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冬雪臨城,軍令如山
字數:7623 加入書籤
2019年12月31日,北京的冬雪來得猝不及防。清晨六點,肖硯的生物鍾準時喚醒她,窗外的槐樹枝椏裹著一層薄雪,路燈的光暈在雪粒上暈開暖黃的霧,將淩晨的寂靜揉得柔軟幾分。她輕手輕腳地起身,避免吵醒身旁熟睡的丈夫陸則安——昨晚他剛從布魯塞爾出差回來,行李箱還放在玄關,西裝外套上的褶皺裏似乎還沾著國際會議廳的暖氣。
肖硯今年48歲,是北京軍區總醫院的院長,白大褂口袋裏總裝著兩支筆、一個迷你記事本,還有一塊磨得發亮的懷表——那是鍾南山院士在她博士畢業時送的,背麵刻著“醫者仁心,守正篤實”。她走到兒童房門口,輕輕推開一條縫:15歲的小兒子陸曉舟抱著籃球睡得正香,額前的碎發遮住眉眼,嘴角還帶著笑,大概是夢到了周末的球賽;隔壁房間裏,18歲的女兒陸曉冉正對著鏡子係圍巾,看到肖硯的影子,她轉過身比了個“OK”的手勢,輕聲說:“媽,我去學校領成績單,晚上同學聚會,晚點回來。”
“注意安全,記得帶暖手寶。”肖硯點點頭,目光落在書桌角的相框上——那是去年全家去廣州看望鍾南山院士時拍的,照片裏,鍾院士握著她的手,叮囑她“軍區醫院是軍民健康的防線,任何時候都不能鬆勁”。正想著,手機突然震動起來,屏幕上跳出“院辦緊急”的字樣,她心裏一緊,接起電話快步走向書房。
“肖院,剛接到上級通知,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我院組建應急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支援。”院辦主任的聲音帶著急促,“另外,疾控中心傳來消息,有兩名從武漢返京的發熱患者已經送到急診科,懷疑可能是同類病例。”
肖硯的手指頓在筆記本上,筆帽輕輕磕了一下紙麵。她深吸一口氣,沉聲道:“通知急診科啟動二級防護,將患者轉移到負壓病房,立刻安排呼吸科、感染科專家會診,所有接觸人員做好個人防護記錄。另外,馬上召開緊急院務會,通知所有科室主任、護士長十分鍾後到會議室集合,我現在過去。”
掛了電話,她轉身時正好撞上陸則安。他穿著睡衣,眼底帶著惺忪,卻敏銳地察覺到她的神色不對:“出什麽事了?”
“武漢那邊有情況,院裏要組建醫療隊,我得去醫院。”肖硯一邊換鞋一邊說,“曉冉和曉舟今天的事,你多盯著點,晚上我可能不回來了。”
陸則安伸手幫她理了理衣領,指尖觸到她冰涼的耳垂,他皺了皺眉,拿起沙發上的羽絨服遞過去:“把這個帶上,外麵雪大。我上午去外交部交接工作,下午回來陪孩子們,你放心。”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有任何需要協調的地方,隨時給我打電話,不管是物資還是人員調動,我來對接。”
肖硯心裏一暖,點了點頭。結婚20年,陸則安從外交科員做到部長,她從住院醫師做到院長,兩人總是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卻總能在關鍵時刻給對方最堅實的支撐。她拉開門,寒風夾著雪粒撲在臉上,手機又響了,這次是妹妹肖寧打來的。
“姐,你到醫院了嗎?急診科這邊忙瘋了,那兩個患者血氧飽和度一直在降,呼吸科的李主任讓我問你,要不要啟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備用設備?”肖寧的聲音帶著喘息,背景裏能聽到監護儀的滴滴聲和醫護人員的呼喊聲。
肖寧比肖硯小5歲,是北京軍區總醫院呼吸科的副主任醫師,性格風風火火,業務能力卻絲毫不輸姐姐。去年流感季,她連續在科室值守了半個月,最後累得在診室裏暈倒,醒來第一句話還是問“病人怎麽樣了”。
“先不用,讓李主任先做血氣分析,看看肺部感染情況,我十分鍾後到。”肖硯加快腳步,車子在雪地上碾出兩道清晰的轍印,“對了,你妹夫陳默是不是今天從非洲回來?讓他到家後別去醫院找你,現在情況特殊,避免交叉感染。”
“我知道,昨晚就跟他說了,讓他先居家觀察幾天。”肖寧應道,“姐,你路上小心,雪天路滑。”
掛了電話,肖硯打開車載電台,裏麵正播報著早間新聞:“……武漢衛健委發布通報,截至12月31日8時,累計報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7例,均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她握著方向盤的手緊了緊,心裏有種強烈的預感——這場突如其來的肺炎,恐怕比想象中更嚴峻。
