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泰山封禪?!
字數:4850 加入書籤
一連數日,獻俘大典帶來的影響,讓長安頗為不平靜。
百姓們昂首挺胸,一個個恨不得在外國商人麵前,吹噓大唐的強大。
而一眾在大唐的外國使節們,則是紛紛將此事寫信,送回自己的國家。
大唐軍事越發強勢,勢必將會影響天下諸國之間的格局。
......................
而此時,太極殿內。
氣氛較為熱烈。
“陛下!天佑大唐,洪福齊天!皇太孫殿下神威蓋世,生擒鬆讚幹布,一舉蕩平吐蕃,使我大唐西南永固。”
“衛國公李靖老成謀國,生擒夷男,掃滅薛延陀,北疆自此安寧。”
“此乃亙古未有之武功,陛下文治武功,彪炳千秋!”
房玄齡深吸一口氣,深深拜下,朗聲道:“臣觀天象,見紫氣東來,祥瑞頻現。”
“天意昭昭,陛下之德澤已臻至盛。”
“天下承平,四夷賓服,正合古之聖王‘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之時!”
“臣房玄齡,懇請陛下,為天下蒼生計,為社稷萬世計,東巡泰山,行封禪大禮!以彰陛下之聖德,以顯大唐之國威!”
房玄齡的話音剛落,如同投入滾油的火星,瞬間點燃了整個朝堂的氣氛。
“臣附議!”尚書右仆射高士廉緊隨其後,“陛下自登基以來,勵精圖治,貞觀之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此乃文治之極。”
“今又有皇太孫殿下與衛國公並力,掃滅吐蕃、薛延陀兩大強敵,開疆拓土,武功之盛,直追三代。”
“如此文治武功,曠古爍今!”
“若不封禪泰山,告祭天地,何以酬陛下之功?”
“何以慰萬民之心?”
“臣高士廉,懇請陛下封禪泰山!”
其餘等臣也是紛紛附和。
“臣附議!”
“陛下封禪泰山,正其時也!”
“請陛下應天順人,登壇封禪!”
“......”
幾乎所有的文武重臣,包括長孫無忌、程咬金、尉遲敬德、李勣等,紛紛出列,躬身行禮。
“陛下功蓋三皇,德超五帝!請封禪泰山!”
“四海升平,萬國來朝!請陛下封禪!”
“盛世之典,萬民之願!請陛下勿辭!”
殿內一片喧囂,眾人臉上都帶著激動。
畢竟,吐蕃、薛延陀的覆滅,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讓所有人都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心理震撼。
他們都真切感受到,大唐的國勢確實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巔峰。
封禪泰山,在他們看來,也是時候了。
李世民端坐於禦座之上,目光緩緩掃過下方黑壓壓一片的群臣。
他自己心裏也是頗為激動。
開疆拓土,掃滅高句麗、薛延陀、吐蕃,確實是他帝王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足以告慰列祖列宗。
封禪泰山,這個象征帝王最高成就的盛典,對他而言,也是合乎禮法。
其實,在此之前,他有過兩次想要封禪泰山。
一次是貞觀五年,大唐平定東突厥,休養生息初見成效,國力逐步恢複,群臣奏請封禪泰山。
不過魏征認為封禪需征調大量人力、物力,會加重百姓負擔,所以極力反對。
他采納了魏征的建議,於是沒有封禪泰山。
第二次,則是貞觀十五年,大唐已滅亡東突厥、征服高昌,西域諸國臣服,國內經濟繁榮、社會安定。
這次魏征沒有反對,他也覺得到時機了。
結果薛延陀可汗夷男率軍南侵突厥,大唐需集中兵力應對邊境危機,封禪被迫暫停。
而今日,大唐滅了高句麗、吐蕃、薛延陀,將廣袤的國土納入大唐版圖,四方蠻夷臣服,武功已達到巔峰。
對他來說,也的確是到了封禪的時候。
想到此,李世民心裏有些激動。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禦階旁侍立的小小身影上。
李易身著一身合體的蟒袍,小臉上滿是平靜。
李世民心裏有些感慨。
若非大孫,高句麗、吐蕃不會那麽容易滅掉,而薛延陀也是在吐蕃被滅後,孤立無援,也有大孫的功勞。
他心裏頓時升起驕傲與自豪。
或許,應該把大孫帶過去,和他一起參與泰山封禪!
李世民心裏閃過諸多念頭,旋即清了清嗓子,威嚴的聲音響起。
“眾卿之意,朕已知曉。”
“貞觀五年,魏玄成力諫,言天下初定,民生未複,朕納其言,罷封禪。”
“貞觀十五年,夷男犯邊,烽煙驟起,朕亦不得不擱置此念。彼時心中雖有憾,然為社稷計,為蒼生計,不敢輕動。”
殿內一片寂靜,隻有皇帝威嚴的聲音回蕩。
群臣屏息凝神。
李世民繼續道。
“如今,高句麗逆賊授首。”
“吐蕃讚普鬆讚幹布,為我大唐皇太孫生擒。”
“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夷男,亦成我階下之囚。”
“四方胡虜,聞我天兵而膽裂。”
“西域諸邦,望我龍纛而俯首!”
“天佑大唐,亦是眾卿家與將士用命之功。”
“朕當封禪泰山,以告上天!”
殿內頓時嗡的一聲。
眾臣紛紛激動起來。
“陛下聖明!”房玄齡再次拜倒,“陛下功蓋寰宇,德被蒼生,封禪泰山,正當其時!”
“正是彰顯天命,固我社稷之盛舉!”
“陛下聖明!”群臣齊聲高呼,聲浪幾乎要掀翻殿頂。
一邊的李易也是眨了眨眸子,嘀咕起來。
還好這個時候的泰山封禪沒有被某個真宗玷汙。
還是很有含金量的。
要是皇爺爺知道彰顯帝王最高成就的大典,後世被皇帝們避之不及,也不知道是什麽表情。
.................
泰山封禪不是一件小事。
從出發到返回,怎麽也得兩三個月。
而李世民已經決定帶著李易前往泰山。
所以監國的職責,隻能落在了太子李承乾身上。
東宮。
李承乾麵色複雜。
蘇氏勸慰道。
“父皇將監國的重責,放在太子肩上,乃是對太子的信任。”
李承乾一臉便秘。
好家夥,爺孫倆都去泰山封禪了,沒人監國,這才把他想起來,讓他這個太子監國。
問題是,這監國哪裏比得上跟皇帝一起去泰山封禪?
這可是天大的榮譽!
父皇居然不要他這個太子跟著去,而是讓自家那個好大兒跟著。
他這個當爹的,連兒子的毛都比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