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太上皇對你更加海闊天空嘛

字數:6925   加入書籤

A+A-


    三日後。
    皇帝李世民領兵出征。
    而皇太孫監國,太子輔政的消息很快在大唐境內傳來,倒是引得朝中一陣官員震動。
    東宮內。
    李承乾唉聲歎氣。
    將手中一份象征性的奏疏狠狠摔在案幾上,發出“啪”的一聲悶響。
    他煩躁地在殿內踱步,臉上再無往日的矜持,隻剩下憋屈與不甘。
    “豈有此理!簡直豈有此理!”李承乾聲音帶著壓抑的怒火和深深的委屈,“父皇......父皇他怎能如此待我?!我是太子,國之儲君!監國理政,總攬全局,這本就該是我的職責!這是祖宗法度!”
    “結果呢?讓我這當爹的給兒子打下手?!佐理機務,協理朝政聽著好聽,不過是處理些瑣碎庶務。”
    “真正的軍國重事、官員任免、錢糧調度,這些關乎國運的核心權柄,全交給了這小子!他一個七歲的娃娃!讓他總攝國政,監國理政?!”
    “這小子再聰慧,也隻是個稚子!朝堂之上,波譎雲詭,他懂得什麽?父皇......父皇這是老糊塗了不成?還是......”他眼神陡然晦暗,心裏冷不丁閃過一個念頭。
    還是說父皇心中早已屬意易兒,他這太子不過是個擺設,遲早要廢?!
    這個念頭讓他脊背發涼。
    “殿下......”對麵的蘇氏眸光閃了閃,旋即安慰道,“無論是你監國,還是易兒監國,不都一樣嗎?”
    李承乾心裏一陣無奈。
    這特麽能一樣嗎?
    他這個當老子的都成擺設了。
    蘇氏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小聲道。
    “反正肉都爛在一個鍋裏。”
    “你看皇祖父不也是快活恣意?”
    李承乾下意識點點頭,旋即忽然反應過來,有些不對。
    皇祖父?
    蘇氏繼續道。
    “要不是易兒把父皇哄開心了,你這太子不一定能保得住呢,說不定就是個普通王爺。”
    “當然了,當個普通王爺對你來說,也沒什麽不好。”
    “但是,太上皇對你更加海闊天空嘛。”
    李承乾:“......”
    ..................
    半月後。
    平壤,莫離支府邸。
    燭火搖曳,映照著淵蓋蘇文的臉有些陰鶩。
    案頭攤開的,正是來自長安的密報。
    李世民親征的消息,如同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頭。
    他沉默片刻,猛地起身,對肅立階下的心腹將領們厲聲道。
    “傳令遼東諸城,尤其是遼東城、白岩、蓋牟!”
    “城外所有能帶走的糧食、牲畜,全部運入城內!”
    “帶不走的,就地燒毀,水井能填則填,不能填則下毒,一粒米、一滴水,都不許留給唐軍!”
    “遼東城乃我遼東門戶,絕不容失。”
    “梁萬春何在?”
    一名麵容堅毅、身材魁梧的將領踏前一步:“末將在!”
    “命你率五萬精兵,死守遼東城!城牆務必加固,滾木礌石、火油金汁備足!”
    “記住,不許野戰,隻許守城!”
    “耗,也要把唐軍耗垮!”
    “北部褥薩高延壽、南部褥薩高惠真何在?”淵蓋蘇文眼神冰冷。
    兩位將領躬身。
    “末將在。”
    “命你二人各率三萬精騎,分駐遼東城以北山區及鴨綠江上遊。”
    “不必與唐軍主力硬撼,待其頓兵堅城之下,糧草疲憊、士氣懈怠之時,尋機襲擾其糧道,打擊其小股部隊!”
    “若唐軍圍攻遼東城甚急,可視情況從側翼牽製,絕不可讓其合圍!”
    “是!”兩人沉聲道。
    ...................
    半月後。
    唐軍主力在李勣的統帥下,自營州出柳城,兵鋒直指遼東城。
    李世民金盔金甲,親臨陣前督師,旌旗獵獵,士氣如虹。
    數日後。
    遼東城。
    這座高句麗經營數百年的雄城,巍然矗立在唐軍麵前。
    城牆高厚,垛口林立,守軍旗幟鮮明,刀槍如林。
    大將梁萬春的身影在城頭若隱若現,眼神冷峻如鐵。
    “攻城!”
    隨著李勣一聲令下,大戰爆發!
    巨大的投石車被迅速組裝,磨盤大的石塊裹挾著風雷之聲,呼嘯著砸向城牆,發出沉悶的巨響,碎石飛濺。
    精銳的弩手結成密集陣型,以蹶張弩、伏遠弩向城頭傾瀉箭雨,壓製守軍。
    敢死之士推著蒙著生牛皮、裝滿濕土的“轒輼車”,冒著城上傾瀉的箭矢、石塊,奮力填平護城河。
    梁萬春指揮若定。
    滾木礌石如雨點般砸下,將靠近城牆的唐軍連人帶車砸得粉碎。
    滾燙的金汁從城頭潑下,中者皮開肉綻,哀嚎遍野,惡臭彌漫。
    守軍弓弩手躲在垛口後,精準射擊。
    每當唐軍的雲梯搭上城頭,便有悍不畏死的高句麗士兵用長叉頂翻雲梯,或用火油點燃。
    城牆下,很快堆積起雙方的屍體。
    半日後。
    “破城了!殺!”
    唐軍士氣如虹!
    大唐的將士們在李世民的親自激勵下,如同決堤的洪流,呐喊著從缺口處洶湧而入。