醫院門口已經拉起了警戒線,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正在引導患者分流,急診樓的電子屏上滾動著“發熱患者請走右側通道”的字樣。肖硯下車時,院辦主任已經在門口等她,手裏拿著一疊文件:“肖院,這是剛整理好的應急醫療隊人員名單,呼吸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的骨幹都報了名,肖寧主任第一個簽的字。”
肖硯接過名單,目光掃過“肖寧”兩個字,心裏微微一沉。她知道妹妹的脾氣,隻要有任務,從來都是衝在最前麵,但這次情況不明,風險太大,她作為院長,既要考慮醫院的診療需求,也要顧及醫護人員的安全,包括自己的妹妹。
“先放我辦公室,開會的時候再議。”肖硯把名單遞給院辦主任,快步走向會議室。走廊裏,穿著白大褂的醫護人員匆匆而過,有的抱著病曆夾,有的推著治療車,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緊繃的神色,平時熱鬧的護士站此刻隻剩下鍵盤敲擊的聲音,空氣裏彌漫著消毒水和緊張的氣息。
會議室裏,科室主任和護士長們已經到齊,看到肖硯進來,所有人都站了起來。肖硯擺擺手,示意大家坐下,開門見山地道:“今天把大家叫來,是有緊急任務。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上級要求我院組建應急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支援。另外,我院急診科剛剛接收了兩名從武漢返京的發熱患者,懷疑可能是同類病例,目前已經轉入負壓病房,正在進行會診。”
話音剛落,會議室裏立刻響起一陣低低的議論聲。呼吸科主任***推了推眼鏡,率先開口:“肖院,根據剛才的會診情況,這兩名患者的肺部CT顯示有磨玻璃影,血氧飽和度偏低,症狀和武漢通報的病例很相似,不排除人傳人的可能。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防護措施必須升級,物資儲備也得跟上,尤其是N95口罩和防護服,現在庫存可能不夠。”
“物資的事我已經讓後勤科統計了,缺口部分會立刻向上級申請調撥,同時聯係供應商緊急采購,保證臨床需求。”肖硯看向後勤科主任,“王主任,你這邊要24小時待命,確保物資及時到位,不能讓醫護人員在前線‘裸奔’。”
“放心,肖院,我已經跟供應商溝通過了,第一批N95口罩今天下午就能送到,防護服明天早上到。”王主任點點頭,手裏的筆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著。
“還有,發熱門診必須擴容,現在隻有兩個診室,一旦出現更多病例,肯定不夠用。”感染科主任張敏補充道,“另外,我們需要專門的隔離病區,把疑似病例和普通患者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肖硯沉吟片刻,看向院辦主任:“馬上協調基建科,把住院部12樓騰空,改造成臨時隔離病區,要求24小時內完成改造,配備足夠的監護儀、呼吸機和負壓設備。發熱門診這邊,從其他科室抽調醫護人員支援,增加四個診室,實行24小時輪班製。”
“我沒問題,肖院,我們科隨時可以派人支援發熱門診。”兒科主任舉手說道,其他科室主任也紛紛附和,表態願意抽調人員。
肖硯看著眼前的同事們,心裏湧起一股暖流。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立幾十年,經曆過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前的曆次公共衛生事件,每次遇到緊急任務,大家從來都是齊心協力,沒有一個人退縮。她拿起桌上的懷表,看了一眼背麵的字,沉聲道:“各位,這次的任務很艱巨,風險也很大,但我們是軍人,是醫生,守護人民健康是我們的職責。武漢的同胞在等著我們,國家在等著我們,不管遇到什麽困難,我們都必須扛起來。”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繼續說道:“應急醫療隊的組建,采取自願報名的方式,但我希望大家在報名前,都想清楚自己的責任和風險。作為院長,我會和大家一起,隻要國家需要,我們隨時可以出發。”
會議結束後,肖硯回到辦公室,剛坐下,肖寧就闖了進來,手裏拿著一張報名表,上麵已經簽好了她的名字。“姐,我要去武漢,你把我排進醫療隊名單裏。”肖寧的眼睛亮晶晶的,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你先別急,這次情況不明,風險太大,你再考慮考慮。”肖硯看著妹妹,語氣裏帶著一絲擔憂,“陳默剛從非洲回來,還在居家觀察,你要是走了,家裏怎麽辦?”
