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初期的冷遇與質疑
字數:6229 加入書籤
藝術園區的春天,以一種緩慢而遲疑的步伐降臨。光禿的枝椏抽出怯生生的嫩芽,陽光變得稍許溫軟,透過“藍溪個人形象設計工作室”那扇巨大而潔淨的落地窗,在地麵上投下明亮卻略顯空曠的光斑。
工作室內部,一切依舊保持著開業第一天時的極致潔淨、規整與清冷。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經過淨化器過濾後的微涼氣息,混合著一絲若有若無的、來自無菌包裝材料的微澀氣味。每一件器械都在消毒櫃或滅菌器裏閃爍著冷冽的、待命的光芒;每一瓶產品都按照色係和功能,在儲物架上排列出嚴謹的秩序;燈光永遠處於最精準的、還原真實的模式,無情地照亮每一寸纖塵不染的空間。
然而,這種近乎偏執的完美,在開業後的頭幾個月裏,並未迎來它所期待的欣賞與共鳴,反而像一道無形卻堅固的玻璃牆,將外界的好奇與潛在的客流,冷靜地隔絕在外。
門庭冷落,是最直觀,也最令人窒息的現實。
園區本就人流稀疏,偶有經過的,多是些前來拍照打卡的文藝青年、或是步履匆匆前往其他工作室的設計師。他們的目光或許會被這間風格獨特、窗明幾淨的店鋪吸引,駐足片刻,好奇地打量一下櫥窗內沒有任何產品陳列、隻有一株孤傲綠植和抽象藝術裝置的極簡空間。但當他們的視線落在門側那個設計同樣簡潔、卻清晰列著價目表的亞克力牌上時,表情便會瞬間發生變化。
那上麵的數字,與園區隔壁那家溫馨的、總飄著咖啡香的手工烘焙坊,或是轉角那家色彩斑斕、總在打折的原創服飾店,形成了令人咋舌的對比。
這是開業的第三周。
藍溪走到前台,打開預約係統。屏幕亮起,今日預約欄空空如也。昨日也是如此,前日也是。她靜靜地看著那片空白,然後開始每日的準備工作:消毒儀器,整理谘詢室,檢查每一瓶產品的保質期。
她的手劃過那台從德國進口的皮膚檢測儀——這台機器花費了她近二十萬,能夠分析出皮膚底層最細微的問題。現在它靜靜地立在角落,像一件當代藝術展品,僅供觀賞。
十點整,店員小琳打著哈欠走進來。
“藍姐,早啊。”她瞥了一眼預約屏幕,毫不意外地歎了口氣,“今天又是...?”
“會有的。”藍溪的聲音平靜得不帶一絲波瀾。
小琳撇撇嘴,開始擦拭已經一塵不染的櫃台。這個剛畢業的姑娘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藍溪能從她日漸消極的工作態度中看出來。
門上的風鈴突然響了。
兩人同時抬頭,一個四十歲左右的女人推門而入,穿著附近小區的物業製服。
“你們這裏是做什麽的?”女人打量著店內簡約而昂貴的裝修,眼神中帶著警惕。
小琳立刻迎上去:“您好,我們是專業皮膚管理中心,提供基於科學檢測的個性化護膚方案。”
女人似懂非懂地點頭,目光在價目表上遊移。當看到“基礎谘詢檢測380元”時,她明顯地倒吸一口氣。
“就聊個天檢測一下要380?”
“我們使用的是進口設備,能夠檢測到皮膚底層的問題,而且我們的顧問都是有醫學背景的...”小琳機械地背誦著培訓內容。
女人已經聽不進去了,她的目光鎖定在另一個價格上——一次基礎護理680元。
“對麵那家美容院一次護理才198,你們憑什麽這麽貴?”
藍溪走上前,微笑著說:“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完全不同,如果您有時間,我可以詳細為您解釋...”
女人已經後退到門口:“不用了不用了,太貴了,騙錢的吧。”
風鈴再次響起,門被關上,留下一室寂靜。
小琳看向藍溪,眼神裏寫著“我早就說過”。
藍溪沒有說話,轉身走向谘詢室。這不是第一個這樣說的顧客,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中午,藍溪叫了外賣,和小琳一起在員工休息區吃飯。
“藍姐,我說實話您別生氣,”小琳嚼著米飯,含糊不清地說,“咱們的價格是不是真的定太高了?這附近都是老小區,退休大爺大媽居多,年輕人也都是一般上班族,誰舍得花幾千做護理啊?”
藍溪慢慢放下筷子:“我們提供的不是普通護理,是皮膚健康管理。”
“可是沒人懂啊,”小琳爭辯道,“大家隻看到價格貴,又不明白為什麽貴。還有那個必須預約的皮膚檢測,好多人都嫌麻煩走了。”
藍溪望向窗外。正午的陽光照在對麵傳統美容院的霓虹燈牌上,那家店門口不斷有人進出,大多是提著菜籃的大媽,做完護理順便聊聊天回家做飯。
她的店在這裏像個異類。
太安靜,太專業,太“高冷”。
一位老鄰居曾直言不諱地說:“小藍啊,你這店搞得跟醫院似的,誰敢進來啊?”
