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加密郵件的文化反擊
字數:4428 加入書籤
第93章:加密郵件的文化反擊
手機震動了兩下,顧晚舟才把拇指從發送鍵上抬起來。
前一秒還在想“這企劃會不會又石沉大海”,下一秒郵箱已跳出回執——合作平台簽章確認,樣片今日必出。她順手把非遺推廣草案拖進“已執行”文件夾,像扔掉一個空薯片袋那樣幹脆。
與此同時,陸硯之正盯著天花板轉鋼筆。
零點剛過,三行字準時蹦進腦子:“#中韓文化對比熱搜#”赫然在列。他沒愣神,直接翻身坐起,抄起手機撥通小唐的語音:“別睡了,起來幹活。”
小唐那邊傳來被嚇醒的悶哼:“陸老師……現在是淩晨一點!”
“我知道是淩晨一點,不然我找你聊睡前故事?”陸硯之邊說邊打開電腦,“調數據:近三年綜藝裏非遺項目的出場時長、曝光次數、觀眾互動率,重點標蘇繡、緙絲、昆曲這三個。”
“啊?又要搞文化輸出?”小唐揉著眼睛爬起來,“上次您寫‘演員不是花瓶’那篇通稿還沒緩過來呢。”
“這次不是花瓶,是針線筐。”陸硯之敲著鍵盤,“別人罵我們不專業?好啊,咱們就拿真功夫打臉。他們搶注端午節,我們推廣蘇繡,看誰更硬核。”
小唐一邊嘟囔“這波屬於跨界打擊”,一邊火速整理資料發過去。陸硯之掃了一眼圖表,嘴角一勾——蘇繡在綜藝露臉平均每次不到四十秒,還全是背景板鏡頭;反觀某些流量跳舞,一個動作能剪五條短視頻。
“差距不在手藝,在包裝。”他冷笑一聲,新建文檔,標題敲得穩準狠:《當韓國搶注端午節的時候,中國演員正在推廣蘇繡》。
文章不帶髒字,全是幹貨。開頭甩出一組數據:近五年,韓國成功申遺的東亞傳統項目共12項,其中7項與中國文化淵源深厚;同期,國內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68歲,年輕受眾認知度不足15%。
中間插了一段對比案例:某韓團穿改良漢服上節目被誇“有文化底蘊”,而蘇州老藝人現場展示雙麵繡卻被導演組嫌“節奏太慢”。
結尾隻有一句:“真正的國際競爭力,不在嘴上,而在手上。”
寫完一看時間,淩晨三點二十。他順手勾選中英雙語推送,收件人拉滿文化類媒體、學術圈大V、海外漢服社群負責人,發布時間鎖定次日早八點。
“等天亮,咱們看看誰才是文化搬運工。”他合上電腦,順手把鋼筆往桌上一扔,正好壓住打印出來的通稿紙角。
早上七點四十五分,林姐衝進顧晚舟休息室,手裏舉著平板:“完了完了,數據拉不動!”
顧晚舟正翹著腳晃高跟鞋,左手拿著一包新開的薯片,聞言頭都沒抬:“哪個數據?”
“你發的那個非遺企劃啊!微博轉發不到兩千,評論區全是水軍刷‘作秀’‘蹭熱度’,連熱搜預熱榜都沒擠進去!”
“哦。”她撕開薯片袋,哢嚓咬了一口,“讓他們繼續刷。”
林姐一愣:“啊?”
“水軍越多,說明越怕。”顧晚舟眯著眼翻手機,“你看,他們不敢碰內容本身,隻能罵動機,這就叫心虛。再說了——”她頓了頓,指尖滑到一條視頻草稿上,“我還沒出手呢。”
話音未落,她已經點開剪輯軟件,拖入一段花絮:畫麵裏她坐在燈下,左手捏著細如發絲的彩線,一針一線繡著一朵梅花,背景音樂是昆曲《牡丹亭》的片段。
鏡頭切到特寫:針尖穿過綢緞,絲線交織成形,她的手指穩定得不像個演員,倒像個幾十年的老匠人。
她剪了十五秒,配上一行字幕:“十年練功,一針見血。”
發布時配文也簡單:“他們說我們沒有專業精神?那你看這個——一針一線,十年功夫。”
按下發送鍵後,她順手轉發了陸硯之那篇通稿,附言一句:“這篇文章,比我更能說話。”
林姐看得一愣一愣的:“你啥時候練的蘇繡?”
