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黃平再整編獨立團

字數:6079   加入書籤

A+A-


    黔東南的隆冬,寒風如刀。莽莽蒼蒼的群山在鉛灰色的天幕下沉默著,蜿蜒的山道上,一支蜿蜒如長龍的隊伍正艱難跋涉。王林走在隊伍中段,口中呼出的白氣瞬間被寒風撕碎,腳下的草鞋踏著覆蓋薄冰的碎石,發出單調而堅定的聲響。
    他帶著這支已膨脹至近一千二百人的龐大隊伍,循著五軍團通過電台傳遞的路線圖,在黔東南的深山大壑間穿行。地圖上標注的“小路”,往往是野獸踩出的獸徑,是采藥人攀爬的懸崖。輜重營沉重的騾馬大車在陡峭處需人推肩扛,重傷員的擔架在冰滑的石階上更是步步驚心。幸而政委程翠林已能在擔架上處理些簡單事務,師長的精神也日益好轉,兩人成了隊伍定海神針般的存在。
    沿途的貧瘠山村,如同幹涸大地上的點點火星。紅軍的到來,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更兼“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早已在窮苦百姓中悄然流傳。當這支衣裝雖破舊、精神卻昂揚的隊伍經過時,那些被苛捐雜稅壓彎了腰、被地主豪強欺淩得麻木的漢子們,眼中漸漸燃起了火焰。從黎平到錦屏,從劍河到台拱(今台江),隊伍像滾雪球般壯大。不斷有衣衫襤褸的青壯年,背著簡陋的包袱,眼神熱切地攔住隊伍:“長官,收下我吧!我有力氣,我要跟紅軍走!”七天跋涉,竟又吸納了近八百名新參軍的貧苦農民。
    1935年1月2日,淩晨。天色如墨,寒風刺骨。隊伍悄無聲息地開進了黃平縣東南部群山環抱的穀隴鎮。這裏地處偏僻,以苗族聚居為主,鎮子不大,依山而建,幾條石板街巷在夜色中沉睡。比起可能被中央軍或黔軍重兵把守的黃平縣城,這裏如同世外桃源,也更符合紅軍隱蔽集結的需求。
    鎮口,一支約四百人的隊伍已在寒風中肅立等候多時。為首者正是中央派來的幹部趙大山,他身旁還站著幾位五軍團留下的聯絡參謀。看到王林的身影,趙大山立刻迎上,壓低聲音,語速極快:
    “王林同誌!辛苦了!我是趙大山!情況緊急!五軍團主力已於三日前北上強渡烏江,掩護中央縱隊!黃平縣城、施秉、石阡、餘慶一線,薛嶽的吳奇偉縱隊、周渾元部正與我軍後衛部隊激烈交火!縣城方向槍炮聲日夜未停!董軍團長嚴令:第一,陳師長、程政委由我部抽調最精銳的加強排(30人),攜帶藥品,即刻秘密護送前往中央駐地!此地不可久留!第二,命令你部‘獨立團’在穀隴隱蔽整編,限期兩天!第三,五軍團額外撥付一百名後勤、衛生、工兵等技術骨幹,加強你團!”他一指身後,“這是中央特批給你的‘鋼筋鐵骨’!三百老兵,一百班排幹部!現在起,他們就是你獨立團的人了!”
    王林的目光掃過那四百張飽經風霜卻眼神堅毅的麵孔,一股暖流和沉甸甸的責任感同時湧上心頭。這就是中央的信任與支持!他深吸一口氣,轉向擔架上的陳師長和程政委。
    陳樹湘掙紮著坐起,盡管臉色依舊蒼白,但眼神已恢複往昔的銳利與威嚴。他目光緩緩掃過眼前這支由他34師火種發展壯大的龐大隊伍,最終落在王林和趙大山身上,嘶啞卻異常清晰地開口:“…我和老程…服從中央安排,去中央休養。34師的旗…沒有倒!王林同誌…王光道同誌…鍾光邦同誌…還有獨立團全體指戰員!你們…就是34師的血脈!獨立團的旗…要打得更高!更響!革命…必勝!”他的聲音不大,卻帶著千鈞之力,敲在每個人心上。
    程翠林也強撐著點頭,聲音虛弱卻堅定:“王林同誌…放手去幹!中央給了你尚方寶劍…用好這些骨幹…把獨立團…帶成…鋼鐵雄師!我們…等著你們…勝利的消息!”
