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層層克扣,中飽私囊
字數:4710 加入書籤
一群世家大佬、老官僚隻能站在原地大眼瞪小眼,完全懵住了。
這些老油條根本想不懂,這個年輕皇帝到底玩哪一招。
前麵都鬧成這樣了,難道現在皇帝還想著和他們麵子上過過場,玩這點小兒科的政治把戲?
他是不是以為,光聽個戶部報賬單就能弄垮他們,一下把盤踞了幾百年的世家財團搞散?
簡直是天真到了極點。
王甫眸子裏閃過一刹那莫名的愉悅。
他也服了,政治圈鬥法是拚不過皇帝這個人了。
可真要算起搞錢,誰都別跟他們清河王家、門閥望族玩。
小皇帝想從他們口袋裏榨出一分錢,簡直比扳倒天都靠不住。
王甫已經提前想好了,明天朝會上,他絕不會讓劉啟好過。
甚至想找個機會讓皇帝下不來台,讓他知道誰才是真的一手掌控大晉國脈。
轉天,宣政殿裏。
早會的氣氛疙疙瘩瘩,所有人都清楚,今天這場會。
隻要出點小情況,帝國的命運可能都徹底換一批人把持。
是朝堂新人抬頭,還是舊勢力碾回來,就靠這回分個高下。
劉啟坐著龍椅上,麵色平靜,眼神深深的,誰也揣摩不到他心裏到底在想啥。
他下麵,一邊是王甫為代表的世家土豪,個個都挺直背不屈,氣定神閑。
另外一頭,是張居正、墨遲這些後來官員。
也擺出強勢自信的樣子,互不退讓,看得一清二楚。
兩波陣營涇渭分明,在這座巍峨的宮殿給擺下了一場無聲大對決。
“戶部尚書,上前。”
劉啟一句話,打破了現場的死寂。
有個微胖,留了八字胡的中年男人,從王甫背後擠了出來,膽氣十足。
這位,就是現在的大晉朝戶部尚書。
姓崔名琰,出身北方老牌門閥清河崔家,算是王甫那夥的主力幹將了。
他規規矩矩給劉啟行了一禮,不過一點也不卑。
卻也沒裝官威,掂著分寸,語氣緩了緩開了口。
“稟報陛下,臣乃戶部尚書崔琰,今日所報告皆按賬目所查。”
“經整年度統算下來,國庫各種收入一共是三千兩百萬白銀。”
“而出的用度,比收入足足高出好多,花掉的是五千八百萬兩白銀。”
“其中,北境用兵打仗,花了足有一千五百萬。”
“黃河洪災擦屁股修築、工部新建那一撥,大致又耗去兩千萬。”
“加上俸祿和其他稀裏糊塗的錢哪哪都是,結出來還空賬兩千六百萬兩銀子。”
“如今朝廷錢箱裏連水都快喝不出來了,能不能發下個月頂層官員的俸祿都還懸著。”
“這種情況,已經威脅到基礎根本,還請皇上您拿主意。”
崔琰一番果斷拒絕推辭,話說得特細,而且一句廢話都沒有,仿佛隻是公事公辦。
可句句說到點上,每一點又都把刀狠狠紮向了劉啟,樁樁件件都是挑釁。
他的言外之意很明顯。
你這個皇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已經把國家給折騰得快要破產了。
現在,沒錢了,我看你還怎麽玩下去。
你要是還想讓這個國家繼續運轉下去,就得求著我們這些世家大族。
就得把從我們手裏搶走的利益,乖乖地還回來。
崔琰的話音剛落,大殿裏頓時響起了一片附和之聲。
“崔大人所言極是,如此巨大的財政虧空,實乃我大晉開國以來,聞所未聞之事。”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
“懇請陛下,節製開銷,與民休息。”
那些世家官員們,一個個痛心疾首,捶胸頓足,仿佛真的在為國家的前途命運而擔憂。
王甫更是老淚縱橫,再次跪倒在地。
“陛下,老臣早就說過,大興土木,濫用民力,乃是取亂之道。”
“如今惡果已現,還請陛下,懸崖勒馬,迷途知返。”
“廢除新政,裁撤新軍,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方是長治久安之策啊。”
他們配合得天衣無縫,試圖用這種方式,將劉啟逼到牆角。
在他們看來,麵對如此巨大的財政窟窿,皇帝除了向他們低頭,已經別無選擇。
然而,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
從始至終,劉啟的臉上,都沒有露出絲毫的慌亂。
甚至,在他的嘴角,還掛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如同看小醜表演般的嘲諷。
他等到所有人都表演完了,才慢悠悠地開口。
“崔愛卿,你確定,你這份賬目,沒有算錯嗎?”
崔琰的心裏,咯噔了一下。
但他還是強作鎮定,說道。
“回陛下,臣願以性命擔保,賬目絕無錯漏。”
“是嗎?”
劉啟嘴角帶著一絲說不清的笑意,他朝殿外拍了拍手。
片刻後,一個身穿內閣學子服飾的年輕人抱著一摞賬本走進大殿。
他就是徐光啟,那個曾在黃河大堤上用精確數據救下十幾萬人的少年。
如今,他已被劉啟任命為皇家審計院的首任院長。
負責監督國庫財政,獨立於六部的新成立機構。
崔琰見到徐光啟和賬本,心中起了不安。
徐光啟始終沒有去看旁人,徑直走進殿中,他對劉啟行了禮。
隨後,聲音清晰穩重地開口。
“稟陛下,臣,皇家審計院院長徐光啟,奉旨審查戶部本年度賬目。”
“查明戶部尚書崔琰報賬中有瞞報、漏報及假賬的問題。”
話音剛落,大殿裏的人神色變了,眾人都將目光投向崔琰。
崔琰一下子變得蒼白,他指向徐光啟激動道。
“你這是誣陷,我崔琰為官三十年,清廉自守,從未做過假賬。”
“陛下,此人是新政殘黨,聯同張居正等人暗中作亂,其心不可留,請陛下明斷。”
他想用辯解,擾亂視線,做最後掙紮。
然而,徐光啟卻連看都懶得看他一眼。
他隻是自顧自地,翻開了手中的賬本。
“根據我院核算,本年度,朝廷在北方戰事上的實際開支。”
“並非一千五百萬兩,而是八百萬兩。”
“其中,有七百萬兩的軍費,被兵部侍郎周通,夥同其子周扒皮,層層克扣,中飽私囊。”
“而這些錢,最終都流入了清河崔氏,在京城開設的各大錢莊之中。”
“黃河賑災,工部營造,實際開支,也並非兩千萬兩,而是一千二百萬兩。”
“其中,有八百萬兩的款項,被安平縣令劉大腦袋,夥同鄉紳王德發等人貪墨。”
“而這些錢,最終同樣流向了太原王氏,在江南開設的各大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