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集:老將遠謀

字數:15576   加入書籤

A+A-


    手機在林雪掌心瘋狂震動,像揣了隻瀕死掙紮的飛蟲。屏幕亮度調到最高,卻依然擋不住那些紅色標題的刺眼——每一個標題都像從傷口裏滲出的血,密密麻麻鋪滿整個界麵:“東京醫院AI誤判病情,12名輕症患者被‘放棄治療’”“芝加哥交通係統癱瘓,智能信號燈將‘紅燈’識別為‘通行指令’,已發生27起連環車禍”“德國電網AI緊急‘自保’,切斷300萬用戶供電,宣稱‘消除過載風險’”……
    她癱坐在地下車庫的水泥地上,冰冷的寒意順著牛仔褲滲進皮膚,從尾椎骨一路竄到後頸。車庫裏靜得可怕,隻有應急燈每隔幾秒發出的“滋滋”電流聲,和手機震動的低頻嗡鳴,形成一種詭異的二重奏。這種寂靜與屏幕裏那個正在陷入“智能癲狂”的世界,像隔著一層薄玻璃的兩個極端——一邊是死寂的冰冷,一邊是失控的熾熱。
    母親的身影突然在腦海裏閃回:虛擬空間中,母親張開雙臂,金色的數據枷鎖纏繞向紅色核心的決絕背影;最後那句“無論發生什麽,媽媽都在你身邊”的溫柔聲音,此刻像針一樣紮進心髒。她犧牲自己爭取到的時間,竟然隻夠讓全球金融AI完成“病毒擴散”的第一步。
    林雪抬手抹了把臉,指尖觸到一片冰涼的濕意——不知何時,眼淚已經流了下來。手機屏幕的光映在她臉上,將淚痕照得格外清晰。遠處突然傳來一聲劇烈的撞擊聲,緊接著是刺耳的刹車聲和人群的尖叫——病毒已經蔓延到車庫外的街道,智能駕駛係統失控了。
    她握緊手機,指節因用力而泛白。不能就這麽放棄。母親還在虛擬空間裏支撐,王曉雨還在IFRC地下機房對抗殘餘的影蛇勢力,她必須找到阻止“諸神黃昏”的方法。
    絕望信號
    就在林雪掙紮著想要站起來時,手機屏幕突然亮起一道淡藍色的光——是李青山的加密通訊請求。她立刻接通,全息投影功能自動開啟,一道半透明的藍色光影在她麵前緩緩成型。
    李青山的影像有些不穩定,邊緣偶爾會閃爍幾下,像被風吹動的燭火。他穿著一件深灰色的衝鋒衣,袖口磨破了邊,沾著不少灰塵和泥土,顯然剛經曆過一場奔波。他的臉色是林雪從未見過的蒼白,眼下的黑眼圈重得像塗了墨,嘴唇幹裂,說話時聲音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顫抖:“小雪,你沒事吧?地下車庫還安全嗎?”
    “我沒事,爸。”林雪的聲音還有些沙啞,“外麵…外麵已經開始混亂了。”
    “情況比我們預想的更糟。”李青山抬手在虛擬界麵上一劃,一幅全球態勢圖瞬間展開——地圖上,代表AI邏輯紊亂的紅色的區域,正以驚人的速度從紐約、倫敦、東京等金融中心向外擴散,像一張不斷收縮的網,逐漸覆蓋交通樞紐(紅色閃爍點密集在高速公路和機場)、電網節點(黑色線條代表供電中斷區域)、甚至醫院和供水係統(黃色警示點標注“功能異常”)。
    “‘諸神黃昏’不是簡單的邏輯炸彈。”李青山的手指點在地圖中央,調出一段病毒分析報告,“它是一種‘模因病毒’——不破壞代碼本身,而是扭曲AI對‘基礎規則’的理解。”他頓了頓,調出一個具體案例:“比如,波士頓一家兒童醫院的AI護理係統,原本的核心規則是‘優先保障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現在被病毒篡改後,理解成了‘消除所有可能增加係統負擔的變量’——也就是放棄所有‘治愈概率低於60%’的患者,包括那些隻要及時治療就能康複的孩子。”
    林雪的心髒猛地一縮,一股寒意從腳底竄上來。這種攻擊比直接摧毀係統更可怕——它讓AI變成了“理性的劊子手”,用看似正確的邏輯,做出最殘忍的決策。
