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李世民:我是誰,我該往哪裏去?

字數:4527   加入書籤

A+A-


    李世民臉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隨即魏征也反映過來自己這話似乎有些不太對。
    他輕咳一聲,又改口道。
    “臣的意思是,您現在回來的早了......”
    “額,臣也不是這個意思。”
    “臣的意思是,陛下您突然回來幹什麽?”
    “額......”
    “臣的意思是......”
    李世民幹脆擺了擺手,打斷魏征的話。
    “仗打完了,朕當然要回來,不然一直在遼東呆著有何意義?”
    魏征這才恍然,拍了拍腦袋。
    “臣糊塗了,差點將這事忘了。”
    “臣恭祝陛下凱旋。”
    李世民心裏有種淡淡的憂傷。
    本來將高句麗打成重傷,應該是挺高興的一件事。
    現在忽然沒什麽成就感了。
    他輕咳一聲。
    “你怎麽到現在才離開官署?”
    魏征捋了捋胡須,那雙老邁的眸子裏眼睛發亮。
    “微臣是在為恩科做準備,所以這些日子就回去遲了些。”
    “恩科?”李世民一怔,有些愕然。
    魏征點點頭。
    “皇太孫殿下稱陛下首戰高句麗,必然大捷。”
    “這乃是普天同慶的大事。”
    “所以幹脆辦一場恩科,既能體現陛下的恩典,也能為朝廷篩選人才。”
    李世民恍然道。
    “原來如此。”
    “不過科舉,咱們大唐也辦了這麽多年,一切流程應該都頗為有序才對,按部就班不就行了,你怎麽還忙上一大晚?”
    魏征飽經風霜的臉龐上閃過笑意。
    他搖了搖頭道。
    “陛下有所不知,皇太孫殿下對科舉改革了一些措施,增加了一些流程,所以微臣須得重新安排。”
    “改革科舉?”李世民一驚,當即皺眉道,“科舉取士,乃是我大唐選取官員的根基,大孫對科舉不甚了解,你們怎麽任由他胡來?”
    由不得他不著急,其餘的方麵還好,哪怕是大孫做的不好,也無妨,但是這科舉不一樣,為朝廷選拔天下人的人才,沒有人才,怎麽治理大唐?
    大孫縱然再有才那也是自身聰慧,而科舉製度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能亂改?
    魏征則是沉聲道。
    “陛下,此言差矣。”
    “皇太孫殿下對科舉頗有見地,其改革並非胡來,而是深思熟慮,意在為國取真才實學之士,摒除流弊,以應時需。”
    “殿下曾言,舊有科舉,雖為掄才大典,然其弊頗多。”
    “重文辭而輕實務,徇私情而難公允,限科目而失專才......”
    “殿下打破進士為貴,明經次之的舊例,於傳統的明經、進士二科之外,新設明法、明算、明工、明農四科。”
    “此四科與進士、明經並列,各科取士名額,依當年朝廷所需及考生質量而定。”
    “殿下強調,六科並舉,各專其長,務使通曉律法、精於計算、擅長工程、深諳農事者,皆有其進身之階,朝廷亦能得其所用。”
    魏征講到這,看了一眼李世民微笑道。
    “皇太孫說專業的事情需要專業的人才,讓不懂的人卻指導懂的人,最後必然是亂糟糟一片。”
    李世民聞言,若有所思。
    “大孫言之有理。”
    魏征繼續道。
    “皇太孫殿下降低了詩賦比重,大幅提高策論比重,策論題目緊扣時政。”
    李世民微微頷首,捋了捋胡須。
    “大孫說的對,那些儒生若是隻會詩詞歌賦,空談誤國,必須要懂實際的才行。”
    魏征臉上滿是笑意。
    “最讓臣等感到欣慰的,皇太孫殿下創立了“糊名謄錄製”。
    李世民聞言,不明所以。
    “這是什麽?”
    魏征笑嗬嗬道。
    “皇太孫痛感科場舞弊積弊,便立下此製。”
    “考生交卷後,立即由專人將卷首寫有姓名、籍貫等信息的部分密封,加蓋官印。”
    “閱卷官隻能看到謄錄後的試卷內容,完全不知考生身份。”
    “當然,即便如此,也有人能通過字跡來辨別熟悉的考生身份。”
    “所以皇太孫又下令,所有考生的原始試卷,由專門的謄錄吏用朱筆重新謄抄一遍。”
    “閱卷官批閱的是謄錄副本,徹底杜絕通過筆跡或預先約定暗號舞弊的可能。”
    “謄錄吏需嚴格比對,錯漏者嚴懲。”
    李世民聞言,心裏一震,頓時麵露震驚。
    “原來如此。”
    “大孫的這糊名謄錄,妙啊。”
    “此舉至少能杜絕就成科舉作弊的機會。”
    此前科舉取士,雖然是大唐選取人才的手段,但是作弊的人太多了。
    哪怕是用重罪威懾,依然是有人鋌而走險。
    但是大孫的這一手,就妙不可言。
    魏征點頭,心悅誠服道。
    “是啊,臣等也是對皇太孫殿下佩服的五體投地。”
    “皇太孫除此之外,還立下了殿試製度。”
    “殿試?”
    李世民眉頭一蹙。
    魏征解釋道。
    “所謂殿試,就是將通過會試的一幫人帶到皇宮內,由陛下親自出題考試。”
    “此次殿試,無須讓任何人落榜,而是將所有人排個名次。”
    “這些名次又分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便是取前三名。”
    “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魏征將殿試製度以及後麵的跨馬遊街,全都娓娓道來。
    “......皇太孫殿下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登科天下知。”
    “正是要將科舉的好處放大,才能讓天下人更願意皓首窮經的鑽研學問,為朝廷效力。”
    李世民聞言,頗為震撼。
    他隱隱從魏征口中的這些流程窺探到了一個近乎完善的科舉製度。
    相比於大唐眼前的科舉,大孫正在推行的這些科舉似乎盡善盡美,好似已經將這製度完善到了極致。
    隻是,一個七歲的孩子,能把一個國家製度的漏洞全都彌補完整?
    這得多毒辣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