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依舊落後的家鄉,趙小海的努力
字數:5028 加入書籤
與林帆和王浩在城市與工業戰場上的雷霆萬鈞不同,趙小海的“實戰”,則顯得悄無聲息。
“城市節點優化”階段性任務結束,她獲得了一個短暫的間隙。
沒有絲毫猶豫,她踏上了返回家鄉的路。
那是一個深嵌在西部黃土褶皺裏的小山村,名字叫下馬溝。一個地圖上需要放大很多次,才能找到的渺小坐標。
列車換成長途大巴,大巴換成顛簸的三輪摩托,當雙腳終於踏上熟悉的土地時,撲麵而來的是混雜著塵土與幹草的燥熱空氣。
一切都沒有變。
遠處的山塬依舊光禿,村口的歪脖子老槐樹依舊掙紮著伸展枝丫。
土地依舊貧瘠。
視線越過低矮的土坯房,投向村子賴以為生的田地。地裏的經濟作物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沙地薯”,也是村民們唯一的指望。
此刻,那些薯苗蔫蔫地趴在龜裂的土地上,葉片卷曲,邊緣泛著不健康的焦黃。
一場突如其來的旱災,已經持續了近兩個月。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無聲的絕望。
“小海回來啦!”
“喲,女大學生放假了?”
路過的鄉親們臉上擠出淳樸卻又帶著愁苦的笑容,熱情地和她打著招呼。
趙小海一一回應著,心口卻像是被什麽東西堵住了。
她看見了王叔黝黑臉龐上更深的溝壑,看見了李嬸鬢角新增的白發,看見了孩子們望向幹涸河床時茫然的眼神。
她的父親,一個沉默寡言的男人,正蹲在田埂上,一遍遍地用手撫摸著幹裂的土地,渾濁的眼球裏倒映著枯萎的希望。
簡單的捐款?
趙小海的口袋裏,有這次任務剛發放的一筆不菲的獎金。但她立刻否定了這個念頭。
那筆錢或許能讓鄉親們撐過這個冬天,但明年呢?後年呢?
隻要這片土地的宿命不改變,貧窮與困苦就會像這旱災一樣,周而複始。
杯水車薪。
她要的,是釜底抽薪。
一個念頭,在她腦中如電光石火般閃過。
【中草藥現代化應用】項目。
那個由她主要負責,涉及了海量植物學、基因圖譜與性狀編輯基礎的龐大課題。
一個極其大膽,甚至有些離經叛道的想法,在她心中瘋狂生根、發芽。
她沒有驚動任何人,隻是默默回到自家那間簡陋的小屋,關上了門。
房間裏,她打開了腕部的【個人終端】。
幽藍色的光芒亮起,映照著她無比嚴肅的臉。
她向項目總負責人何宇,提交了一份加密申請。
申請內容很簡單。
動用【盤古】係統對核心學生開放的,那一部分權限極其有限的民用“基因庫”。
權限用途:個人農業科研項目。
地點:西部,下馬溝。
幾分鍾後,何宇的回複傳來,隻有一個字。
“可。”
一個字的背後,是無條件的信任。
趙小海的指尖微微顫抖了一下,不是因為緊張,而是因為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
行動,就此展開。
在村子後山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地裏,趙小海圈出了一小片不起眼的實驗田。
她的“秘密行動”,開始了。
村民們眼中,那個從大城市回來的女大學生,這幾天變得有些古怪。
她不像別的年輕人那樣待在家裏吹風扇玩手機,而是整天戴著個草帽,在後山那片沒人要的破地裏“玩泥巴”。
沒人知道,這場“玩泥巴”的遊戲背後,蘊藏著何等驚人的科技力量。
趙小海從自家地裏,小心翼翼地采集了“沙地薯”的植株樣本。
回到小屋,她將樣本放入【個人終端】延伸出的一個簡易分析托盤中。
“樣本分析中……”
“本地物種‘沙地薯’基因圖譜構建……”
“關鍵性狀基因片段掃描……”
一道道數據流在虛擬屏幕上飛速閃過。
很快,一副完整的三維基因螺旋鏈條,懸浮在了趙小海的眼前。
其中一段基因片段,被係統用刺目的紅色高亮標記了出來。
找到了。
製約產量和生存能力的關鍵——一個在抗旱性、抗逆性上存在明顯缺陷的基因片段。
它就像一條精密鎖鏈上一個鏽蝕的環節,決定了整條鎖鏈的脆弱。
趙小海的目光變得專注而銳利。
她的手指在虛擬屏幕上飛快滑動,接入了【盤古】的民用基因庫。
那是一個浩瀚如煙海的生命數據庫。
她的權限很低,隻能瀏覽一些最基礎、最常見的民用經濟作物和功能性植物的基因模型。
但這,足夠了。
她在搜索欄中輸入了關鍵詞:耐旱,耐貧瘠,根係發達。
瞬間,數千種植物的基因模型被篩選出來。
趙小海的目光,最終鎖定在一種廣泛分布於沙漠地帶的,名為“沙棘”的常見植物基因模型上。
她沒有試圖去創造什麽驚天動地的黑科技作物。
她隻是想為這片她深愛著的土地,為這些淳樸的鄉親們,做一點微小卻關鍵的實事。
“提取‘沙棘’抗旱基因模型……”
“與‘沙地薯’缺陷基因片段進行模型比對、優化、重組……”
“生成‘微型基因置換’方案……”
【個人終端】精準地執行著她的每一道指令。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趙小海帶著一小袋經過特殊處理的“沙地薯”種薯,再次來到了那片實驗田。
她將種薯一顆顆小心地埋入土中。
隨後,她將【個人終端】的端口對準了這片剛剛播種完畢的土地。
“啟動‘微型基因置換’程序。”
一道肉眼無法察覺的微光,從終端射出,如同漣漪般掃過這片土地。
無聲無息。
一股奇特的能量場,精準地覆蓋了每一顆深埋地下的種薯。在那微觀到極致的世界裏,一場顛覆性的“手術”正在進行。
那段屬於“沙棘”的、代表著頑強生命力的抗旱基因,被精準地“嫁接”到了“沙地薯”的基因鏈上,完美替換掉了那個原本脆弱的缺陷環節。
做完這一切,趙小海的額頭滲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
她站起身,看著眼前這片平平無奇的土地,長長地呼出了一口氣。
她知道,她種下的,是什麽。
那不是普通的薯苗。
那是希望。
這場悄無聲息的“基因扶貧”,沒有驚動任何人。
時間一天天過去。
村裏人看著趙小海的實驗田裏也冒出了綠芽,長出了薯苗,都隻是善意地笑笑。
那丫頭,還真把地種上了。
隻是她那片地裏的苗,看起來似乎……比自家地裏的要綠一些?壯一些?
或許是後山那塊地位置好,沒人這麽想。
直到幾個月後,那場罕見的、席卷了整個區域的特大旱災,終於露出了它最猙獰的麵目。
當村民們田地裏最後一絲綠色都被烈日徹底吞噬,隻剩下一片焦黃死寂時,趙小海的那片實驗田,卻為她的家鄉,帶來了一場真正的、豐收的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