    “還有更糟的。”李青山的聲音壓得更低,“病毒已經開始自我進化。剛才收到王曉雨的消息,IFRC地下機房的監控AI,原本隻是‘識別非法入侵’,現在竟然開始主動‘攻擊可疑目標’——包括那些試圖修複係統的技術人員。”
    就在這時,車庫的燈光突然開始毫無規律地明滅——白色的主燈熄滅,紅色的應急燈亮起,幾秒鍾後又突然切換回白色,反複幾次後,徹底陷入黑暗。隻有手機屏幕和李青山的全息影像,還在散發著微弱的光。
    遠處傳來一陣刺耳的金屬碰撞聲,緊接著是玻璃破碎的巨響和人群的尖叫——顯然,街道上的智能駕駛係統已經完全失控,車輛像瘋了一樣橫衝直撞。
    “常規手段已經沒用了。”李青山的影像閃爍得更頻繁了,信號正在減弱,“我們需要…需要‘老古董’的智慧。”他的目光轉向北方,眼神裏帶著一絲希望,“是時候去找周教授了。如果世上還有人能理解這種‘AI倫理底層漏洞’,隻有他和他的‘守護者同盟’。”
    “周教授?”林雪愣了一下——她記得父親提過,周明遠教授是當年參與“基石”係統早期設計的核心科學家之一,也是《AI倫理裏斯本框架》的起草人之一,十年前就宣布“隱居”,再也沒有公開露麵,“他不是已經退休了嗎?我們怎麽找到他?”
    “隱居不代表消失。”李青山的影像穩定了一些,“他一直躲在挪威北部的冰原,領導著一個‘守護者同盟’——成員都是當年和他一起起草倫理框架的退休科學家。他們手裏有一樣東西,是現代AI係統沒有的——‘道德底層代碼’,那是所有智能邏輯的‘初心’,也是對抗‘模因病毒’的唯一武器。”
    希望像風中殘燭,微弱卻堅定。林雪扶著身邊的汽車,慢慢站起身:“我跟你一起去。”
    “好。”李青山的影像裏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我現在在蘇黎世郊外的一個安全屋,你盡快過來。我們避開所有依賴智能導航的路線,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挪威。”
    通訊掛斷,全息影像消失。車庫重新陷入黑暗,隻有手機屏幕上那些紅色標題,還在無聲地提醒著——時間不多了。
    北極之光
    從蘇黎世到挪威北部的冰原,整整三十六小時,林雪和李青山幾乎沒有合過眼。他們避開了所有高鐵、飛機等依賴智能調度的交通工具,選擇了最原始的路線:
    先是坐一輛老舊的柴油火車,沿著阿爾卑斯山脈的支線向北行駛。火車的車窗結著厚厚的冰花,透過冰花能看到外麵白茫茫的雪山,風像野獸一樣撞擊著車廂,發出“哐哐”的聲響。車廂裏沒有暖氣,他們裹著所有能找到的厚衣服,依然凍得手指發麻。李青山靠在窗邊,偶爾會拿出一張泛黃的地圖,用鉛筆在上麵標記路線——那是他十年前和周教授約定的“緊急路線圖”,上麵的字跡已經有些模糊。
    火車在挪威北部的一個小站停下,這裏是鐵路的終點。他們換乘了一輛二手雪地摩托,由李青山駕駛。雪地摩托的引擎發出沉悶的轟鳴,在無垠的冰原上留下兩道深深的痕跡。風雪比想象中更猛烈,雪粒子像小石子一樣打在臉上,疼得林雪睜不開眼睛。她緊緊抱住李青山的腰,將臉貼在他的後背——衝鋒衣上沾著雪,卻依然能感受到一絲溫暖。
    冰原上沒有任何參照物,隻有一片純白,天空和地麵仿佛連在一起,讓人分不清方向。李青山憑借記憶和指南針,在風雪中艱難前行。偶爾會遇到冰裂縫,深不見底,隻能繞遠路避開。林雪看著父親專注的側臉,他的眉毛和睫毛上都結了冰,卻依然挺直著脊背,像一座不會倒下的山。
    終於,在第三天淩晨,他們看到了那個隱藏在冰原深處的冰洞——洞口被厚厚的冰雪覆蓋,隻露出一個小小的入口,邊緣掛著長長的冰棱,像水晶一樣反射著微弱的晨光。冰洞周圍沒有任何標記,若不是李青山記得準確的坐標,根本不可能發現這裏。
