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3章 力排眾議
字數:4264 加入書籤
車間裏落針可聞,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凡手中那張照片上。照片裏的金屬部件結構精巧,透著冷冽的工業美感,但邊緣處明顯的崩缺和細微的裂紋,卻像一道傷疤,昭示著它已無法履行使命。
軍隊代表陳大校的問題沉重如山,壓在每個知情者的心頭。修複或仿製軍械核心部件,這已遠超一個軋鋼廠的日常範疇,涉及的是國防裝備保障的嚴峻現實。
李副廠長額頭冷汗涔涔,連忙道:“陳大校,這…這任務太重了。我們廠主要是軋鋼和粗加工,這種精密件,恐怕…”
“我沒問廠裏行不行,我問的是他!”陳大校目光如炬,直接打斷了李副廠長,手指堅定地指向林凡,“林凡同誌,你怎麽看?有沒有可能?哪怕隻有一絲希望!”
壓力瞬間全部轉移到林凡身上。部委劉副局長、廠領導、德國專家勞爾,所有人都屏息等待著他的回答。否定是最安全的選擇,但意味著前線可能因備件短缺而受到影響;答應,則意味著將天大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肩上,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林凡沒有立刻回答。他接過照片,眼神專注得可怕,仿佛要將那部件的每一個細節都刻入腦中。他大腦飛速運轉,超越這個時代的機械原理知識和係統賦予的“大師級鉗工”經驗在腦海中碰撞、模擬。
幾分鍾的沉默,漫長得像一個世紀。
終於,林凡抬起頭,眼神中沒有狂妄,也沒有畏懼,隻有一種基於技術判斷的冷靜:“首長,單從照片看,結構複雜,損傷部位是關鍵受力點。完全仿製,以廠裏目前的精密加工能力,短期內不可能。”
陳大校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失望,但林凡的話並未說完。
“但是,”他話鋒一轉,語氣沉穩而堅定,“如果目標是修複,使其恢複功能甚至在一定期限內達到可用強度,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哦?”陳大校精神一振,“具體說!”
“這不是簡單的焊接或者補材可以解決的。”林凡指著照片上的損傷處,“傳統焊接的熱應力會破壞周圍材料的熱處理狀態,導致性能下降甚至變形。需要采用非常規的冷焊、鑲嵌加固或者特殊的表麵熔覆技術,可能需要設計專門的工裝夾具,甚至對修複工藝進行全新設計。”
他的話語清晰,術語準確,一下子鎮住了場麵。連德國專家勞爾都聽得微微點頭,露出深思的表情。
“需要什麽支持?”陳大校問得直接。
“需要實物進行詳細檢測,確定材料具體牌號、熱處理狀態以及內部可能存在的隱形損傷。需要廠裏最好的鉗工、焊工配合,可能需要借用更高精度的檢測設備。最重要的是,”林凡看向陳大校,目光坦誠,“需要時間進行工藝試驗,而且不能保證一次成功。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有失敗的風險。”
陳大校背著手,在原地踱了兩步,猛然停下:“時間我有,但不多!最多給你兩周時間進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工藝試驗!設備、人員,整個紅星軋鋼廠,乃至如果需要,我可以協調兄弟單位資源,全力配合你!你要什麽,打報告,我特批!”
他看向李副廠長和劉副局長:“老李,劉局,你們的意見?”
李副廠長還有些猶豫,劉副局長卻搶先開口,語氣嚴肅:“既然林凡同誌有信心嚐試,部裏支持!這是為國出力的大事,軋鋼廠要排除萬難,提供一切便利!林凡,你盡管放手去幹!”
部委領導和軍隊代表意見一致,李副廠長自然再無異議,隻能重重點頭:“請首長和領導放心,我們一定全力配合林凡!”
“好!”陳大校雷厲風行,“事不宜遲,林凡,你立刻組建團隊,製定計劃!東西……”他看了一眼手表,“我立刻聯係,爭取明天上午就把受損部件和相關圖紙秘密送到廠裏!”
