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不可能”的材料

字數:5508   加入書籤

A+A-


    何宇直播的結束,並未給這個沸騰的夜晚畫上**。
    它扯開了一個更大的、通往未知的裂口。
    “最後一個秘境!”
    這六個字,攜帶著深海萬米的冰冷與重壓,透過屏幕,砸進了全球每一個觀眾的腦海。
    網絡世界經曆了長達數十秒的集體失語。
    那片由彈幕與禮物構築的喧囂瀑布,第一次,徹底幹涸了。
    緊接著,是更為狂暴的、核爆級別的井噴。
    【深淵“以太”計劃】如同一顆引爆全球的深水炸彈,在何宇的直播結束後,立刻在國際海洋學界、工程學界乃至材料科學界,引發了一場劇烈的學術地震。
    最初的震驚過後,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幾乎是壓倒性的質疑。
    這不是【雲夢城】時那種夾雜著羨慕嫉妒的嘲諷。
    這是一種來自專業領域、基於現有科學體係的、居高臨下的斷然否定。
    無數世界頂尖的海洋研究所和工程實驗室的專家,紛紛通過媒體公開表示,何宇的計劃是徹頭徹尾的、違背了基本物理學常識的天方夜譚。
    BBC的晚間專題節目,緊急連線了麻省理工學院深海工程實驗室的主任,一位頭發花白的資深教授。
    “在挑戰者深淵底部,水壓超過1100倍標準大氣壓。”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你指甲蓋大小的麵積上,要承受一輛重型SUV的全部重量。”
    “在如此恐怖的環境下,建造一座永久性的科研城市?這是科幻小說,不是科學!”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一位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老者,在接受《明鏡周刊》采訪時,更是毫不客氣地摘下了自己的眼鏡,用一種看瘋子般的眼神對著記者。
    “我們目前最先進的‘的裏雅斯特’級深潛器,其觀察窗的特殊合金,在這種壓力下也隻能維持短時間的結構穩定,並且每一次下潛都會產生不可逆的金屬疲勞。”
    “建造一座城市?除非他們找到了神話裏的‘亞特蘭蒂斯水晶’。”
    他的話語裏,帶著一種不加掩飾的譏諷。
    這種聲音,迅速成為了全球學術界的主流。
    從東京到巴黎,從斯坦福到牛津,所有掌握著話語權的頂級學府與研究機構,幾乎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陣線。
    他們的結論高度一致:龍河大學的那個年輕人,在用一座夢幻般的【雲夢城】征服了世界之後,終於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提出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甚至有些荒唐的妄想。
    麵對這場全球範圍內的專業性質疑風暴,何宇和龍河大學官方,再次選擇了沉默。
    仿佛外界那洶湧的聲浪,隻是吹過雲夢城海邊的一陣微風,不值得任何回應。
    這種沉默,在質疑者眼中,是心虛。
    在支持者眼中,是煎熬。
    然而,僅僅在直播結束後的第二天清晨。
    當全球的媒體還在連篇累牘地分析“以太計劃”有多麽不切實際時,龍河大學材料學院的官方賬號,在其旗下的,那個名為【啟蒙】的學術交流平台上,公布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告。
    沒有預熱,沒有通稿。
    就是這樣安靜地,上傳了一份文件。
    報告的標題,隻有一個詞。
    【深淵龍鱗】。
    隨報告一同發布的,還有一段長達五分鍾的高清實驗演示視頻。
    沒有任何剪輯,一鏡到底。
    視頻的畫麵,在一個巨大的、充滿了冰冷工業美感的超高壓實驗艙內。
    艙體由厚重得令人窒息的鈦合金鑄造,內部空間足以容納一輛轎車。無數粗大的管線與傳感器,如同巨獸的血管與神經,密密麻麻地連接在艙體表麵。
    一隻精密的機械臂,從上方緩緩降下。
    它的末端,夾著一片東西。
    一片隻有A4紙大小、薄如蟬翼的材料。
    鏡頭給了一個特寫。
