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玄學科學

字數:3441   加入書籤

A+A-


    金三錢的警告,讓陳墨白愈發認識到自身所處的環境波譎雲詭。然而,壓力之下,他並未惶惶不可終日,反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故宮課題組的項目中。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份工作,更是一個絕佳的庇護所和提升自身的熔爐。
    正式入職第一天,林清瑤便帶著他熟悉環境。課題組設在故宮博物院一個相對僻靜的院落裏,青磚灰瓦,古樹參天,與外麵遊客如織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實驗室裏擺放著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熒光光譜儀、激光拉曼光譜儀……許多設備陳墨白連見都沒見過,看得他眼花繚亂。
    課題組除了林清瑤,還有幾位頭發花白、戴著厚厚眼鏡的老專家,以及幾名年輕的博士、碩士。初時,這些學院派精英們對陳墨白這個“空降”的特聘顧問頗有些好奇和審視,尤其是得知他並無正規大學學曆後,眼神中難免帶著幾分疑慮。
    “小陳啊,聽說你眼力很好,尤其對金屬器的斷代和辨偽有獨到之處?”一位姓孫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鏡,語氣溫和卻帶著考較的意味,隨手拿起一件待測的戰國時期青銅戈殘件,“那你看看這件,除了常規的型製紋飾,還能看出些什麽?”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過來。林清瑤也在一旁靜靜看著,沒有出聲解圍。
    陳墨白知道這是必經的考驗。他沒有托大,先是依足規矩戴上白手套,小心拿起那青銅戈殘件,憑借以往的經驗和肉眼觀察,說出了幾個關於鑄造工藝、鏽色分布的特點。
    孫教授點點頭,不置可否:“嗯,觀察還算細致。還有嗎?”
    陳墨白深吸一口氣,知道常規手段難以讓人信服。他凝神靜氣,暗中運轉心法,一絲微不可察的感知力緩緩探出,觸及那冰冷的青銅。
    “這戈……鑄造時範線處理得極其精細,但內部有極細微的氣孔殘留,主要集中在戈援與胡的連接處,說明當時熔煉溫度或許略有波動,或者範芯預熱不足。” “鏽層……底層是致密的 Cu?O(赤銅礦),中層是疏鬆的 CuCO?·Cu(OH?(孔雀石和藍銅礦混合),但最外層某些點狀區域出現了罕見的SnO?(二氧化錫)結晶,這通常與特定埋藏環境的土壤成分有關,或許能反推其出土區域……” “而且……這戈身內部,似乎殘留著一種極其微弱的、非銅錫鉛的金屬信號,很淡,像是某種微量元素,暫時無法確定是什麽……”
    他將感知到的信息,盡量用所能理解的科學術語描述出來,雖然有些磕絆,但指出的細節卻讓在場幾位老專家漸漸露出了驚容!
    那內部氣孔、鏽層結構、甚至那微弱的異常金屬信號,都是需要借助高端儀器進行深度分析才能獲取的信息!他是怎麽“看”出來的?!
    孫教授立刻讓人將那青銅戈殘件放入X射線熒光光譜儀進行檢測。幾分鍾後,數據結果出來,與陳墨白所述竟然高度吻合!尤其是那極其微弱的異常金屬信號,經檢測是一種極其稀有的銻元素殘留,很可能是當時礦料不純所致,這一點甚至連儀器都差點忽略!
    實驗室裏一片寂靜,再看向陳墨白的目光,已然充滿了震驚和難以置信。
    林清瑤適時開口,語氣平靜:“陳顧問在微觀感知方麵有些特殊的天賦,這也是課題組特聘他的原因。希望大家以後精誠合作,取長補短。”
    經此一事,陳墨白算是初步在課題組站穩了腳跟。那些年輕的博士、碩士再看他時,眼神裏多了幾分敬畏和好奇,紛紛稱呼他為“陳老師”。
    陳墨白則抓住了這難得的機會,瘋狂學習。他虛心向每一位專家請教,從最基礎的考古學地層學、類型學,到材料科學的金相學、成分分析原理,再到各種儀器的操作方法和數據分析技巧。
    他發現,這些係統性的科學知識,非但沒有否定他的“觸靈”能力,反而為他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以前他感知一件器物,更多的是憑借一種模糊的、整體的“感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現在,他學會了將那種整體的“感覺”拆解開來,哪些信息對應的是材質成分,哪些對應的是鑄造工藝,哪些對應的是微觀結構變化,哪些又是歲月和環境留下的獨特印記……
    他甚至開始嚐試用材料的晶格結構、元素的化學性質、能量的波動特性等科學概念,來理解和解釋自已感知到的那些玄乎的“氣息”和“情緒”。
    例如,他感知到某件青銅器“火氣未退”,以前隻能籠統描述,現在他會思考這是否與金屬內部殘餘應力未被完全釋放、或者某些活性較強的合金成分未被完全氧化有關? 感知到玉器“靈氣充沛”,他會聯想到其細膩的礦物結構對能量(或許是一種未知的物理場)的良好傳導和儲存特性? 甚至感知到那些殘留的“情緒”,他也會猜想這是否與製作或使用者強烈的生物電磁場信息被某種特殊材質的“記憶效應”捕獲有關?
    雖然這些猜想目前大多無法用現有科學完全證實,但這種嚐試本身,卻讓他的感知變得更加精準、更有層次、也更具目的性。他不再是被動地接收海量信息,而是能主動地去“提問”和“篩選”。
    更重要的是,當他再用那種玄乎的“手感”做出判斷時,他能夠引用一些科學數據和理論作為輔助說明,大大減少了旁人的懷疑,使得他的能力更具說服力和隱蔽性。
    “陳老師,您來看看這個數據,這件唐代銀盒的焊料成分似乎有點異常……”一位年輕博士拿著檢測報告來找他討論。
    陳墨白接過報告掃了一眼,指尖看似無意地拂過那銀盒表麵,感知力微微一觸,心中便有了數:“嗯,鉛含量偏高,而且含有微量鉍元素,這不符合唐代常見金銀焊料的配比。更像是後期修補,或者……幹脆就是做舊時用的現代低溫焊料。可以重點做個金相切片驗證一下。”
    結果再次證明他的判斷準確無誤。
    久而久之,“陳老師手感精準,眼光毒辣,往往能一眼看出儀器都難以察覺的疑點”的名聲,在課題組內部悄然傳開。大家雖然依舊對他那種近乎直覺的判斷方式感到好奇,但更多的則是佩服和依賴。
    林清瑤將這一切看在眼裏,心中也是暗暗稱奇和欣慰。她發現,陳墨白正在走一條前所未有的、將玄妙感知與嚴謹科學相結合的道路,並且越走越順暢。
    夜深人靜時,陳墨白常常獨自留在實驗室,對著那些冰冷的儀器和古老的器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一邊是浩如煙海的科學數據,一邊是玄之又玄的靈敏感知,他努力地在兩者之間架設橋梁。
    他知道,這條路很長,也很難。但每一點進展,都讓他對自身的能力、對古物的理解更深一分。
    這種提升,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更是心態上的。他變得更加自信,更加沉穩,那雙洞察世事的眼睛裏,除了以往的銳利,更增添了幾分理性的光芒。
    玄學與科學,看似兩條平行線,在他這裏,卻漸漸有了交匯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