“上周你說我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我就去拜師了。”顧晚舟聳肩,“反正躺著也是躺著,不如動動手。”
林姐哭笑不得:“你這是把‘懶癌晚期’治成‘間歇性勤奮’了。”
“精準打擊,高效輸出。”她舉起薯片袋,“這才是頂級演員的修養。”
八點整,雙語通稿準時上線。
國內平台剛推文,海外漢服論壇立刻炸鍋。有留學生直接截圖發到Reddit:“你們不是總說中國人不懂傳統文化?看看這位頂流女演員在幹什麽。”
KOL接力轉發,話題迅速升溫。有人扒出顧晚舟三年前就資助過蘇州刺繡研究所,當年沒宣傳,這次卻被翻了出來。
“原來她早就開始做了。”
“難怪手這麽穩,這不是演,是真會。”
“建議某些人閉嘴前先照照鏡子,別一邊吃著中國文化紅利,一邊說我們沒底蘊。”
八點十七分,#顧晚舟推廣非遺#悄然爬上熱搜第32位。
但很快,異樣出現了。
排名剛升到第20,突然斷崖式下滑,掉到40開外。評論區新出現大量相似ID,統一口徑:“炒作罷了”“真熱愛幹嘛不辭職去當繡娘”“又是資本操控的正能量”。
小唐盯著後台數據,急得直拍桌子:“有人在壓熱搜!定向限流+水軍圍攻,手法專業得很,絕對是衝著封殺來的!”
陸硯之卻靠在椅背上,慢悠悠喝了口咖啡:“怕什麽?我們本來就沒指望他們讓路。”
他點開手機,給三個文化類百萬粉博主發去私信,附上顧晚舟練習視頻和通稿原文,隻寫一句話:“你們要是覺得這事值得說,就替觀眾問一句:什麽叫專業?”
不到十分鍾,三位大V同步發聲。
一位放話:“如果一針一線繡出的作品叫‘作秀’,那舞台上扭兩下就叫‘藝術’?”
另一位直接開懟:“某些人天天喊傳統文化複興,輪到真人踐行了,又跳出來潑冷水,是不是雙標上癮?”
第三位更狠:“建議把這段視頻送去戛納,標題就叫《中國女演員的十指江湖》。”
輿論瞬間反轉。
水軍還在刷屏,普通網友已經怒了:“人家實打實幹了,你們光動嘴皮子?”“是不是非得跪著才算尊重文化?”“你們噴得越凶,我越要轉發!”
九點十二分,#顧晚舟推廣非遺#衝上熱搜第一。
韓網也跟著冒泡。有在華韓國留學生上傳通稿翻譯版,配文:“這才是他們所謂的‘流量明星’?我們公司高管說的‘聽話就行’,是不是太可笑了?”
日本動漫論壇有人發帖:“比起畫二次元角色,這種真實的文化傳承更酷吧?”
新加坡華人社群甚至發起“一針一線挑戰”,號召年輕人學一項傳統技藝。
陸硯之看著國內外榜單齊刷刷飄紅,終於鬆了口氣。
他拿起手機,給顧晚舟發了條消息:“文化反擊,落地。”
對方秒回一個表情包:一隻貓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爪子裏攥著根繡花針,配字——“本喵出手,誰與爭鋒”。
他笑了笑,正要放下手機,忽然瞥見小唐舉著一塊手寫牌子站在門口,上麵寫著:“#中韓文化對比熱搜# 已生效。”
小唐打了個哈欠,靠牆站著,眼皮快撐不住,牌子卻舉得筆直。
窗外陽光斜照進來,落在陸硯之的鋼筆上,金屬筆帽閃了下光。
顧晚舟坐在工作室沙發上,手機屏幕亮著推送通知,雙榜第一的熱搜詞條清晰可見。她輕輕晃了晃腳,高跟鞋在空中劃了個弧。
然後她打開新文檔,敲下第一行字:“下一步,把昆曲搬進綜藝決賽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