    簡單的告別,勝過千言萬語。
    送別了首長,王林沒有絲毫喘息的時間。兩天!隻有兩天!他必須在黃平這座臨時落腳點,將手中這支成分複雜、規模龐大(約兩千五百人)的隊伍,迅速整合、整編成一支號令統一、能打硬仗的正規紅軍團!
    團部設在一個祠堂裏。油燈徹夜長明。王林、新任政委王光道、團事務長鍾光邦,以及趙大山圍在地圖桌旁,桌上鋪著連夜趕製的花名冊和編製草案。激烈的討論聲持續到後半夜。
    “骨架必須硬!核心戰鬥力量必須純粹、精幹!”王林的手指重重敲在草案上,“我的整編思路是:一營為基幹,二營、三營混編重塑,特種連隊擴編,輜重營徹底消化轉型!”
    他的方案迅速成型,並進行了精確的人數核算:
    獨立團第一營(基幹營,750人):
    營長: 陳阿海
    副營長: 李剛(中央調派,原紅一軍團主力連長,作風硬朗)
    核心構成:
    原戰鬥營(紅三營)精銳骨幹:500人(保留最核心的戰鬥力量)。
    原輜重營精壯力量:100人
    新參軍青壯:精選150名(優先獵戶、身體強健、有戰鬥潛質者)。
    下轄:
    三個步兵連(每連180人,共540人):
    步兵班:9個步槍兵、1個輕機槍手、正副班長,共計12人
    步兵排:3個步兵班加一個擲彈班加正副排長共計50人
    步兵連:3個步兵排加一個炊事班、輜重班、通訊班、重機槍班(1挺重機槍)、連部人員,共計210人
    整個營涵蓋三個步兵連加上營部通訊排、輜重排、炊事班、重機槍排(3挺重機槍)加上幹部全營一共750人,屬於獨立團精銳營,全營裝備齊全。
    獨立團第二營(混編新銳營,750人):
    營長: 黃木生(原核心二連連長,穩健可靠)
    副營長: 孫振華(中央調派,原紅三軍團優秀指導員,政工能力強)
    核心構成(徹底打散混編):
    原輜重營精壯力量:250人(抽調原580人輜重營中身體好、有潛力的)。
    中央調派力量:100名老兵 + 50名班排幹部(趙大山帶來的骨幹主力)。
    新參軍青壯:250人。
    下轄: 結構同一營,武器編製基本齊全,缺少重武器。
    獨立團第三營(混編新銳營,750人):
    營長: 周誌明(原桂軍營長轉化,能力突出,思想堅定,整編中表現卓越)
    副營長: 吳鐵柱(中央調派,原紅五軍團老連長,實戰經驗豐富)
    核心構成(徹底打散混編):
    原輜重營剩餘力量:150人。
    中央調派力量:100名老兵+50名班排幹部(側重於政工、後勤、訓練管理的班排級幹部)。
    新參軍青壯:450人(數量最多,側重訓練與鞏固)。
    下轄: 結構同一營、二營,武器不足,僅能滿足一半,無重武器。
    團直屬特種連隊擴編:
    偵察連(180人): 連長: 張紅土。
    原偵察排骨幹40人 + 中央偵察尖兵30人 + 精選新兵110人(身手敏捷、熟悉山地、膽大心細者)。裝備精良步槍、駁殼槍、望遠鏡、指北針。
    警衛連(180人): 連長: 鄭水生。
    原警衛排骨幹40人 + 中央警衛骨幹30人 + 忠誠可靠、體格健壯的新兵110人。裝備最好步槍、衝鋒槍(部分繳獲)、大刀。負責團部、首長、電台、軍械庫、重要俘虜安全。