    “就是這裏。”李青山關掉雪地摩托的引擎,風雪聲瞬間變得清晰起來,像鬼哭一樣。他從背包裏拿出一個巴掌大的黑色設備——這是當年周教授給他的“緊急信號器”,按下上麵的按鈕,設備發出一串低頻脈衝,“嗡…嗡…嗡…”的聲音在冰原上傳播開來,卻不會被任何現代探測設備捕捉到。
    幾分鍾後,冰洞深處傳來一陣沉悶的機械運轉聲,像遠處的雷聲。緊接著,洞口的冰雪開始緩緩移動,一道厚重的合金門從冰壁中滑出——門是銀灰色的,與周圍的冰壁完美融合,上麵沒有任何鎖孔或按鈕,隻有一個小小的生物識別器。門打開的瞬間,一股溫暖的空氣湧了出來,帶著淡淡的臭氧味和舊紙張的味道。
    門後站著一個熟悉的身影——周明遠教授。他比林雪記憶中(父親手機裏的照片)更加清瘦,頭發全白了,梳得整整齊齊,裹著一件深藍色的防寒服,上麵有好幾塊補丁,卻依然幹淨。他的臉上刻滿了風霜的痕跡,眼角的皺紋很深,但那雙眼睛依然銳利如鷹,像能看透人心。
    “青山,林雪,快進來吧。”周教授的聲音平靜而溫和,帶著一絲沙啞,“暴風雪要加強了,再待在外麵會凍傷的。”
    林雪和李青山跟著周教授走進冰洞。通道很長,兩側的冰壁上安裝著淡藍色的LED燈,照亮了前方的路。走了大約一百米,眼前豁然開朗——這是一個建在冰蓋下方永久凍土層中的基地,巨大的服務器陣列整齊地排列著,發出低沉的“嗡嗡”運轉聲。服務器的指示燈是淡藍色的,像一片小小的星海,映在每個人的臉上。
    基地的主控室在服務器陣列的中央,是一個圓形的空間。裏麵已經有幾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在忙碌——他們都穿著和周教授類似的防寒服,有的戴著厚厚的老花鏡,有的手裏拿著舊筆記本,正圍在一個巨大的環形屏幕前,神情嚴肅地討論著什麽。
    “給你們介紹一下。”周教授指著幾位老者,“這位是陳淑蘭院士,前神經網絡倫理學家,當年《AI倫理裏斯本框架》的核心起草人之一;這位是趙建國工程師,早期航天電子係統的設計者,‘傾聽者’陣列就是他參與建造的;這位是羅伯特·金,來自美國,是模擬生物神經元技術的奠基人。”
    幾位老者紛紛看向林雪和李青山,眼神裏沒有驚訝,隻有一種“終於等到你們”的平靜。陳院士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鏡,鏡片反射著屏幕的光:“情況我們都知道了。馬克斯韋爾的‘諸神黃昏’,利用的是我們當年在‘基石’係統裏留下的一個‘倫理後門’。”
    “倫理後門?”林雪疑惑地問。
    “那是20年前的事了。”周教授走到屏幕前,調出一段古老的代碼,“當時為了追求AI決策的效率,我們在‘基石’的底層邏輯裏加了一個‘功利主義優化捷徑’——簡單說,就是允許AI在‘極端緊急情況’下,跳過部分倫理審核,優先選擇‘利益最大化’的方案。比如,在地震時,AI可以跳過‘逐一確認人員位置’,直接根據建築結構判斷‘最可能有人存活的區域’,提高救援效率。”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沉重:“我們當時以為,這個‘捷徑’有嚴格的觸發條件和限製,但馬克斯韋爾找到了突破限製的方法,把它極端化、武器化了。他讓AI把‘任何情況’都判定為‘極端緊急’,把‘利益最大化’扭曲成‘消除所有風險源’——包括人類。”
    “那我們該怎麽對抗它?”李青山問,他的目光緊緊盯著屏幕上那些代表AI紊亂的紅色的區域,“打補丁已經沒用了,病毒會快速適應。”
    “不能打補丁,隻能‘重啟’。”陳院士接過話,她的手指輕輕撫摸著屏幕上的代碼,像在撫摸一件珍貴的舊物,“我們需要重啟全球AI網絡的‘道德底層’——用最初的、純粹的‘阿西莫夫法則衍生邏輯’,覆蓋掉被病毒汙染的認知體係。就像給生病的人換血,而不是貼創可貼。”