    梁萬春目眥欲裂,親率最精銳的親衛隊撲向缺口,與湧入的唐軍展開慘烈的巷戰。
    每一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成了修羅場。
    最終,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唐軍的戰旗插上了遼東城的城樓。
    .....................
    半年後。
    遼東。
    凜冽的北風如同刀子般刮過遼東平原。
    天空是鉛灰色的,沉甸甸地壓著大地。
    曾經旌旗招展、殺聲震天的戰場,此刻隻剩下斷壁殘垣和尚未散盡的硝煙氣息。
    城牆上,大唐的旗幟在寒風中獵獵作響,宣告著這座高句麗南部重鎮的陷落。
    李世民身著明光鎧,外罩玄色貂裘大氅,站在一處尚未清理幹淨的殘破城樓上,俯瞰著城外正在有序集結、準備撤離的大唐軍陣。
    他棱角分明的臉上帶著風霜之色,眼神卻如鷹隼般銳利深沉,看不出太多勝利的狂喜,反而透著一種深沉。
    “陛下,建安城已破,高延壽、高惠真所率十五萬援軍主力盡數被殲,俘獲四萬餘人。”
    “此役之後,高句麗南部再無成建製之軍可威脅我軍側翼。”
    李勣的聲音沉穩有力,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沙啞,他盔甲上沾滿血汙和塵土,卻站得筆直如鬆,“遼東城、白岩城、蓋牟城、安市城等十餘座重鎮皆已落入我手。遼東之地,大半已屬大唐!”
    李世民微微頷首,目光掃過城下綿延的軍陣。
    士兵們雖然疲憊,但士氣高昂,眼神中充滿了對勝利的自豪和對歸家的渴望。
    然而,更多的士兵臉上帶著凍傷的青紫,裹著厚厚的氈毯,呼出的白氣瞬間凝成冰霜。
    “將士們辛苦了。”李世民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周圍將領耳中,“此戰,打出了我大唐的國威!淵蓋蘇文妄圖倚仗堅城地利與我大唐抗衡,如今其精銳折損殆盡,遼東屏障盡失,已成斷脊之犬!”
    周圍的程咬金、尉遲敬德等將領聞言,臉上都露出振奮之色。
    這半年來,從盛夏打到深冬,他們頂著令人不適的氣候,步步為營,硬生生啃下了一座座堅城。
    尤其是建安城這場圍點打援的決戰,幾乎全殲了高句麗最後的主力野戰兵團,堪稱輝煌大勝!
    “陛下,我軍雖勝,但是......”張亮上前一步,眉頭緊鎖,憂慮地望向陰沉的天際和士兵們凍傷的肢體,“遼東苦寒,遠甚中原。”
    “今歲寒冬來得既早且猛,暴雪連日,道路冰封難行。”
    “軍中凍傷者日增,戰馬折損亦重。”
    “我軍深入敵境已達數百裏,糧秣轉運愈發艱難,縱有繳獲,亦難以為繼長久。”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
    這遼東的酷寒,超出了他的預想,也印證了出征前大孫的擔憂。
    將士們能在這等惡劣環境下堅持作戰並取得如此大勝,已是難能可貴,但人力終有窮盡時。
    “朕知道。”李世民的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此戰目的已達!重創高句麗主力,收複遼東大片故土,揚我大唐國威!”
    “淵蓋蘇文經此一敗,元氣大傷,十年內再無威脅我大唐東北之力。至於平壤......”
    他頓了頓,目光似乎能夠穿透風雪望向南方。
    “非不欲取,實天時不予。”
    “再強行南下,恐怕將士折損過甚,非明智之舉!”
    他猛地轉身,目光掃過眾將,斬釘截鐵道。
    “傳朕旨意,即刻起,全軍停止南進,以江夏王李道宗為前軍,英國公李勣為中軍,朕自領後軍,三日後依次拔營,有序撤回遼水以西!”
    “敕令遼東諸新定之城,由李道宗部精選將士留守,固守城池,安撫百姓,待來年春暖再行區處!”
    “命沿途州府,速備糧草、寒衣、藥品於遼西諸城,務必確保大軍歸途補給無憂!”
    “末將遵旨!”李勣、李道宗等將領轟然領命。
    撤退的命令雖有些出乎意料,但細想之下,這確實是當前最明智、也最體恤士卒的選擇。
    能在占據絕對上風、大獲全勝時主動撤軍,克製開疆拓土的誘惑,這份冷靜與擔當,也唯有這位天可汗能有。
    “陛下聖明!”眾將士紛紛一禮。
    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皇帝陛下被勝利衝昏頭腦,執意要在寒冬深入高句麗腹地。
    很快,撤退的號角聲在建安城外此起彼伏地響起。
    訓練有素的唐軍開始有條不紊地拆卸營帳,整備行裝。
    繳獲的物資、重要的戰利品被裝上大車,傷員被妥善安置在溫暖的馬車或被戰友背負。
    建安城頭,李世民最後望了一眼南方風雪彌漫的平壤方向,眼神銳利如昔。
    “淵蓋蘇文,哼!”
    他轉身,大步流星地走下城樓,翻身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