“陳默那邊我已經跟他說了,他支持我。”肖寧坐在肖硯對麵,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姐,我是呼吸科醫生,這種時候我不上誰上?你忘了,當年非典的時候,你也是第一個報名去一線的,那時候你還懷著曉冉呢,不也照樣衝在前麵?”
肖硯心裏一軟。2003年非典的時候,她剛懷孕三個月,卻主動申請去發熱門診,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隔離區裏待十幾個小時,陸則安每天在醫院門口等她,隔著老遠看她一眼才放心。那段日子,她和肖寧每天隻能通過電話聯係,肖寧那時候還是住院醫師,卻主動承擔了科室的夜班,幫她分擔工作。
“我知道你的性子,但這次不一樣,武漢的情況比非典更複雜,我們對這個病毒一無所知,你要是出了什麽事,我怎麽跟爸媽交代?”肖硯的聲音有些沙啞,她不是不想讓肖寧去,而是作為姐姐,作為院長,她必須考慮周全。
“姐,正是因為情況複雜,才需要更多的醫生去支援。”肖寧握住肖硯的手,她的手很暖,帶著醫生特有的沉穩,“你放心,我會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等任務完成了,我就回來,還跟你一起去吃胡同裏的那家炸醬麵。”
肖硯看著妹妹堅定的眼神,知道自己勸不動她。她點了點頭,拿起筆在報名表上簽了字,又在旁邊寫了一行字:“肖寧,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醫療隊成員,負責重症患者診療。”寫完後,她把報名表遞給肖寧,叮囑道:“到了武漢,一定要每天跟我報平安,有任何困難,隨時給我打電話,我會想辦法幫你解決。”
“知道了,姐。”肖寧接過報名表,臉上露出了笑容,轉身快步走了出去,大概是去收拾行李了。
肖硯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疲憊感瞬間襲來。她拿出手機,給陸則安發了條消息:“醫療隊名單定了,肖寧也在裏麵,可能很快就要出發去武漢。”
沒過多久,陸則安回複了消息:“我知道了,你別太擔心,我已經跟外交部的同事打過招呼了,讓他們協調武漢當地的外交部門,有任何需要幫忙的地方,讓肖寧直接聯係他們。另外,我給你和肖寧都準備了一些常用藥,已經讓司機送到醫院了,你記得收一下。”
肖硯看著消息,心裏暖暖的。她剛想回複,手機又響了,這次是鍾南山院士打來的。她趕緊接起電話,語氣恭敬地道:“鍾老師,您找我?”
“肖硯,武漢的情況你應該知道了,上級已經決定派醫療隊支援,你們醫院準備得怎麽樣了?”鍾院士的聲音帶著一貫的沉穩,卻難掩一絲急切,“我剛剛看了武漢那邊傳來的病例資料,這個病毒很可能存在人傳人現象,你們一定要做好防護,不能掉以輕心。”
“我們已經組建了應急醫療隊,正在待命,物資也在緊急調配中。另外,我院接收了兩名從武漢返京的發熱患者,目前正在隔離治療,症狀和武漢的病例相似。”肖硯匯報著情況,“鍾老師,您覺得這個病毒的傳播力怎麽樣?我們需要采取哪些額外的防護措施?”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播力可能比非典強,尤其是在密閉空間裏,更容易傳播。”鍾院士的聲音頓了頓,“你們一定要嚴格落實隔離措施,所有接觸過疑似病例的人員都要進行醫學觀察,醫護人員必須做好二級以上防護,避免職業暴露。另外,要加強對患者的監測,及時掌握病情變化,一旦出現重症病例,要立刻采取搶救措施。”
“我記住了,鍾老師,我們會嚴格按照您的要求做。”肖硯認真地說,“如果醫療隊出發去武漢,我想請您給隊員們做一次培訓,講講防護要點和診療注意事項。”
“沒問題,你定好時間,我隨時可以連線。”鍾院士爽快地答應,“肖硯,這次任務艱巨,你作為院長,既要統籌安排醫院的工作,也要照顧好自己和隊員們的安全。記住,你們不僅是醫生,也是軍人,要拿出軍人的擔當和勇氣,打贏這場硬仗。”