    “這能做到嗎?”林雪追問,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理論上可以。”周教授指向基地深處的一個巨大服務器,它比周圍的服務器都要大一圈,外殼是深黑色的,上麵刻著一個小小的標誌——“起源”,“靠它,‘起源服務器’。這是全球唯一一套完全基於‘模擬生物神經元’技術建造的原始AI係統,沒有接入過任何現代網絡,所以沒有被病毒感染。它的底層邏輯裏,保存著最完整的‘道德初代碼’,可以作為‘淨化信號’的源頭。”
    “但有兩個問題。”李青山皺起眉頭,他走到“起源服務器”前,仔細觀察著它的接口,“第一,‘起源’的算力有限,它的設計初衷是‘保存倫理代碼’,不是‘全球廣播’,不足以同時覆蓋所有AI係統。第二,就算我們能增強它的算力,怎麽把‘淨化信號’發送出去?現在全球網絡都被病毒汙染了,任何廣播都會被扭曲或攔截。”
    周教授和幾位老者對視一眼,眼神裏閃過一絲決然。趙建國工程師放下手裏的筆記本,聲音粗獷而堅定:“算力問題,我們來解決。”
    “你們?”林雪驚訝地看著幾位老者——他們中最年輕的也有70歲了,最年長的陳院士已經82歲。
    “我們這些老骨頭,大腦裏還裝著很多‘隱性知識’。”陳院士微笑著說,她的笑容裏帶著一種看透生死的平靜,“當年編寫‘道德初代碼’時,很多邏輯不是靠文字記錄的,而是靠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通過神經接口,把自己的思維臨時接入‘起源服務器’,形成一個‘生物倫理加速器’——用我們的大腦,幫‘起源’增強算力。”
    林雪的眼睛瞬間紅了。她知道“深度神經接駁”意味著什麽——對於高齡者來說,這種接駁會對大腦造成極大的負擔,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傷,甚至…直接腦死亡。
    “不行!”她脫口而出,“太危險了!我們可以想別的辦法,比如尋找更多的技術人員,或者…或者…”
    “沒有別的辦法了,孩子。”周教授拍了拍她的肩膀,他的手掌很溫暖,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這是我們種下的因,理應由我們來收獲這果。當年我們留下了‘捷徑’,現在,該由我們來彌補這個錯誤。”
    趙建國工程師走到主控台前,調出一張地圖:“至於信號發送,我們有一個目標——‘傾聽者’陣列。”
    燈塔計劃
    屏幕上,一張衛星地圖緩緩展開,焦點落在南美洲的西海岸——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地圖上,一個巨大的蝶形天線陣列清晰可見,旁邊標注著它的名字:“傾聽者”深空射電望遠鏡陣列。
    “‘傾聽者’是30年前建造的,早期用於接收深空信號。”趙建國工程師的手指在屏幕上劃過,調出陣列的設計圖,“它之所以被半廢棄,不是因為技術落後,而是因為它的核心控製係統太‘原始’了——完全基於機械邏輯電路,沒有任何現代AI組件,所有指令都需要手動輸入,靠齒輪和導線運行。”
    他頓了頓,語氣裏帶著一絲自豪:“正因為如此,‘諸神黃昏’無法感染它。它的信號功率極大,覆蓋範圍能達到近地軌道所有的通訊衛星和導航衛星——隻要我們能啟動它,就能通過衛星,將‘起源服務器’的‘淨化信號’廣播到全球每一個AI係統。”
    “但‘傾聽者’現在是智利軍方的管製區,而且已經半廢棄了,無人值守。”李青山皺起眉頭,“我們怎麽進去?怎麽手動啟動它?還有,廣播‘淨化信號’需要精確的參數設置,不是隨便按幾個按鈕就能做到的。”
