟件工程於一身,被譽為現代工業製造領域珠穆朗瑪峰的究極造物!
    龍河大學就算再妖孽,它也隻是一所建校不足一年的大學!
    它憑什麽?
    不等眾人從這巨大的震驚中消化哪怕一絲一毫的信息,何宇平靜的聲音,再次響起,拋出了一個更加石破天驚的決定。
    “並且,參與這個項目的核心團隊,除了學校的教授之外,學生部分,我將從我校大一在讀學生中,親自挑選。”
    這句話,讓剛剛升騰起的一絲荒謬感,瞬間膨脹成了巨大的驚駭。
    一股無形的寒意,開始在會議室裏蔓延。
    何宇沒有理會那些已經呆滯的目光,他的視線仿佛穿透了空間的阻隔,看到了那些由他親手雕琢,正綻放出驚世光芒的璞玉。
    “比如,在之前‘南天門’泄密事件中,經受住了忠誠與能力雙重考驗的王浩同學。”
    這個名字一出,幾位大佬的眼神微微一動。他們想起了那份讓他們都為之側目的內部報告,那個在巨大壓力和誘惑麵前,依舊堅守底線的年輕人。
    “比如,在材料學領域展現出驚人天賦,能夠獨立推演出新型合金配比的趙小海同學。”
    燕京大學校長的臉色瞬間變得有些難看。他知道,他們學校一個院士領銜的團隊,耗時半年都沒能解決的合金難題,被龍河大學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生,用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攻克了。
    “再比如,那個僅憑一份期末作業,就改寫了中瀛機器人大戰結局的,計算機學院的林曉靈同學。”
    ……
    何宇每說出一個名字,都像一記重錘,砸在眾人已經瀕臨破碎的認知上。
    會議室裏的溫度,仿佛真的在持續降低。
    當他說完最後一個名字,全場已經陷入了一片死寂,一種比最開始更加徹底,充滿了荒誕與不解的死寂。
    所有大佬,所有校長,所有專家,都用一種審視精神失常者般的眼神,牢牢地鎖定著何宇。
    用一群平均年齡不到十九歲的大一學生,來主導這種足以定義國家未來,決定民族命運的國之重器的研發?
    他不是瘋了。
    他一定是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