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文山,你在包裏怎麽還放了磚頭?
字數:3807 加入書籤
周文山問道,“棉花什麽時候能弄到,到時候我去鎮上找你拿。”
劉寧想了一下,“一百多斤棉花我家裏就有,不過我等會要帶著兩個兄弟先去趟醫院或診所,明天不一定能回去,大後天吧,大後天我回家,您直接去找我就行了。”
周文山看了他身上一眼,臉上鼻青眼腫的,身上還有些地方流著血跡。
估計跟著他的那兩個小弟也好不到哪裏去。
連忙說道,“那你們快去吧,好像附近就有個診所,你們先去看看,包紮一下!”
劉寧答應一聲,然後從身上帶著的包裏拿出來厚厚的一疊鈔票,至少有十厘米那麽高,“周兄弟,這是一萬塊錢,算是我的一片心意,還請您收下,救命之恩以後慢慢再報。”
看著劉寧拿著的一萬塊錢,周文山連忙婉拒,這個錢他可不想拿,拿著燙手!
誰知道劉寧把錢往他手上一塞,轉身向外跑去,“這個錢,我自己不小心丟了!”
周文山……
等劉寧帶著他的兩個小弟走了之後,周文山看著手上的一萬塊錢,無奈的笑了一下,他是真的不缺這一點錢啊。
真的需要花錢的地方,他問老爸老媽去拿,相信爸媽都會給的。
不過,已經劉寧已經識趣的這麽說了,再加上人也走了,他也隻好收下了。
隻不過,這些錢怎麽處理,倒是個頭疼的事情。
把錢放到包裏,周文山慢慢的向旅社走去。
心情不錯,棉花的問題解決了。
今年不光老丈人家的棉被足夠用了,而且多出來的,還可以做成棉衣。
過幾天做棉衣做棉被的布也要再多買一些了。
上次買的布,不夠。
回到旅社,去洗了手,周文山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覺,總覺得缺了點什麽。
唉,懷裏沒有陳婉,難以入眠。
……
同樣,在家裏的陳婉現在眼睛也睜的老大,床頭的油燈還沒有熄滅,到了現在她還沒有睡意。
明明之前文山在家的時候,她一會就能入睡的,怎麽現在反而失眠了呢?
陳婉歎了一口氣,她已經習慣了聞著周文山的味道,習慣了他的懷抱,習慣了他在身邊。
這還是他們結婚以來,周文山第一次不在家過夜,沒有想到竟然對她造成了這麽大的影響。
已經在床上半個小時了還沒有睡意,陳婉幹脆起床,拿著油燈來到了堂屋。
把油燈放在八仙桌的一角,陳婉手上拿起狼毫,心中想著周文山,嘴角泛起一抹微笑,她又想畫畫了……
……
周文山到了晚上12點後才勉強睡著,天一亮,他就出去找了一點吃的,然後等著到了快9點的時候,他才離開旅社,背著那十斤棉花向汽車站走去。
到了汽車站也不過15分鍾左右。
買了票等著上車。
早晨吃的飽,他路上也沒有買什麽吃的,反正和大哥約好,今天中午的時候,大哥會去汽車站接自己的。
到時候還是和大哥一起在縣裏的飯店吃點東西好了。
……
時間差不多到了,周文山把包好的棉花放到汽車的車頂上,車頂上有司機在上麵裝東西,乘客的大件行李都是放在車頂上的。
放上去之後,周文山還是找了中間靠窗戶的地方坐下,放著錢的包靠在近車窗的位置。
……
到了一點多,汽車到達了慶安縣城,車還沒有進站,周文山就聽到了外麵的喊聲,“文山,文山!”
周文山向往一看,豁,是大哥推著自行車在向他招手呢,他會心一笑,伸手回應了一下。
下車,把車頂上的棉花拿下來,周文海來到他身邊,拍拍自行車,“走,文山,餓了吧,大哥帶你去飯店裏吃飯,這次大哥請你。”
周文山道,“大哥,還是我請你吃吧。”
周文海得意的笑道,“算了吧,你現在的錢可沒有我的多,上次給弟妹買禮物啥的花了不少錢吧?哥沒有花,都留著呢,來的時候你嫂子都給我說了,不讓你花錢,以後你兩個孩子,花錢的地方比我多,要省著點花,知道嗎?”
周文山摸了一下包裏的一萬塊錢,還是老實的點頭,“對,大哥,你說的對,都聽你的。”
飯店裏,周文山和周文海兩人這次沒有要炒菜,每人點了一大碗陽春麵,5毛錢一碗,花了周文海1塊錢和4兩糧票。
出了飯店,周文山推上自行車,“大哥,你幫我背著棉花,我騎車帶你。”
“行~”
周文海背著棉花坐在自行車後座上,感受了一下身上棉花的重量,“文山,這買了多少棉花啊?沒有15斤吧?”
周文山道,“這裏是10斤棉花,市裏的棉花也限購了。”
周文海眉頭皺了起來,“那怎麽辦?”
周文山得意道,“沒事,你弟我想到了辦法,請人幫忙弄了100斤棉花,足夠了。”
周文海驚訝道,“真的假的。”
“我騙你做什麽,那當然是真的了,明天我就能把棉花拉回家。”
周文海鬆了一口氣,“那就好,你還是夠厲害的,能讓人幫忙弄到100斤棉花。”
周文山吹了聲口哨,“到時候咱們家也做兩床被子,給我大侄子做兩身棉衣。”
周文海一聽,笑了,“行,那我和你嫂子謝謝你啦。”
“謝啥,都是一家人。”
咯噔~!
自行車在路上顛簸了一下,周文海被周文山放在包裏的一萬塊錢咯了一下手臂,“文山,你在包裏怎麽還放了磚頭?”
周文山愣了一下,然後明白過來,麵不改色的說道,“這不是去市裏嗎,人生地不熟的,萬一遇到壞人怎麽辦?我就在包裏放了一塊磚頭。”
周文海道,“現在沒用了,丟掉吧。”
周文山腳下加快速度,“等回家再丟吧,反正在包裏也沒事,不重。”
手上悄悄的把包向前移了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