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聽雨琴院

字數:4024   加入書籤

A+A-


    兩日後,根據市井流言和堪輿圖的模糊指引,蘇岩一行悄然前往城西老槐樹巷。
    越靠近城西,街市越發顯得破敗蕭條。
    根據打聽來的方位,他們在一處斷牆殘垣前停下了腳步。這裏便是昔日的“聽雨琴院”。
    與其說是琴院,不如說是一片被遺忘的廢墟。
    院牆大半坍塌,露出院內荒草叢生的景象。
    僅存的一座主體閣樓也歪斜欲倒,門窗朽爛,蛛網密布。
    唯有門前一株枯死的梧桐樹,依稀還能想象出當年樹下聽琴的雅致風光。
    柳殊謠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李虎也收斂了平日的跳脫,低聲道:“這地方怨氣好重。”
    蘇岩默默感受著懷中攝魂珠的劇烈震動,率先踏入了廢墟。
    他們在荒草和瓦礫間仔細搜尋。
    根據亡魂模糊的記憶碎片,信物可能埋藏在琴師阿秀常坐撫琴的窗下,或是那棵梧桐樹的樹根附近。
    柳殊謠細心,在一處半塌的窗台下,發現了一塊鬆動的青磚。
    撬開磚塊,打開鐵盒,裏麵是一塊用油布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半塊玉佩。
    玉佩質地溫潤,刻著複雜的雲水紋路,斷口處參差不齊,顯然需要另一塊才能拚合完整。
    與此同時,李虎在那棵枯死的梧桐樹下,用刀挖了片刻,也挖出了一個小小的陶罐。
    罐子裏沒有金銀,隻有發黃的戶籍牌,上麵模糊寫著“阿桓”二字,以及一個地址——位於城南貧民區的一條小巷。
    “阿桓,這應該就是琴師阿秀和那位兵士兒子的名字。”
    蘇岩握著手裏的半塊玉佩和戶籍牌,心中了然。
    亡魂的執念指引著他,下一步,就是找到這個叫“阿桓”的人。
    根據戶籍牌上模糊的地址,他們費了一番周折,終於在城南汙水橫流、棚屋林立的棚戶區深處,找到了一個低矮破舊的窩棚。
    窩棚裏,一個約莫二十多歲、麵色蠟黃的男子,正就著昏暗的天光,笨拙地編織著竹筐。
    看到蘇岩三人氣度不凡地出現在門口,男子嚇了一跳,緊張地站起來,手足無措:“你們找誰?”
    蘇岩沒有立刻說明來意,而是溫和地問道:“請問,是阿桓兄弟嗎?”
    男子愣了一下,眼中閃過一絲警惕和茫然:“是我。你們是?”
    蘇岩取出那半塊玉佩和戶籍牌,遞了過去:“我們受一位故人所托,前來尋你。”
    當阿桓看到那半塊玉佩時,渾身猛地一震,眼睛瞬間瞪大了。
    他顫抖著手,從貼身的破舊內袋裏,摸索了許久,也掏出了半塊玉佩。
    兩者的斷口,完美契合。
    阿桓的聲音哽咽起來。
    他捧著那合二為一的玉佩,淚流滿麵,蹲在地上,像個孩子一樣嗚咽起來。
    良久,情緒才稍稍平複。
    蘇岩這才說明來意,告知他受其父親(並未明言已是亡魂)委托前來,希望能完成其遺願,照顧他的生活。
    阿桓聽完,更是悲從中來,斷斷續續地講述了他所知的故事。
    他的母親,琴秀娘子,曾是蘇州小有名氣的琴師,與一位姓林的年輕士子(即那位兵士)相戀。
    士子家道中落,但兩人情深意篤,私定終身。
    不久,西北戰事爆發,朝廷征兵,林士子被迫從軍。
    臨行前,他將家傳的玉佩一分為二,作為信物,埋藏琴園之中,約定戰後歸來便明媒正娶。
    然而,林士子一去不回,戰死沙場。
    琴秀娘子卻已懷有身孕。
    她不顧世俗眼光,毅然生下孩子,取名阿桓,獨自撫養。
    她守著聽雨琴院,靠著授琴勉強維持生計,日夜期盼著愛人歸來,卻隻等來了朝廷發下的陣亡撫恤和一紙冰冷的文書。
    希望破滅,琴秀娘子悲痛欲絕,身體每況愈下。
    加之她未婚生子的“醜聞”被曝光,備受街坊指摘,琴院學徒紛紛離去,生計越發艱難。
    她鬱鬱寡歡,在阿桓十幾歲時便撒手人寰。
    臨死前,將半塊玉佩交給阿桓,告訴了他父親的事情,並說那是他父親留下的唯一念想。
    阿桓失去母親,無依無靠,琴院也被債主奪走抵債。
    他流落街頭,吃盡苦頭,做過學徒,當過苦力,最後隻能靠編竹筐勉強糊口,至今未曾娶親。
    阿桓撫摸著完整的玉佩,泣不成聲,“爹娘他們,太苦了。”
    蘇岩默默聽完這個淒美的故事,心中亦是感慨萬千。
    戰爭拆散了無數眷侶,留下了多少這樣的悲劇。
    攝魂珠內,那位林姓士兵的亡魂傳遞出巨大的悲痛、愧疚與終於得以安息的釋然情緒。
    蘇岩履行承諾,從儲物玉佩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大量金銀,足夠阿桓購置房產、娶妻生子、安穩富足地度過餘生。
    阿桓捧著那沉甸甸的錢袋,恍如夢中,對著蘇岩千恩萬謝。
    最後,阿桓從床底一個最隱秘的角落,取出了一個用層層破布包裹的東西,鄭重地交給蘇岩:“我娘臨終前還說,如果有一天真有人拿著玉佩找來,就把這個交給他。說這是我林家祖傳的物件,我爹當年本想帶去戰場祈福的,後來留下了一半。娘說,這東西或許對您有用。”
    蘇岩接過,打開包裹。
    裏麵是半截玉如意。
    玉質晶瑩剔透,靈氣盎然,顯然非凡物。
    但尾部卻殘缺了三分之一,斷口陳舊,使得整個器物靈光黯淡,似乎失去了某種核心功能。
    “我娘說,這玉如意本是完整的一件,是祖上傳下的法器,能匯聚靈氣,安宅保平安。很多年前就殘缺了,一直沒人能修複。”阿桓解釋道。
    亡魂的執念中也傳來確認的信息,此物確能助他吸納江南水澤氣運,但需先修複完整。
    帶著完成承諾的釋然與獲取信物的收獲,蘇岩三人返回楚園。
    蘇岩將前往聽雨琴院以及找到阿桓的經過,簡要告知了楚清漪,略去了攝魂珠和亡魂的細節,隻說是完成一位陣亡長輩的遺願,並展示了那殘缺的玉如意。
    楚清漪聽聞琴秀娘子與林士子的故事,亦是唏噓不已。
    她仔細觀察了那玉如意,秀眉微蹙:“此物靈氣內蘊,紋路古雅,絕非俗物。可惜殘缺已久,靈韻不通。若要修複,所需材料必定非凡,尋常坊市絕難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