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雙線承壓,微光成炬
字數:3986 加入書籤
2020年1月5日,北京的雪連下了三天,院區內的鬆柏枝被積雪壓得微微彎曲,卻依舊透著韌勁。肖硯清晨五點就到了醫院,剛走進急診樓,就看到護士長抱著一摞防護服往發熱門診跑,口罩上方的眼睛裏滿是焦急。
“肖院,發熱門診今早接診量比昨天多了一倍,現在還有十幾個患者在排隊,抽調的醫護人員剛輪完夜班,還沒來得及休息。”護士長的聲音帶著喘息,指尖凍得發紅,“另外,隔離病區3床的孩子今天淩晨又出現呼吸困難,兒科和呼吸科的專家正在會診,呼吸機參數已經調到最高了。”
肖硯的心猛地一沉,快步走向隔離病區。走廊裏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每一步都像踩在緊繃的弦上。她穿上防護服,透過護目鏡看到病床上的孩子——小臉依舊通紅,胸廓隨著急促的呼吸劇烈起伏,監護儀上的血氧飽和度數值在80%上下波動,每一次跳動都揪著所有人的心。
“目前孩子的炎症指標還在升高,抗病毒藥物效果不明顯,要不要嚐試用免疫球蛋白?”兒科主任的聲音帶著猶豫,“但孩子體重輕,用藥劑量不好把握,風險比較大。”
肖硯盯著監護儀上的曲線,指尖在防護服內側悄悄攥緊。她想起鍾南山院士之前說的“重症患者要敢於嚐試個體化治療”,深吸一口氣道:“按體重計算最大安全劑量,先用半量觀察兩小時,密切監測血壓和心率。另外,讓營養科準備高熱量的流質飲食,孩子已經三天沒好好吃飯了,體力跟不上,治療效果也會受影響。”
醫護人員立刻行動起來,營養液通過鼻飼管緩緩注入孩子體內,免疫球蛋白也開始靜脈輸注。肖硯守在病房外,每隔十分鍾就問一次情況,直到監護儀上的血氧飽和度慢慢升到85%,她緊繃的肩膀才稍微放鬆了些。
剛走出隔離病區,手機就震個不停,是肖寧發來的視頻請求。肖硯找了個沒人的辦公室接起,屏幕裏的肖寧頭發淩亂,防護服上沾著點點汙漬,眼底的青黑比上次視頻時更重了。
“姐,我們方艙醫院昨天接收了五十多個重症患者,呼吸機不夠用,我跟當地衛健委協調了好幾次,他們說還要等兩天才能調配過來。”肖寧的聲音帶著疲憊,背景裏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咳嗽聲和監護儀的滴滴聲,“有個老爺爺今天早上不行了,家屬沒能趕過來,最後是我握著他的手走的……”
肖硯看著妹妹泛紅的眼眶,心裏像被針紮一樣疼。她知道肖寧看似堅強,卻最見不得生離死別,當年非典時,她因為沒能救下一個年輕患者,偷偷哭了一整晚。“寧寧,別硬撐,要是情緒不好,就找個沒人的地方哭一會兒,別憋在心裏。”肖硯的聲音有些沙啞,“呼吸機的事,我已經讓後勤科聯係北京的醫療器械廠商,看看能不能緊急調一批送到武漢,你再跟當地外交部門對接一下,讓他們幫忙協調運輸,應該能快一點。”
“好,我現在就去聯係。”肖寧抹了把眼睛,勉強笑了笑,“對了,陳默昨天給我寄了一箱暖寶寶,說北京冷,讓我給你留一半,我已經讓返程的同事帶回去了,你記得收。還有,他說外交部正在協調國際捐贈的口罩,大概下周能到武漢,到時候我分一些給其他方艙醫院。”
“知道了,你自己也多貼點暖寶寶,武漢比北京濕冷,別凍著。”肖硯叮囑道,“今天一定要抽時間睡一會兒,哪怕隻睡兩個小時,不然身體扛不住。”
掛了視頻,肖硯剛想站起來,一陣眩暈突然襲來,她趕緊扶住桌子才站穩。最近這幾天,她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白天要統籌醫院的診療、協調物資,晚上還要跟武漢、廣州的專家開視頻會,有時候忙得連水都顧不上喝,身體早就發出了警報。
“肖院,您沒事吧?”院辦主任正好路過,看到她臉色蒼白,趕緊遞過來一杯溫水,“您已經三天沒好好休息了,剛才副院長還說,讓您今天下午回家歇會兒,醫院的事他先盯著。”
“不用,現在正是關鍵時候,我走不開。”肖硯接過水杯,喝了兩口,感覺稍微舒服了些,“對了,給醫療隊隊員家屬的慰問品送過去了嗎?尤其是家裏有老人和孩子的,一定要多問問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
