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不可因婦人之仁而誤國

字數:5165   加入書籤

A+A-


    低著頭的瞬間,少年像找到黃金一樣衝卷子偷偷地笑。
    立刻飛快在紙上寫道:“答:二十三。”
    緊接著,又擠擠巴巴寫下了推理的過程。
    “三三數之,剩餘二,則加一可成三的倍數……。”
    解題方法古怪又笨拙,還帶著自創的演算帖。
    但邏輯清清楚楚,最後算出來的答案也結結實實對頭了。
    這個少年名叫陳平,家住遙遠山村深處,是個孤零零的窮孩子。
    因為家裏供不起學錢,從來沒上過一天私塾。
    一肚子本事全靠靠近窗外偷偷聽老秀才教書積攢下來。
    他平常最癡迷算數問題,認定那裏麵藏著解世界的大道理。
    瞧見發卷上的題目,他下意識就覺得像是專門給自己預備的,有種見到親人的味道。
    真正把它解開後,他反倒心平氣和,道不出有多暢快。
    好像一下子與題目的出作者心生共鳴。
    迥然而視,高高在上的鎮國武成王,說不定並不像流言裏的號啕粗鄙。
    隻是也許,就跟自己一般,也愛這些冷冷的數字規律。
    陳平翻來覆去,把自己的答卷再檢一遍,自個樂了,翻到後頁繼續答下一道。
    新題上儼然赫然兩個字:物理。
    “有一件鐵球,一件木球,兩者大小一致。”
    “若同時從高塔落下,哪一隻會最先落地?請試詳細闡明。”
    這一問立刻又把所有考生思維打了個趔趄。
    誰都下意識想信,這還有懸念?鐵球比木球重百倍,還能不是鐵球先到?
    想都不用想,這就是人盡皆知的常理吧。
    前排靠近的幾個世家公子,互相衝著使眼色,嘴裏浮起輕慢的鄙夷笑紋。
    覺得劉啟已黔驢技窮,出的題一道比一道可笑。
    王騰連眼皮都懶得抬。
    這種問題,不值得他動筆。
    寒門子弟們卻再次陷入沉思。
    雖也覺得答案明顯,卻總覺沒這麽簡單。
    那個能力挽狂瀾、敢廢科舉的男人。
    怎麽可能出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答案的題?
    一定有陷阱。
    陳平也皺起眉,他輕敲桌麵,大腦飛轉。
    想起小時候把石頭和樹葉從樹上扔下,石頭先落地。
    但若把樹葉揉成團再扔,落速似乎快了些。
    說明下落速度不隻和重量有關,還和別的有關。
    是什麽呢,空氣阻力?
    陳平腦中如閃電劃過,瞬間想通關鍵,若無空氣阻力呢?
    在真空環境下,鐵球和木球會不會同時落地?
    這想法嚇了他一跳,太違背常理。
    可直覺告訴他,這或許才是正確答案。
    猶豫許久,他最終選擇相信直覺。
    提筆在卷上寫道:“若無外力幹擾,應同時落地。”
    “蓋因其速非由其重,乃由天地之力所引也,其力均施於萬物,故其速亦同。”
    “尋常鐵快木慢者,乃風阻之故也。”
    他用自己能理解的語言,闡述了自由落體定律和引力的概念。
    用詞雖糙,思想卻完全正確。
    寫完,他長舒一口氣,仿佛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門後是個充滿奇妙規律的物理世界。
    他對出題人產生濃厚興趣,迫不及待看向最後一題。
    政治。
    “今欲於河套之地興修水利,需築一攔河大壩。”
    “然築壩之地有一村莊,住有百戶人家。”
    “若築此壩則此村必被淹沒,百戶人家需盡數遷移。”
    “若不築壩,則下遊萬裏沃野,百萬軍民,常年受水患之苦。”
    “問,為政者當如何抉擇?請詳述其理。”
    “並給出具體之解決方案。空談仁義道德者,以零分論處。”
    這題一出,考場瞬間死寂。
    所有人都被鎮住了。
    這題太歹毒,也太現實。
    已不是簡單考題,而是足以讓任何統治者頭疼的千古難題。
    電車難題的古代版。
    犧牲少數救多數。
    道德上絕對站不住腳。
    任何有良知的讀書人都無法選。
    聖人教導人命大於天,每個人的生命都平等,怎能犧牲少數救多數?
    這不是暴政嗎?
    可題目最後一句,堵死了所有退路。
    “空談仁義道德者,以零分論處。”
    這等於逼他們在“暴君”和“零分”間選一個。
    世家子弟們徹底懵了。
    腦子像一團亂漿。
    從小受的教育、信奉一輩子的聖賢之道,在這道簡單粗暴的題前支離破碎。
    他們發現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仁義道德之上還有種東西叫“利弊權衡”。
    王騰,那個剛才還不可一世的京城一才子。
    此刻呆呆看著題,筆懸半空,遲遲落不下。
    臉色青白交加。
    他感覺自己像被扒光衣服的小醜,扔在人前。
    之前寫的《論君子不器》,在這題前顯得可笑無力。
    他引以為傲的滿腹經綸,連個實際解決方案都提不出。
    那他讀這麽多年書為了什麽?
    真像劉啟說的,隻為成個空談誤國的廢物?
    他的信仰動搖了。
    寒門子弟們雖也被題震驚,反應卻完全不同。
    因他們活在社會最底層,見過太多不公和無奈。
    他們比公子哥更懂什麽叫“現實”。
    知道這世上很多時候根本沒兩全之選,隻能選代價最小的方案。
    陳平,那山村少年,看到這題時眼前浮現家鄉景象。
    家鄉就在大河旁,雨季河水泛濫,淹良田毀房屋。
    他親眼見過鄰居一夜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官府賑災糧卻遲遲不來。
    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隻會在安全城裏寫詩感慨百姓疾苦,然後沒然後。
    他恨這世道不公,恨那些屍位素餐的“忠良”。
    所以看到這題,他幾乎毫不猶豫。
    提筆在卷上寫下答案:
    “犧牲是為了更好的生存。”
    “為政者當以天下蒼生之大利為重,不可因婦人之仁而誤國誤民。”
    “這百戶人家的犧牲雖痛心,可若能換下遊百萬軍民安寧,就重於泰山。”
    “然犧牲不該無償。”
    “朝廷應以最優厚條件補償這些義民。”
    “為他們擇風水寶地重建家園,免三代賦稅,賞萬畝良田。”
    “為其家人提供最好教育和工作機會。”
    “為其立碑作傳,讓英名流傳千古,受萬民敬仰。”
    “要讓所有人知道,國家不會忘記任何為之貢獻的人。”
    “如此,方能上不負天,下不負民,中不負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