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名垂青史
字數:4051 加入書籤
“計將安出?”華佗急問。
“這嚐試進行大規模的藥材種植,除了需要錢、人、地之外,還有一處關鍵便是如何讓種植出來的藥材能夠物盡其用。”
羊耽一一地列出了其中的關鍵所在,讓華佗陷入到深思之中。
適才華佗所想的隻是如何嚐試種植,一時倒沒去想嚐試種植成功後的問題。
若藥材當真能如小麥那樣大片大片的種出來,那麽僅憑華佗師徒是不可能用得完,必然要設法發往各個州郡的醫館。
所謂物盡其用,說得通透一點就是銷路問題……
羊耽此刻的目光尤為明亮,繼續開口說著。
“先說說錢、人、地三者,其中人的問題倒不難解決,不說據聞各地官府或多或少都有流民無處安置,更重要的是青州黃巾肆虐之數高達百萬之多。”
“而我正欲推舉一位能人前往青州平亂,待青州之亂平定,再從投降的黃巾中挑選部分聰慧且擅長種植的青壯來種植即可。”
這一點,羊耽相信到時候劉備不會不給自己這麽一個麵子。
“且待那些青壯慢慢培養起來,又掌握了各種藥材的藥性後,元化還能從中挑選部分有仁心的,種植藥材的青壯,在閑暇之時傳授醫術。”
“如此循環往複,醫者與藥材皆能源源不斷,醫道或能因此大興,元化也將名垂青史,受萬人敬仰。”
有幾分官迷的華佗聞言,一時卻是被“名垂青史”這幾個字給硬控得愣在原地。
華佗為何對仕途念念不忘,無外乎就是為了振興家族。
可尋常的仕途又如何能跟名垂青史相提並論?
而一想到羊耽所說的那般,醫道在自己手中大興的美好未來,華佗的心就止不住躁動了起來。
雖說百工之流在大漢的地位不高,但也有宦官蔡倫因改良造紙術而被封侯。
華佗一時所想的,卻是若當真能如羊耽所說那般,說不得還能被朝廷封侯,光宗耀祖。
於公於私,華佗都根本無法抗拒羊耽隨手畫出來的這個大餅,連忙追問道。
“那地呢?又該從何而來。”
羊耽稍微思索後,答道。
“藥材種植終究是不同於小麥,依據生長習性不同,其中大部分或許能在山林因地製宜種植即可。”
“據我所知,僅是在泰山郡之內就有山林無數,那些地方都是百姓無法進行耕作的,從中挑選適合藥材種植的山林進行開拓,元化以為如何?”
華佗對於農事不說精通,但也是了解的。
而華佗再細細思索著種種草藥的習性,越發覺得可行,開口道。
“不少藥材確實本就在山林中生長,可以一試……”
頓了頓,華佗皺眉道。
“隻是譙縣距離青州極遠,那青州黃巾勞力送過來路途太遠了,且就算是在山林中嚐試進行藥材種植,當地官府與世家都還得有不少環節打通。”
對此已有腹稿的羊耽,實則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在譙縣嚐試,道。
“以耽之拙見,不在譙縣,去泰山郡如何?”
“泰山郡與青州相鄰不說,更重要的是前泰山郡太守張舉叛亂,以致泰山郡太守之位空缺。”
“如今暫管泰山郡政務的郡丞諸葛珪,乃是剛直賢明之人,向其陳述此舉利國利民之處,諸葛郡丞必會全力相助。”
至於泰山郡的世家問題,在羊耽揚名之前,誰是泰山郡首屈一指的世家望族不好說。
可在羊耽揚名之後,泰山羊氏就是泰山郡世家望族的代表。
不過,提及到諸葛珪之時,羊耽的表情為之一滯。
諸葛珪這個人還有一個更出名的別稱,那就是諸葛亮生父。
且諸葛珪在曆史中就是在今年病故在任上,繼而讓諸葛亮兄弟隨叔父諸葛玄開始了在亂世顛沛流離的生活。
‘差點誤了大事!’
羊耽的神色微微一變,頓生緊迫感。
不提諸葛珪此人,本就是大漢官場上難得的好官。
即便是出於施恩諸葛亮的想法,羊耽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諸葛珪病故在任上。
而在羊耽離鄉至今已是一月有餘,泰山郡是否有了什麽變化也不甚清楚,隻希望諸葛珪沒有在期間就病亡了才好。
回鄉!
‘盡快回鄉,且要帶著華佗一並回去!’
羊耽頓生了這個念頭。
作為泰山郡郡丞的諸葛珪能病故在任上,說明所患的必然是尋常醫者無計可施的重症。
而當世以醫術而論,華佗必然屬於第一梯隊,這怕也是為數不多能讓諸葛珪的活命法子。
這使得羊耽的目光一轉,看向著華佗,正色道。
“至於所需的錢糧如何籌措,以及藥材種植成功後如何物盡其用,耽心中也已有腹稿。”
“而當務之急,乃是盡快返回泰山郡,不知元化可願與耽攜手,為了蒼生萬民嚐試進行一番?”
羊耽顯然是徹底拿捏住了華佗的弱點。
“為了蒼生萬民”這幾個字都拿出來了,華佗頓感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與羊耽相比,華佗自問不過是一無名小卒罷了。
承蒙泰山公子引以為友,還因自己的訴苦便如此謀劃以解困境,如何能不讓華佗感激涕零?
心悅誠服的華佗以著士人的禮節,朝著羊耽俯身而拜,道。
“華佗,願以一身醫術盡綿薄之力。”
羊耽略有些意外於華佗的反應。
這一拜,華佗無異於將自己置身於門客的地位。
旋即,羊耽連忙將華佗攙扶了起來,正色道。
“既然如此,事不宜遲,我們明日就啟程前往泰山郡,還請元化早早做好準備。”
“好。”
華佗應道
緊接著,羊耽與華佗一同返回到醫館之內。
華佗向包括小黃連在內的三位弟子宣布了這個決定,詢問三位弟子可願追隨,三位弟子也是紛紛響應。
不過這草醫堂關乎周邊不少百姓,華佗也不願就這樣放棄,便決定讓吳普留下。
除此之外,華佗又給妻兒留了一封信後,當場就帶著樊阿與小黃連上了羊耽的馬車,一並往曹氏族地趕了回去。
待回到了曹氏族地,羊耽又分別向羊李氏與羊秘引見了華佗,道出了盡快返程泰山郡的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