掛了電話,肖硯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打開電腦,開始整理武漢病例的資料,屏幕上的CT影像顯示著患者肺部的磨玻璃影,那些白色的陰影像一片片雪花,落在她的心上,讓她感到一陣沉重。她知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打響,而她和她的同事們,必須站在最前線,守護好人民的健康防線。
中午十二點,肖硯還在辦公室裏忙碌,院辦主任敲門進來,遞過來一份盒飯:“肖院,先吃點東西吧,你從早上到現在還沒吃飯呢。”
肖硯接過盒飯,打開一看,是她平時愛吃的西紅柿炒雞蛋和米飯,還有一份熱湯。她心裏一暖,剛拿起筷子,手機又響了,這次是女兒陸曉冉打來的。
“媽,你在哪兒呢?我剛才去醫院找你,護士說你在開會,不讓進。”陸曉冉的聲音帶著委屈,“我成績單拿了,年級第三,本來想跟你分享的,結果你不在。”
肖硯的心裏一酸,放下筷子,柔聲道:“對不起啊,曉冉,媽媽這邊有緊急任務,沒時間陪你。年級第三已經很棒了,等媽媽忙完了,一定好好獎勵你。你現在在哪兒?要不要爸爸去接你?”
“不用,我跟同學在一起呢,我們準備去吃火鍋。”陸曉冉的聲音輕快了一些,“媽,你注意身體,別太累了,記得按時吃飯。”
“知道了,你也注意安全,吃完早點回家。”肖硯掛了電話,看著桌上的盒飯,卻沒了胃口。她想起剛才鍾院士的話,想起武漢的患者,想起即將出發的醫療隊,還有身邊忙碌的同事們,心裏隻有一個念頭:一定要盡快控製住疫情,讓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和家人團聚。
下午兩點,後勤科傳來消息,第一批N95口罩已經送到,防護服也將在明天早上到位。肖硯立刻安排人員將物資分發到發熱門診和隔離病區,同時讓院辦通知應急醫療隊的隊員們,下午四點在醫院禮堂參加培訓,由鍾南山院士通過視頻連線授課。
三點半,肖硯來到禮堂,裏麵已經坐滿了醫療隊的隊員,肖寧坐在第一排,看到她進來,朝她揮了揮手。肖硯走過去,在她身邊坐下,輕聲問道:“行李收拾好了嗎?”
“收拾好了,就一個行李箱,裝了幾件換洗衣物和常用藥。”肖寧笑了笑,“姐,你別擔心,我會照顧好自己的。對了,陳默剛才給我打電話,說他已經到家了,讓我放心,他會按時居家觀察,還說等我回來,帶我們去雲南旅遊。”
肖硯點點頭,心裏稍微安定了一些。四點整,視頻連線準時開始,鍾南山院士出現在屏幕上,他穿著白大褂,頭發有些花白,卻依舊精神矍鑠。看到屏幕裏的隊員們,他笑了笑,開口道:“各位戰友,大家好。首先,我要向你們致敬,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你們主動請纓,奔赴前線,這是軍人的擔當,也是醫生的使命。”
禮堂裏安靜下來,所有人都認真地聽著。鍾院士詳細講解了武漢疫情的現狀、病毒的可能傳播途徑、防護措施的要點以及診療方案的初步建議,還回答了隊員們提出的問題。培訓結束時,他看著屏幕裏的肖硯,特意叮囑道:“肖硯,你是醫療隊的總指揮,既要做好診療工作,也要管好隊伍,確保每個隊員都平安歸來。有任何困難,隨時跟我聯係。”
“請鍾老師放心,我們一定不辱使命。”肖硯站起身,對著屏幕敬了個軍禮,身後的隊員們也紛紛站起來,齊聲喊道:“不辱使命!”
培訓結束後,肖硯回到辦公室,剛坐下,陸則安就打來電話:“硯硯,外交部剛剛接到通知,武漢的外交機構需要協助協調國際物資運輸,我可能要去武漢一趟,明天出發。”
肖硯愣住了,她沒想到陸則安也要去武漢,而且還是在這個時候。她的心裏又擔心又驕傲,擔心他的安全,驕傲他在關鍵時刻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