當時藍溪隻是笑笑,心裏卻不以為然。現在她開始想,也許老人說的是對的。
下午,終於來了一個預約客戶。28歲的白領女性,臉上有幾顆痘痘,聽說這裏很專業,特地請假過來。
藍溪親自接待,為她做了全麵的皮膚檢測。顯示屏上呈現出皮膚底層的影像:油脂分泌過旺,毛孔堵塞,有輕微炎症。
“您的皮膚問題主要是由於清潔不徹底和使用了不適合的護膚品造成的,”藍溪指著圖像解釋,“我建議先做一個深層清潔和消炎護理,然後根據檢測結果為您定製一套家居護理方案。”
女孩看著那些圖像,明顯被說服了:“好的,那就做吧。”
藍溪心中微微一鬆。
然而當小琳拿出護理方案和價格單時,女孩的表情變了。
“三千八?就一套護膚品加幾次護理?”
“這是根據您的皮膚狀況專門定製的方案,產品都是醫療級別的,效果會很明顯......”藍溪試圖解釋。
女孩搖搖頭:“太貴了,我沒想到這麽貴。”她站起身,不好意思地說,“我再考慮考慮吧。”
風鈴再次響起,門開了又關。
小琳沒有說話,但眼神已經說了一切。
藍溪站在原地,看著女孩穿過馬路,走進了對麵的美容院。
那天晚上,藍溪獨自一人留在店裏。
她拿出賬本,一頁頁翻看。開業以來的收入寥寥無幾,支出卻如流水:房租、工資、水電、產品成本、設備分期......
銀行賬戶裏的數字每天都在減少,那是她工作多年所有的積蓄,加上一筆不小的銀行貸款。
壓力如山般壓來。
她走到那台昂貴的皮膚檢測儀前,輕輕觸摸冰冷的屏幕。曾經,她以為專業和品質就足以吸引人。在醫院工作時,患者從來不會質疑醫生的診斷和建議,因為他們知道那是基於科學和專業。
但這裏不是醫院。這裏是美容行業,充斥著誇大其詞的宣傳和即時滿足的承諾。她的嚴謹和專業,在別人看來不過是抬高價格的借口。
手機響起,是母親。
“小溪,店裏怎麽樣啊?忙不忙?”母親的聲音裏滿是期待。
藍溪深吸一口氣:“挺好的,剛開業慢慢來。”
“那就好,你投了那麽多錢,可不能虧了啊。對了,你張阿姨問我你這做什麽的,我說了半天她也沒明白,最後問打幾折...”
掛掉電話,藍溪感到一陣無力。
她走到窗前,看著窗外霓虹閃爍的街道。對麵美容院的顧客進進出出,歡聲笑語不時傳來。那家店的老板是個四十多歲的女人,隻有高中文憑,但生意紅火。
難道我真的錯了嗎?藍溪問自己。
她回想起決定開店的那一刻,那份讓更多人享受到真正科學護膚的初心。現在這份初心被現實擊得粉碎。
夜深了,藍溪沒有開燈,獨自坐在黑暗中。
她的手指無意識地劃過平板電腦,屏幕上顯示著社交媒體賬號——隻有寥寥幾個粉絲,發的科普內容幾乎無人問津。而那些承諾“瞬間美白”、“一夜回春”的賬號卻粉絲無數。
難道人們寧願被欺騙,也不願接受需要時間和過程的事實嗎?
忽然,門上的風鈴響了。
藍溪驚訝地抬頭,看到一個身影站在門口。
“還在營業嗎?”一個輕柔的聲音問。
那是個六十多歲的女士,衣著樸素但整潔,手裏拿著一個布袋。
“我們已經下班了,”藍溪起身開燈,“您有什麽事嗎?”
女士有些不好意思:“我路過好幾次,看你這裏很不一樣。我想問問...”她猶豫了一下,“你們能幫我看看這個嗎?”
她從布袋裏拿出一個相框,裏麵是一張發黃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約莫二十多歲,皮膚光潔,笑容明媚。
“這是我三十歲的時候,”女士指著自己的臉,現在已被歲月刻滿痕跡,“我的孫女說,奶奶以前好漂亮。我就想...”她突然有些窘迫,“我知道這很傻,我都這個年紀了......”
藍溪的心突然被觸動了。
她請老人坐下,為她倒了杯水。
“這不傻,”藍溪輕聲說,“每個人都希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與年齡無關。”
她沒有推銷任何服務,隻是簡單介紹了皮膚老化的過程和可能的改善方式。老人聽得很認真,不時點頭。
最後,老人站起身:“謝謝你,姑娘。我今天先回去了,改天帶我女兒一起來。”
藍溪送她到門口,風鈴在夜風中輕輕響起。
看著老人遠去的背影,藍溪忽然明白了什麽。
她回到店裏,重新打開電腦。開始修改宣傳方案,不再強調昂貴和設備,而是關注“皮膚健康”和“自我關愛”的價值。她寫了一篇長文,講述不同年齡階段皮膚的特點和護理重點,沒有誇大承諾,隻有科學解釋和合理期望。
夜深人靜,隻有鍵盤敲擊聲回蕩在空蕩的店裏。
藍溪抬頭,看到玻璃門上自己的倒影——堅定而專注。門外,城市的霓虹依舊閃爍,對麵美容院的喧嘩已經沉寂。
這一刻,她不再懷疑自己的選擇。
專業不是冷冰冰的儀器和高昂的價格,而是對每個人獨特需求的尊重和理解。她需要的不是降低標準,而是找到溝通的橋梁。
風鈴輕輕晃動,仿佛在回應她的思緒。
黎明即將到來,新的一天就要開始。藍溪知道,道路依然漫長,但那個老人的到來讓她看到了希望的微光。
在專業與商業之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她終將找到那個平衡點。
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