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 章 賠償
字數:3814 加入書籤
盞中茶湯清亮,映著易知玉沉靜的眉眼:
"隻是——摔壞東西照價賠償是天經地義,斷沒有鬧一鬧就能賴賬的道理,若是都如此,那咱們的生意也不必做了。"
她放下茶盞,指尖在桌沿輕輕一點:
"人且先放走,但須將損毀玉鐲的價目明細核算清楚,整理成賬單,差人直接送去崔府。同崔家人說明,聚寶齋願意給他們半月時間籌措銀兩,若到期仍拒不賠付……再按規矩行事,該報官,便報官。"
夥計心領神會,立即抱拳應道:
"小的明白,小的這就回去同掌櫃的說明。"
易知玉重新執起銀箸,語氣平和:
"嗯,去吧。"
"是,夫人。"
夥計恭敬行禮,低著頭悄聲退出了雅間。
待房門重新合攏,小香終於按捺不住,氣鼓鼓地開口道:
“摔了整盤玉鐲還想賴賬?這位崔小姐可真是夠無賴的!既然不想賠錢,那幹嘛還要這般鬧事的摔了整盤鐲子!哼!”
她越說越氣,忍不住跺了跺腳:
“咱們人都走了,她還在鋪子裏糾纏不休,沒完沒了,竟還摔了一整盤玉鐲,鬧出這麽大動靜——她這唱的是哪一出?該不會又是想引起小姐您的注意吧?”
易知玉見小香腮幫子鼓得圓圓的,不由失笑搖頭:
“即便真要生事,也不必摔一整盤玉鐲鬧出這般陣仗。六千兩畢竟不是小數目,觀她母女二人的穿戴用度,並非揮金如土之輩,應當不會為引我注目下此血本。想來……多半是失手所致。”
“哼!故意也好,失手也罷,既然摔壞了就得照價賠償!若敢賴賬,咱們就報官把她抓進去!”
小香攥著拳頭憤憤道,
易知玉瞧著丫鬟這副義憤填膺的模樣,無奈輕笑:
“瞧瞧你,一提起這位崔小姐就氣成這般。”
小香撅起嘴,低聲嘟囔:
“奴婢就是瞧不慣她!從前光聽她名字就覺得膈應,今日見了本人更是不舒坦。奴婢總覺得她心思深沉得很……”
說著她拍了拍胸口,露出慶幸的神色:
“現在想想真是萬幸!幸好這一切都是誤會,幸好她不是二爺的外室,幸好二爺心裏裝的從來都是小姐您。若真讓這般心思重的人進了府,往後還不知要鬧出多少風波,生出多少是非來呢!”
她越說越激動,語速都快了幾分:
“今早她莫名其妙跑來聚寶齋,張口就要拜見小姐,還說什麽‘報上姓崔您就知道’——我呸!她以為她是誰?又當小姐您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見的?咱們不見她,她竟賴著不走非要等;咱們出門無視她,她居然敢直接攔在小姐您麵前不讓您走!臉皮厚得簡直了!明明與小姐素不相識,偏要裝得熟稔,非要攀扯關係……”
小香攥著拳頭,氣哼哼道:
“要不是小姐提前吩咐無論她說什麽都隻當不識,奴婢當時真想當眾指著她鼻子好好說道說道!”
易知玉執起銀箸,夾了片晶瑩剔透的藕片放入小香碗中。
“趕緊坐下吧,再吃些。”
“你啊,不過是個不相幹的人,何必為她動氣。”
小香重新坐了下來,她歪著頭,臉上寫滿不解:
“奴婢有些想不明白,她為何非要見您不可?明明小姐您都回絕不見了,她還執意守在門外等您出來……她究竟圖什麽啊?”
易知玉優雅地拭了拭唇角,眸光流轉:
“許是她心知肚明,夫君未必願意納她入府為妾,所以便想要增加一些能進府的籌碼吧。”
小香更加不解。
“這話怎麽說?”
“若我猜得不錯,”
易知玉輕聲道,
“這所謂的外室之說,多半是崔若雪自己編造的。想必是她向父親謊稱做了雲舟幾年外室,崔大人才會貿然上門提親求娶吧。”
她指尖輕點桌麵,繼續分析:
“這納妾的時機也選得十分的巧妙。特意挑在夫君離京不在家之時。想來她早打聽過夫君不在府中,才慫恿崔大人前來提親,想要趁著夫君不在,將納妾之事先定下來。畢竟在父親看來,納妾本就不是什麽大事,再加上這崔大人上門求娶,自然會給幾分薄麵。如此一來,這門親事便能順勢定下。”
小香聽得雲裏霧裏:
“可這和她非要見您有什麽關係?”
易知玉唇角微揚:
“你想想,若是夫君回京到家,得知納妾的事,會作何反應?”
“二爺定然不會同意!二爺又不喜歡這崔小姐。”
“正是。”
易知玉頷首,
“若夫君執意不納,父親定然也是不會強求的,那這樁婚事便成不了了。”
“這納妾之事,現在僅僅還隻是崔大人上門拜訪談及,並未公開,若是取消,倒也沒多少人知曉,也不會影響兩家的聲譽。”
她望向小香,語氣溫婉卻犀利:
“但若她在知道無法進沈家的門,依舊抱著心思的話,指不定會拿著今日在外頭當眾拜見我的事做文章,聲稱已得我這個正室認可,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畢竟這聚寶齋這麽多人,我見了她,便會有不少人知曉,而我代表的是沈家的態度,若她一口咬定說我已經見過她並默許她進門,就等於坐實了兩家確有納妾之約。屆時再要反悔,不僅侯府會遭人非議,那位崔小姐的名聲也徹底毀了。”
窗外傳來幾聲鳥鳴,襯得她的話語格外清晰:
“一個名聲盡毀的未嫁女子,於情於理沈家都該給個交代,我想,她應當是覺得,以夫君的為人,一定會因著護她的名聲,將她納入府中吧。”
說到這,易知玉輕輕搖了搖頭,
“可她算錯了一點——以夫君的性子,估計無論如何,都不會讓她踏進沈家大門的。”
“所以我今日不見她,一是不願授人以柄,讓沈家陷入輿論漩渦;二來,也是保全她的名聲。”
“即便她名聲掃地,也達不到目的,那何必因此而毀了名聲,既然如此,不如從一開始就劃清界限,不相認、不相見,才是最好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