    炮兵連(60人): 連長: 劉根勝。副連長: 陳大炮(中央調派,原炮兵排長)。
    原炮排骨幹20人 + 中央炮兵骨幹15人 + 有力氣、頭腦靈活、略識字的精壯新兵25人。裝備10門82mm迫擊炮及全部繳獲炮彈。
    團部及直屬分隊(約110人):
    團首長及參謀人員 約20人: 團長王林、政委王光道、團事務長鍾光邦、作戰參謀、通訊參謀、偵察參謀等。
    通訊排 30人: 負責電台(由鍾光邦直管密碼本)、電話、傳令兵。含中央派來的報務員、電話兵骨幹。
    衛生隊 40人: 整合原醫療隊、中央派來的衛生員及部分有醫護經驗的新兵。負責全團醫療保障。
    後勤部(20人: 部長: 林火旺。負責全團被服、主糧、夥食統籌、騾馬管理(部分分配到營)。原輜重營剩餘工匠、特殊技能人員編入此隊或各營輜重排。
    全團總計:
    一營750人
    二營 750人
    三營 750人
    偵察連 180人
    警衛連 180人
    炮兵連 60人
    團部及直屬30人
    總計:2700人 差額在黃平額外招募200餘新兵補齊。
    方案議定,刻不容緩。穀隴鎮,瞬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整編場。口令聲、報數聲、武器交接聲此起彼伏。
    一營區域: 陳阿海和副營長李剛聲音洪亮,快速點驗著原三營老兵和新補充的精壯,將他們打散編入原有班排骨架。老兵們沉穩的眼神和標準的持槍動作,讓新兵們不自覺挺直了腰板。
    二營區域: 黃木生和孫振華配合默契。孫振華組織新兵進行簡短的訴苦和紅軍宗旨教育,黃木生則帶著中央老兵和幹部,將混編的隊伍按新編製快速分組,強調紀律和協同。氣氛嚴肅而高效。
    三營區域: 周誌明展現出優秀的組織能力。吳鐵柱帶來的中央老兵迅速成為各連、排的骨幹核心。新兵數量雖多,但在強有力的幹部和老兵帶領下,隊列也初具雛形。周誌明親自示範桂軍的拚刺動作,吳鐵柱笑著也示範紅軍的標準姿勢,引得眾人會心一笑,氣氛融洽。
    偵察連: 張紅土帶著一群精瘦靈活的戰士在城外練習快速隱蔽行進和地形判讀。中央偵察尖兵演示的無聲聯絡手勢讓新兵們大開眼界。
    警衛連: 鄭水生一絲不苟地考核著戰士的持槍、突刺和格鬥基本功。中央警衛骨幹展示的擒拿技巧引來陣陣喝彩。
    炮兵連: 劉根勝和陳大炮圍著迫擊炮,一個講解結構,一個強調操作要領和安全規範。新兵們看著黝黑的炮管,既敬畏又興奮。
    王林和王光道巡視著熱火朝天的整編場。看著那四百名中央骨幹如同鋼筋鐵骨般嵌入獨立團的軀幹,看著新兵們在老兵和幹部帶領下迅速融入,看著劉根勝摸著迫擊炮愛不釋手的樣子,看著周誌明與吳鐵柱並肩協作的場景,兩人心中充滿了信心。
    “通知各營連!”王林的聲音穿透寒風,“整編間隙,加強基礎訓練!隊列、裝彈、瞄準、投彈、土工作業!老兵、幹部,把你們戰場上保命的看家本領,教給新同誌!兩天後,我們要成為一支能拉出去打仗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