命令下達,整個紅星軋鋼廠如同一個精密的機器,圍繞林凡迅速運轉起來。林凡沒有絲毫耽擱,立刻點名抽調了廠裏幾位技術頂尖、口風嚴實的老師傅和青年技術骨幹,包括那位曾經對他冷淡但現在已心悅誠服的王師傅,臨時組建了一個攻關小組。
他沒有選擇寬敞的辦公室,而是直接將小組指揮部設在了離車間最近的一間閑置工具房裏。牆上很快掛起了白板,上麵寫滿了各種材料代號、工藝路線設想和可能的風險點。
消息很快在廠裏小範圍傳開,引發了各種反應。敬佩者有之,擔憂者有之,暗中嫉妒等著看笑話者,亦不乏其人。
易中海聽到風聲後,在八級工的小圈子裏搖頭歎息:“年輕人,太不知天高地厚了!軍品那是能隨便碰的?弄不好要出大問題的!”言語間,既有對林凡貿然接手的擔憂,或許也有一絲被排除在核心任務之外的失落。
許大茂則偷偷對相熟的人嘀咕:“謔!林凡這下可是癩蛤蟆打哈欠——口氣不小!軍中無戲言,到時候搞不定,看他怎麽收場!”
對這些議論,林凡充耳不聞。他全身心沉浸在技術難題中,查閱所有能找到的國內外金屬修複案例,與小組成員激烈討論,常常忙到深夜。
第二天上午,一輛軍牌吉普車悄然駛入軋鋼廠,兩個密封的金屬箱被神情嚴肅的軍人直接送到了林凡所在的工具房。
箱子打開,那個受損的真實部件呈現在眼前,比照片上更加震撼,也更能感受到損傷的嚴重和修複的難度。一同送來的,還有寥寥幾張殘缺的原始圖紙影印件和一些基礎技術參數。
真正的挑戰,開始了。
林凡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部件,感受著那冰冷的觸感和精密的構造。攻關小組的成員們圍攏過來,臉色都無比凝重。
“王師傅,您經驗豐富,先看看這損傷情況。”
“小李,立刻安排無損探傷,重點檢查裂紋延伸深度和內部是否有缺陷。”
“張工,核對一下這些技術參數,特別是材料強度和熱處理要求。”
林凡條理清晰地分派任務,眼神銳利而專注。
初步檢測結果比預想的還要糟糕一些。內部存在顯微裂紋,損傷區域附近的材料疲勞強度也有所下降。
小組內部出現了分歧。一位老技師認為風險太大,建議保守處理,甚至傾向於上報無法修複。但林凡和幾位年輕技術員則認為,雖然困難,但仍有理論上的可行性。
爭論不下之時,林凡再次站到了白板前,畫出了一套大膽的複合修複工藝流程圖。
“單純補強不行,我們可以嚐試‘減法’和‘加法’結合。”林凡的筆尖點在白板上,“先在受損區域精密開槽,去除疲勞材料,然後鑲嵌預先加工好的高強度合金襯套,最後采用低溫高壓的擴散焊工藝進行連接固化,盡可能減少熱影響區……”
他的思路清晰,邏輯嚴密,甚至引用了不少國外最新期刊上的技術理念,聽得幾位老師傅目瞪口呆,又隱隱覺得大有可為。
“這…這思路太新奇了,但聽起來有道理!”王師傅喃喃道。
“可是擴散焊的設備和要求……”有人提出質疑。
“設備我可以嚐試改造廠裏那台舊的熱壓焊機!”林凡早已想過這個問題,“參數我們需要反複試驗摸索!”
最終,林凡的方案以其創新性和潛在的可行性說服了大多數人。詳細的試驗方案報告很快被整理出來,送到了陳大校和李副廠長的麵前。
陳大校看完厚厚一疊技術方案,雖然其中很多術語他並不完全懂,但他能看懂那份嚴謹和敢於迎難而上的勇氣。
他拿起鋼筆,在報告首頁鄭重地簽下了“同意實施”四個大字,並龍飛鳳舞地簽上自己的名字。
“林凡同誌,從現在起,這個臨時小組由你全權負責!需要什麽,直接打報告!我隻要結果!”陳大校的命令斬釘截鐵。
拿著簽批的報告,林凡感到手中的紙張重若千鈞。他知道,這已不僅僅是技術攻關,更是一場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鬥。
他深吸一口氣,目光投向車間裏那台待改造的舊設備。
艱難的試錯之路,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