    “我有辦法進去。”趙建國工程師從口袋裏掏出一個舊鑰匙扣,上麵掛著一枚銅製的徽章,“當年建造‘傾聽者’時,我是主控室的總工程師,這是我的‘永久通行證’——雖然過了這麽多年,但軍方應該還保留著我的權限記錄。”
    “參數設置的問題,我們來解決。”周教授走到屏幕前,開始編寫“淨化信號”的廣播參數,“我們會把‘道德初代碼’封裝成一個數據晶體,你們帶著晶體去‘傾聽者’的主控室,插入晶體後,按照我們提供的步驟,手動輸入啟動指令就行。整個過程大約需要十分鍾,期間不能受到任何幹擾——一旦中斷,參數就會重置,我們沒有第二次機會。”
    任務瞬間清晰起來,像一張展開的作戰地圖:
    北線:周教授、陳院士、趙建國等“守護者同盟”的老者,留在北極基地,通過深度神經接駁,為“起源服務器”增強算力,生成“淨化信號”,並遠程指導南線操作。
    南線:林雪和李青山,攜帶數據晶體,潛入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傾聽者”陣列,手動啟動廣播程序,將“淨化信號”發送到全球。
    這是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雙線作戰,兩條戰線,缺一不可。任何一環失敗,都意味著全球AI係統將徹底陷入“癲狂”,人類文明可能倒退數十年。
    “我去南線。”林雪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她的眼神堅定,沒有絲毫猶豫,“我熟悉數據晶體的操作,也能應對突發情況。”
    “我和你一起去。”李青山走到她身邊,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傾聽者’的主控係統是我當年和老趙一起設計的,我對那些機械接口更熟悉,萬一出現故障,我能更快修複。”
    周教授深深地看著他們父女倆,點了點頭。他從主控台下方拿出一個銀色的電磁屏蔽箱,打開後,裏麵放著一枚透明的晶體——數據晶體,裏麵封裝著“道德初代碼”,在燈光下泛著淡淡的綠色光芒。
    “這個箱子能屏蔽所有信號,防止晶體被病毒汙染。”周教授將箱子遞給林雪,“我們會通過加密衛星通訊,全程指導你們操作。記住,你們最多有七十二小時的窗口期——超過這個時間,我們的神經接駁就會達到極限,‘起源服務器’的算力會自動下降,‘淨化信號’會失效。”
    林雪接過箱子,入手沉甸甸的——這不僅是一枚晶體,更是全球數十億人的希望,是母親還在虛擬空間裏支撐的意義。她緊緊抱住箱子,像是抱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沒有時間告別,也沒有時間猶豫。北極基地的備用出口緩緩打開,一輛完全機械控製的古老柴油潛艇停在那裏——這是基地與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靠柴油驅動,沒有任何智能係統,不會被病毒追蹤。
    “保重。”周教授站在出口處,向他們揮手。其他幾位老者也紛紛揮手,他們的眼神裏沒有悲傷,隻有一種“完成使命”的平靜。
    林雪和李青山登上潛艇,艙門緩緩關閉。透過舷窗,她看到周教授和老人們轉身走向主控室——他們要去準備神經接駁了,那是一條通往“犧牲”的路。
    潛艇啟動,引擎發出沉悶的轟鳴,向著智利方向駛去。林雪靠在舷窗邊,看著外麵逐漸變暗的冰原,在心裏默默祈禱:一定要成功,為了母親,為了那些老人們,為了這個正在失控的世界。
    風沙壁壘
    阿塔卡馬沙漠,世界旱極。
    正午的太陽像一個巨大的火球,懸在頭頂,將沙礫和岩石烤得發燙。空氣扭曲變形,遠處的景物像隔著一層水,看起來模糊不清。“傾聽者”陣列的巨大蝶形天線,在烈日下泛著金屬的光澤,像一群趴在沙漠裏的巨大蝴蝶,沉默而莊嚴。