“都送過去了,有幾個家屬說家裏的菜不夠了,我們已經讓後勤科安排人送過去。還有肖寧主任家,陳默先生說不用幫忙,他自己能照顧好自己。”院辦主任匯報著,又遞過來一份文件,“這是今天新報名支援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名單,連剛休完產假的護士都報了名。”
肖硯翻開名單,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名字,眼眶突然有些發熱。這些天,她看到太多讓人感動的畫麵:年輕的醫生主動申請住進醫院,半個月沒回家;護士們為了節省防護服,少喝水、少上廁所,甚至穿著紙尿褲上班;後勤科的師傅們24小時待命,不管多晚,隻要有物資到,立刻就卸貨分發。他們都是普通人,卻在關鍵時刻,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座城市。
中午十二點,肖硯終於有空吃午飯,剛拿起筷子,手機又響了,是小兒子陸曉舟打來的。“媽媽,你什麽時候回家呀?姐姐今天要上網課,讓我自己熱牛奶,我把牛奶熱糊了,還燙到了手。”陸曉舟的聲音帶著委屈,還有點哭腔。
肖硯的心一下子揪緊了,趕緊問:“手燙得嚴重嗎?有沒有用冷水衝?姐姐呢?讓姐姐接電話。”
“姐姐在寫作業,她說讓我自己處理。”陸曉舟小聲說,“媽媽,我想你了,你能不能回家陪我吃頓飯?”
肖硯的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她想起自己答應過陸曉舟,等他期末考試結束,帶他去看籃球比賽,可現在別說看比賽,就連陪他吃頓飯都做不到。“曉舟乖,媽媽現在有很重要的工作,等忙完了,一定好好陪你。手要是還疼,就讓姐姐帶你去小區門口的藥店買燙傷膏,記得跟藥店的叔叔阿姨說清楚情況。”
“知道了。”陸曉舟的聲音低低的,“媽媽,你也要注意身體,別太累了。”
掛了電話,肖硯再也沒了胃口,她放下筷子,走到窗邊,看著外麵飄落的雪花,心裏滿是愧疚。作為院長,她要對醫院負責;作為醫生,她要對患者負責;可作為母親,她卻沒能好好照顧孩子們。
下午三點,武漢傳來好消息,肖硯協調的呼吸機已經通過軍用運輸機送到武漢,肖寧發來照片,照片裏,醫護人員正在給患者安裝呼吸機,患者的家屬對著鏡頭比了個“謝謝”的手勢。肖硯看著照片,心裏稍微安慰了些,她立刻把照片轉發給醫院的工作群,配文:“武漢前線傳來好消息,我們的支援已經到位,大家再加把勁,勝利就在前方!”
群裏立刻熱鬧起來,大家紛紛回複“加油”“必勝”,還有人發了自己在崗位上的照片:穿著防護服的醫生正在給患者問診,護士正在給患者量體溫,後勤師傅正在搬運物資……一張張照片,匯聚成了最溫暖的力量。
傍晚時分,隔離病區傳來好消息,3床的孩子血氧飽和度穩定在90%以上,炎症指標也開始下降,已經可以脫離高濃度氧療了。肖硯趕到隔離病區,看到孩子醒著,正在喝營養科準備的小米粥,小臉上有了一絲血色。孩子的媽媽看到肖硯,激動得哭了:“肖院長,謝謝您,謝謝您救了我的孩子!”
肖硯笑了笑,走過去摸了摸孩子的頭:“不用謝,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孩子還要繼續治療,你也要好好休息,才能照顧好他。”
離開隔離病區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急診樓的燈光亮了起來,像一座燈塔,照亮了雪夜。肖硯走在醫院的院子裏,腳下的積雪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她抬頭看著天上的星星,雖然微弱,卻依舊閃爍著光芒。她知道,這場戰疫還沒結束,還有很多困難在等著他們,但隻要所有人都心在一起,像這些星星一樣,用微光匯聚成火炬,就一定能驅散黑暗,迎來黎明。
回到辦公室,肖硯打開電腦,開始整理今天的診療數據,準備晚上的視頻會議。手機放在旁邊,屏幕上彈出陸則安發來的消息:“硯硯,武漢這邊的國際物資協調得很順利,明天會有一批口罩和防護服送到方艙醫院。我今天去看了肖寧,她狀態還不錯,就是瘦了點。你在家要照顧好自己,別太累了,孩子們要是有什麽事,隨時給我打電話。”
肖硯看著消息,心裏暖暖的。她回複:“知道了,你也要注意安全,等疫情結束,我們一家人去旅遊,彌補孩子們。”
發送成功後,肖硯關掉手機屏幕,繼續投入到工作中。窗外的雪還在下,但她知道,春天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