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無力
字數:4529 加入書籤
做完這一切,幾名死士如同他們出現時一樣,帶著張宏的遺體,悄無聲息地離開。
隻留下別墅內外的死亡與那句刻在牆上的血淚之言,在寂靜中無聲地訴說。
——————
陳泰別墅的爆炸聲,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
稍遠處的鄰居,在遲疑和恐懼中,最終還是選擇了報治安局。
釜城治安局的人,在事件發生約半小時後,才姍姍來遲。
燈光閃爍,劃破了湖畔別墅區慣有的寧靜與祥和。
現場很快被封鎖。
經驗豐富的治安官皺著眉頭,審視著別墅內的慘狀:
爆炸的破壞,陳泰及其侄子、安保人員明顯是被利刃等冷兵器精準擊殺的屍體;
以及那麵牆上觸目驚心的刻字。
治安官看著這句話,心頭一陣沉重。
他幾乎立刻聯想到了近期在釜城發生的那幾起針對退休執法者的、風格類似的複仇案件。
“長官,初步判斷,”
一名負責痕跡檢驗的警員上前匯報,臉色凝重。
“現場發生了兩次爆炸。”
“第一次爆炸中心在書房中央,威力較大,摧毀了主要家具和部分承重結構。”
“第二次爆炸……位置非常近,就在受害者陳泰先生的倒臥處。”
“幾乎是緊貼身體引爆,造成了致命傷害。”
他翻動著手中的初步檢測報告,語氣帶著不確定。
“兩次爆炸的殘留物成分相似,都顯示出……自製爆炸物的典型特征。”
“工藝粗糙,威力卻不小。”
“目前還無法確定兩者是否出自同一批材料或同一人之手,需要更詳細的調查分析。”
治安官眉頭緊鎖:“其他發現呢?”
“其他死者,包括陳正勇先生和六名安保人員,皆是被利器瞬間斃命,手法極其專業。”
“現場被清理過,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外來者的有效生物信息或足跡。”
警員頓了頓,抬頭看向那麵觸目驚心的牆壁,“目前最明確的線索,隻有這個。”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於牆上的刻字。
“你曾誣陷我炸死旁人,今朝,且親身一試這毀滅之味!”
探長低聲念著這句話,腦海中飛速運轉。
“‘誣陷我炸死旁人’……查!”
“立刻排查陳泰經手過的、所有與爆炸物相關的舊案!”
“重點是那些被定罪的、尤其是聲稱自己被冤枉的嫌疑人!”
命令下達後,整個專案組忙碌起來。
卷宗被一箱箱調取,治安員們埋首在泛黃的紙頁和電子檔案中快速篩查。
時間在翻動紙頁和鍵盤敲擊聲中流逝。
大約半小時後,一名年輕治安員拿著兩份檔案快步走來:“長官,找到了!”
“十年前,張兆遠被控故意引發爆炸致人死亡,抓捕者就是陳泰。”
“張兆遠在庭審時多次喊冤,聲稱是被人陷害的。”
“但最終還是被判入獄,入獄第三年在獄中鬥毆不治身亡。”
“而他的父親張宏,是一名資深炸藥武器工程師!”
治安官接過檔案,目光落在張宏那張蒼老的照片上。
“張宏……兒子冤死,具備專業爆破知識……”
他抬頭看向那片廢墟,“他有充分的動機,也有能力製作炸彈。”
線索,似乎清晰地指向了一個方向。
一個被陳泰昔年冤案逼入絕境的父親,攜帶著自製的炸彈前來複仇。
現場那刻意留下的判詞,幾乎明示了複仇者的身份與動機。
然而,當治安官試圖還原當晚的具體經過時,卻發現自己麵對著一堵密不透風的牆。
張宏是如何突破安保的?
爆炸後他如何離開?
現場為何被清理得如此徹底,連一個確切的腳印都沒留下?
“這麽大的動靜,他一個人恐怕難以完成,”治安官低聲分析道。
“肯定有幫手,而且不是一般的幫手。”
可這也僅僅是猜測。
現在的關鍵是搜捕張宏。
半天後,他們找到了張宏租住的那間破舊筒子樓。
屋內殘留著明顯的化學品氣味和少量製作爆炸物的痕跡,進一步印證了他的嫌疑。
然而,人去樓空,除了證明他確實有能力、也有決心實施複仇之外;
並未留下任何能指向其當前下落或所謂“同夥”的有效線索。
張宏這個人,仿佛在完成複仇後,便徹底人間蒸發了。
治安局隻能布下常規監控,嚴密監視其可能接觸的舊關係與社會痕跡;
但所有人都明白,希望渺茫。
案件調查至此,陷入了僵局。
“又是這樣……”治安官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陣無力。
近期一連串的案件,都是如此。
目標明確,手法狠辣,事後清理極其幹淨,還會留下這種充滿個人複仇色彩的語句。
治安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卻連凶手的尾巴都摸不到,仿佛是在和一群幽靈作戰。
上麵給的壓力很大,要求盡快破案,平息影響;
同時又要控製知情範圍,避免引發更大的恐慌和對執法體係的不信任。
一周後,調查報告的最終版不得不形成。
在來自上層“盡快破案”的巨大壓力下,報告的結論部分帶著幾分不得已的模糊:
“……綜合現場證據、物證檢驗及曆史卷宗,基本認定此案係由在逃人員張宏(原炸藥工程師)為子複仇所主導。”
“鑒於現場存在諸多無法合理解釋的疑點,不排除有不明勢力介入協助。”
“本案將與此前係列複仇案件並案處理,並對張宏進行全網通緝。”
與此同時,對外統一口徑則變成了:
“燃氣管道泄漏引發的意外爆炸,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中”。
無能嗎?
或許。
但更多的是身處龐大機器中的無奈。
治安官隱隱感覺到,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幕後推動著這一切,治安局隻是被動應對的棋子。
追查下去,誰知道會觸碰到哪方勢力的利益?
不如就此結案,既能對上有所交代,也能避免引火燒身。
然而,陳泰的死,如同在已經暗流洶湧的釜城,又投下了一顆巨石。
消息盡管被盡力壓製,但在特定的圈子裏,依舊不脛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