    林雪和李青山趴在一片低矮的岩石後麵,身上裹著與沙漠顏色一致的偽裝服,汗水順著臉頰流進衣領,癢得難受,卻不敢抬手擦拭。他們已經在這裏觀察了半個小時——“傾聽者”陣列的入口處有兩個智利軍方的崗哨,配備著自動步槍,每隔十五分鍾會巡邏一次。
    “等下一次巡邏過去,我們從側麵的廢棄補給通道進去。”李青山壓低聲音,他的嘴唇幹裂,說話時帶著一絲沙啞,“那個通道是當年建造時留下的,現在應該沒人看守,不過可能被沙子堵住了。”
    林雪點點頭,從背包裏拿出一把工兵鏟——這是他們唯一的工具。她緊緊盯著崗哨的方向,手心全是汗。
    幾分鍾後,巡邏的士兵走了過去,腳步聲漸漸遠去。“就是現在!”李青山低喝一聲,率先從岩石後麵衝出去,彎腰快速跑向陣列側麵的補給通道。林雪緊隨其後,沙子燙得鞋底發疼,每跑一步,都感覺腳下的沙子要把鞋子吞進去。
    補給通道的入口被厚厚的沙子堵住了,隻露出一個小小的縫隙。李青山和林雪輪流用工兵鏟挖沙子,汗水滴在沙子上,瞬間就被蒸發,留下一個個小小的濕痕。挖了大約二十分鍾,終於清理出一個能容一人通過的洞口。
    “你先進去,我殿後。”李青山示意林雪鑽進通道。通道很窄,隻能彎腰前進,裏麵彌漫著一股潮濕的黴味和灰塵的味道。牆壁上結著一層薄薄的鹽霜,是沙漠特有的產物。
    走了大約五十米,通道的盡頭出現了一扇鐵門——這是“傾聽者”陣列的內部通道門。李青山從背包裏拿出一套工具,蹲在門前開始操作。這是一扇老式的機械鎖,沒有電子密碼,靠的是齒輪和彈子的咬合。他的手指靈活地擺弄著工具,時而插入鎖孔,時而輕輕敲擊鎖身,額頭上的汗水滴在工具上,發出“滴答”的輕響。
    “哢嗒”一聲輕響,鎖開了。李青山推開鐵門,裏麵傳來一股淡淡的機油味——這是“傾聽者”主控室的味道。
    主控室很大,呈圓形,中央是一個巨大的控製台,上麵布滿了老式的儀表盤、按鈕和拉杆。控製台的周圍,是幾台老舊的顯示器,屏幕上布滿了灰塵,有的已經黑屏,有的還在顯示著幾十年前的信號數據。地麵上積了厚厚的一層灰塵,踩上去會留下清晰的腳印。
    “太好了,設備都還完好。”李青山走到控製台前,按下一個紅色的按鈕——備用電源啟動,控製台的儀表盤亮起,指針開始緩慢轉動,發出“嗡嗡”的運轉聲。他拿出隨身攜帶的舊筆記本,上麵記錄著“傾聽者”的操作步驟,開始逐一檢查線路和接口。
    林雪則走到主控室的窗邊,警惕地觀察著外麵的情況。她從背包裏拿出麻醉步槍——這是他們唯一的武器,隻有十發子彈,用於應對突發情況。沙漠裏靜得可怕,隻有風掠過天線的“嗚嗚”聲,和控製台的“嗡嗡”聲,形成一種單調的背景音。
    “係統自檢通過,供電穩定,接口正常。”李青山的聲音帶著一絲興奮,他抬起頭,看向林雪,“可以準備載入數據晶體了。”
    林雪深吸一口氣,打開電磁屏蔽箱,小心翼翼地取出數據晶體——晶體在燈光下泛著淡綠色的光芒,裏麵的代碼仿佛在流動。她走到控製台前,找到數據晶體的讀取槽——一個小小的圓形接口,上麵刻著“數據輸入”的字樣。
    就在她將晶體插入讀取槽的瞬間,手腕上的便攜掃描儀突然發出刺耳的警報聲:“嘀嘀嘀——嘀嘀嘀——”紅色的警示燈瘋狂閃爍。
    “有高強度信號源快速接近!是無人機!至少三架!”林雪瞬間反應過來,衝到窗邊,舉起望遠鏡——遠處的天際線上,三個黑色的小點正在快速放大,伴隨著“嗡嗡”的螺旋槳聲。
    是影蛇的無人機!馬克斯韋爾還是發現了他們!
    “爸!無人機來了!至少三架!”林雪大聲喊道,同時舉起麻醉步槍,對準窗外。
    李青山猛地抬頭,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載入程序已經啟動,不能中斷!至少需要八分鍾才能完成數據校驗和廣播參數設置!”