    它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流動的暗金色金屬光澤。表麵並非光滑如鏡,而是布滿了極其細微、如同生物鱗片般交錯的紋理。光線流過,那些紋理仿佛在呼吸,折射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質感。
    這就是【深淵龍鱗】。
    視頻中,機械臂夾著這片薄薄的材料,緩緩放入艙內。
    厚重得如同銀行金庫大門的艙門,在一陣低沉的液壓驅動聲中,無聲地閉合,鎖死。
    畫麵一分為二。
    左側,是透過厚達半米的藍寶石觀察窗,拍攝到的艙內景象。那片【深淵龍鱗】靜靜地懸浮在機械臂的夾爪中。
    右側,是實驗艙主控台上的壓力讀數。
    一個鮮紅的、代表著標準大氣壓的數字“1”,在屏幕上跳動。
    實驗開始。
    壓力讀數開始瘋狂飆升。
    100……
    200……
    這是絕大多數軍用潛艇的極限抗壓深度。
    500……
    屏幕前的海洋學家們,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這個數值,已經足以讓最堅固的核潛艇艇身,發出痛苦的**。
    800……
    1000……
    左側畫麵中,那片薄薄的【深淵龍鱗】,依舊靜靜地懸浮著。
    沒有任何變化。
    最終,當壓力讀數的數字,定格在那個昨天被無數專家反複提及、斷定為“神之禁區”的數值上時——
    1107。
    這個數字,代表著馬裏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底部的實際水壓。
    足以將一輛主戰坦克,在百分之一秒內,瞬間壓成一張鐵餅。
    全世界,在這一刻,仿佛被按下了靜音鍵。
    所有正在觀看這段視頻的專家、學者、記者,都死死地盯著屏幕左側的畫麵。
    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
    不,應該說,是什麽都沒有發生。
    那片薄薄的【深淵龍鱗】材料,在那足以摧毀人類現有的一切工業造物的恐怖壓力之下,沒有被壓垮,沒有扭曲,甚至連一絲一毫肉眼可見的形變都沒有出現。
    它就那樣安靜地待在那裏,仿佛周圍那足以撕裂時空的偉力,隻是拂過湖麵的春風。
    這已經足夠顛覆認知。
    但,更匪夷所思的,還在後麵。
    鏡頭緩緩移動,給到了連接在【深淵龍鱗】材料上的一個內部能量監測器的讀數。
    按照所有人的物理學常識,材料要抵抗如此巨大的外部壓力,其內部必然需要消耗海量的能量來維持結構穩定。那個讀數,理應飆升到一個天文數字。
    然而,屏幕上顯示的結果,擊碎了所有人的三觀。
    代表著能量消耗的讀數,在壓力達到頂峰的瞬間,不僅沒有因為抵抗巨大壓力而飆升,反而……出現了極其微弱的下降!
    從“1.003”,閃爍著,變成“1.002”。
    雖然隻是千分之一的變動。
    但這一下降,所代表的物理學意義,卻無異於宣告“1+1不等於2”。
    這意味著,它在抵抗壓力的同時,非但沒有消耗能量,反而還在……吸收能量?
    視頻的最後,一行簡潔的文字,伴隨著報告的核心原理解釋,浮現在屏幕中央。
    “【深淵龍鱗】,並非單純依靠材料的結構強度來硬抗壓力。”
    “它是一種具備‘壓強逆定型’特性的智能超材料。”
    “它的內部,存在著一個極其複雜的微觀能量場,這個能量場可以主動地、智能地抵消和轉化外部施加的物理壓強。”
    最後一行字,緩緩浮現。
    “仿佛那足以摧毀一切的深淵壓力,對於【深淵龍鱗】而言,反而成了可以吸收和利用的‘養分’。”
    視頻結束,畫麵歸於黑暗。
    麻省理工學院,那位剛剛還在電視上侃侃而談的實驗室主任,此刻呆立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嘴巴無意識地張著,手中的咖啡杯滑落,“啪”地一聲在地上摔得粉碎。
    德國,那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書房裏,老人死死地盯著屏幕上那最後一行字,渾濁的眼球裏布滿了血絲。他那隻剛剛還在嘲諷“亞特蘭蒂斯水晶”的手,此刻正無法抑製地劇烈顫抖。
    全球的互聯網,陷入了一片死寂。
    那些言之鑿鑿的分析文章,那些充滿譏諷的專家評論,在這一刻,都變成了一個個響亮的、抽在自己臉上的耳光。
    這段視頻,讓全世界所有質疑的聲音,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