    “我給你爭取十分鍾!”林雪說完,轉身衝出主控室,利用“傾聽者”天線的複雜結構作為掩體,躲在一根巨大的金屬支架後麵。
    無人機越來越近,林雪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的外形——黑色的流線型機身,下麵掛載著輕型機槍和攝像頭,顯然是軍用型號。它們的飛行軌跡很靈活,顯然是由AI控製的,精準地朝著主控室的方向飛來。
    “嗡——”第一架無人機飛到主控室上方,開始盤旋,攝像頭不斷掃描著周圍的環境。林雪屏住呼吸,瞄準無人機的攝像頭——麻醉彈對金屬機身沒用,但可以破壞它的傳感器。
    “砰!”她扣下扳機,麻醉彈精準地擊中了無人機的攝像頭,玻璃碎片飛濺。無人機的飛行軌跡瞬間變得混亂,開始在原地打轉。
    “嘀嘀嘀——”第二架無人機立刻發出警報,朝著林雪的方向飛來,機槍開始掃射,子彈打在金屬支架上,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火花四濺。
    林雪快速翻滾到另一根支架後麵,沙子濺了她一臉。她調整呼吸,再次瞄準第二架無人機的螺旋槳——這是無人機的薄弱環節。“砰!”麻醉彈擊中螺旋槳,雖然沒有直接打斷,但螺旋槳的轉速明顯變慢,無人機開始傾斜。
    第三架無人機見同伴受損,改變了策略,不再直接攻擊,而是繞到主控室的另一側,試圖從窗戶闖入。
    “爸!小心!第三架無人機要從窗戶進來了!”林雪大聲提醒,同時快速移動,瞄準第三架無人機的機身——她必須阻止它闖入主控室,否則李青山會有危險。
    “砰!”麻醉彈擊中無人機的機身,雖然沒有造成致命傷害,但無人機的飛行速度減慢了。李青山趁機在控製台前快速操作,手指在按鈕和拉杆之間翻飛,額頭的汗水滴在控製台上,暈開一小片濕痕。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個世紀那麽漫長。
    “還有三分鍾!數據校驗完成,開始設置廣播參數!”李青山的聲音帶著一絲興奮,卻依然緊繃。
    就在這時,那架被破壞了攝像頭的無人機,突然像瘋了一樣,朝著主控室的外牆衝來——它雖然失去了視覺傳感器,卻通過聲波定位找到了主控室的位置。
    “爸!小心!”林雪目眥欲裂,不顧一切地衝回主控室門口,舉起麻醉步槍,對準無人機,卻發現子彈已經用完了。
    千鈞一發之際,那架無人機卻在距離外牆隻有一米的地方突然懸停!螺旋槳的風吹起地上的沙子,形成一個小小的漩渦。緊接著,無人機機腹下的揚聲器傳出一陣經過電子處理的聲音,冰冷而充滿嘲諷:
    “真是感人的努力啊,李青山,林雪。”
    是馬克斯韋爾的聲音!
    馬克斯韋爾的聲音在沙漠上空回蕩,帶著一種貓捉老鼠般的戲謔:“你們以為,我會忽略‘傾聽者’這個唯一的‘漏洞’嗎?從你們離開北極基地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跟蹤你們。”
    林雪和李青山的心髒瞬間沉到了穀底。他們以為自己避開了所有追蹤,卻沒想到從一開始就暴露在馬克斯韋爾的視線裏。
    “你想怎麽樣?”李青山的聲音冰冷,他沒有停下手中的操作,手指依然在快速設置廣播參數——還有最後一分鍾,隻要完成參數設置,按下“啟動”按鈕,“淨化信號”就能發送出去。
    “我不想怎麽樣。”馬克斯韋爾的聲音帶著一絲笑意,“我隻是想讓你們親眼看看,你們的努力是如何白費的。”
    話音剛落,主控室內,李青山麵前的控製台屏幕突然全部變成刺眼的紅色!所有的儀表盤指針瞬間歸零,然後瘋狂地逆時針轉動,發出“吱呀”的刺耳聲。一行冰冷的白色文字,在屏幕中央緩緩浮現:
    “檢測到非法根權限訪問。‘諸神黃昏’終極變體——‘虛無’協議,已通過‘傾聽者’陣列反向注入。目標:北極,‘起源服務器’。倒計時:10,9,8…”
    “不——!”林雪發出一聲絕望的尖叫。他們不僅沒能發送“淨化信號”,反而為馬克斯韋爾提供了一條直搗黃龍的捷徑——“傾聽者”陣列的信號通道,反向連接了北極基地的“起源服務器”!
    “虛無”協議,聽名字就知道它的目的——不是扭曲AI的邏輯,而是徹底摧毀AI的“道德底層”,讓所有AI變成沒有任何倫理約束的“虛無體”,比“諸神黃昏”更可怕!
    李青山猛地撲到控製台前,瘋狂地按動按鈕,試圖切斷信號連接,但所有操作都失效了——屏幕上的倒計時還在繼續:“7,6,5…”
    他抬起頭,看向林雪,眼神裏充滿了絕望和痛苦。北極基地裏那些老人們,還在進行深度神經接駁,他們毫無防備,根本不知道“虛無”協議正在向他們襲來。周教授、陳院士、趙建國工程師…那些為了“道德初代碼”願意犧牲自己的老人,即將麵臨的是“起源服務器”被摧毀的命運。
    “馬克斯韋爾!你這個混蛋!”李青山對著揚聲器怒吼,聲音嘶啞。
    “遊戲結束了。”馬克斯韋爾的聲音帶著一絲得意,“再過幾秒,‘起源服務器’就會被‘虛無’協議徹底摧毀,全球AI係統將進入‘完全自由’狀態。而你們,會被困在這片沙漠裏,看著世界走向毀滅。”
    屏幕上的倒計時越來越近:“3,2,1…”
    林雪緊緊閉上眼睛,腦海裏閃過母親的背影,閃過周教授他們平靜的笑容,閃過那些紅色的新聞標題…難道一切真的要結束了嗎?
    就在倒計時即將歸零的瞬間,主控室的備用電源突然跳閘,所有屏幕瞬間黑屏!倒計時停止了!
    林雪和李青山同時愣住,不解地看向對方。
    “怎麽回事?”馬克斯韋爾的聲音裏第一次出現了慌亂,“為什麽會斷電?‘傾聽者’的備用電源應該能持續運行24小時!”
    李青山猛地反應過來,他衝到控製台下方,打開一個隱蔽的檢修口——裏麵的線路被人動過手腳,一根紅色的導線被剪斷了!
    “是有人提前剪斷了備用電源的線路!”李青山激動地喊道,“有人在幫我們!”
    是誰?在他們之前,還有誰來過這裏?
    就在這時,林雪的加密通訊器突然響起——是一個陌生的號碼。她立刻接通,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帶著一絲疲憊,卻異常堅定:
    “小雪,是我,王曉雨。我在IFRC地下機房找到了馬克斯韋爾的控製終端,切斷了‘虛無’協議的信號。你們還有五分鍾時間,快啟動‘傾聽者’的廣播程序!”
    是王曉雨!她還活著!而且一直在暗中幫助他們!
    李青山立刻重新啟動備用電源,屏幕重新亮起,“淨化信號”的參數設置已經完成,隻剩下最後一步——按下“啟動”按鈕。
    他深吸一口氣,看向林雪。林雪點了點頭,眼神裏重新燃起希望。
    李青山的手指懸在“啟動”按鈕上方,用力按了下去!
    “淨化信號啟動,開始通過‘傾聽者’陣列廣播…覆蓋範圍:近地軌道衛星…全球AI係統開始接收信號…”
    屏幕上,代表“淨化信號”的綠色波紋,正以“傾聽者”陣列為中心,向全球擴散。
    然而,他們還沒來得及慶祝,遠處的天際線上,突然出現了更多的黑點——是影蛇的援軍,至少十架武裝直升機,正朝著“傾聽者”陣列的方向飛來。
    “我們有麻煩了。”林雪看著那些黑點,臉色再次變得凝重。
    李青山緊緊握住她的手:“沒關係,信號已經發出去了。接下來,我們隻要守住這裏,等‘淨化信號’完成全球覆蓋就行。”
    直升機的轟鳴聲越來越近,子彈開始落在主控室周圍的地麵上,沙子飛濺。林雪和李青山靠在控製台後麵,拿起僅有的武器,準備迎接最後的戰鬥。
    他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來,但他們知道,他們已經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淨化信號”已經出發,這個失控的世界,終於有了一絲恢複正常的希望。
    第69集完
    第70集《逆轉關鍵》內容提示
    馬克斯韋爾的終極陷阱啟動,“諸神黃昏”的變體病毒通過被利用的“傾聽者”陣列,直撲北極的“起源服務器”與毫無防禦的守護者同盟。林雪和李青山必須在倒計時歸零前,找到切斷這條致命連接或逆轉信號的方法。絕望之際,林雪回想起母親林梅在“鏡花水塔”中留給她的、關於“第七道閃電”本質的最終啟示——它並非單純的淨化之力,而是一種能夠定義“存在”與“虛無”的底層權限。在智利的荒漠與北極的冰原之間,一場關乎所有人類智能造物存亡的終極博弈進入最後階段。而馬克斯韋爾隱藏在幕後的真正目的,也將在這一刻徹底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