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重返1998:證券報的真相
字數:4401 加入書籤
1998年3月15日,上午十點十七分。
地點是南江市第三中學高三(4)班教室。
陳帆睜開眼時,額頭還貼著課桌冰涼的木麵。他猛地抬頭,視線撞上講台前穿著灰西裝的中年男教師,對方正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函數圖像變換”五個字。教室裏風扇吱呀轉動,窗外梧桐樹影晃動,陽光斜切過一排排舊桌椅。
他低頭看自己手——指節細長,指甲邊緣有些開裂,袖口洗得發白,校服左1998年3月15日,上午十點十七分。
地點是江城第三中學高三(四)班教室。
陳帆睜開眼時,額頭還貼著課桌冰涼的木麵。他猛地抬頭,視線掃過斑駁的水泥牆、老舊的日光燈管和黑板上未擦盡的數學公式。窗外梧桐剛抽嫩芽,風穿過走廊,吹動講台邊報紙的一角。
他喘了口氣,手指攥緊校服袖口。這身體太熟悉了——瘦,肩膀窄,指節還沒長開。十八歲的手。
可他的記憶停在2023年深秋,陸家嘴那間頂層辦公室裏,屏幕上跳動著納斯達克指數。他是當時國內最年輕的對衝基金主管,代號“灰鯨”。一場車禍後,意識墜入黑暗。
現在,他回來了。
不是夢。心跳太快,耳鳴未散,但頭腦異常清醒。他需要證據,確鑿無疑的證據。
講台左側的報架上,一份《中國證券報》被風吹得微微翻頁。他盯著頭版右下角的日期:1998年3月15日。
再看內容。
“政策利好推動基建板塊回暖”——標題下,列出當日滬深股市重點個股行情。他的目光落在“陸家嘴”三個字上:收盤價7.80元,成交量較前一日放大近三倍。
陳帆呼吸一滯。
他知道這一天。曆史上,陸家嘴在3月16日啟動連續漲停,成為當年春季行情龍頭。而此刻,在這份紙質報紙上,數據完全吻合。
穿越成立。
他緩緩靠回椅子,掌心壓住大腿。震驚退去,取而代之的是緊繃的興奮。這不是重生劇本裏的粗劣複刻,而是真實的時間節點。他擁有未來二十年的金融軌跡——A股股改、四萬億計劃、互聯網泡沫、房價躍升……每一個節點都是機會。
但他不能慌。現在他還隻是個高三學生,成績平平,家裏無背景,父親早逝,母親在紡織廠做夜班。前世被家族排斥的記憶湧上來——陳家本是金融世家,可他在繼承人選中早早出局,隻因“不夠冷酷”。
這一世,他不再依賴任何人。
隻要能搭出最初的分析係統,就能撬動一切。
教室後排傳來窸窣響動。一張折成細條的紙從斜後方遞來,越過幾張課桌,輕輕碰了他的胳膊。
送紙條的是王浩,坐在倒數第二排靠窗的位置。這家夥皮膚偏黑,總穿一件洗得發灰的運動外套,課間喜歡講段子逗人笑。陳帆對他印象不深,隻記得高考前他輟學去了南方跑貨運。此刻王浩正低頭假裝記筆記,眼角卻朝這邊瞟。
陳帆打開紙條,上麵寫著:“你天天看證券報,是不是想炒股?”
字跡潦草,語氣帶著調侃。
老師正在講解三角函數,每隔五分鍾會轉身巡視一次後排。剛才那一分鍾,正好背對學生寫板書。傳紙條的時間窗口極短。
陳帆抽出筆,在紙條背麵迅速寫下七個字:“陸家嘴三日內必漲。”
他折好紙條,趁老師再次轉頭時,反手遞了回去。
王浩接住,愣了一下,隨即咧嘴笑了,小聲嘀咕:“瘋了吧,還預測股票?”
話音沒落,旁邊一個戴眼鏡的男生探頭看了紙條內容,嗤笑出聲:“陸家嘴?你知道現在多少錢一股嗎?七塊八!你以為是菜市場白菜漲價啊?”
另一個女生掩嘴笑:“人家怕是要靠炒股上清華呢。”
哄笑聲壓得很低,但在安靜的教室裏仍顯刺耳。
陳帆沒有抬頭,也沒有任何反應。他把那份《中國證券報》輕輕攤開,目光落在印刷粗糙的K線圖上。那根放量陽線像一道信號旗,插在他記憶深處。
他知道別人怎麽看他——一個成績不上不下、沉迷財經新聞的怪胎。沒人相信高中生能懂股市,更別說預測走勢。
可事實不需要現在就被承認。
三天後,市場自會給出答案。
而他要做的,遠不止一次預言。
窗外陽光漸強,照在課桌一角。粉筆灰在光柱中緩緩浮動。老師繼續講課,語速平穩。下課鈴還沒響,時間仍屬於課堂。
陳帆的手指輕敲桌麵,節奏穩定。
他在計算下一步。
學校有機房,裏麵有五台裝著Windows 95的電腦,連著校園局域網。雖然不能上網,但足夠運行Access數據庫。如果能借到一台,再搞一張軟盤存儲數據,就可以開始搭建最基礎的信息錄入模塊。
第一步,收集曆史股價。
第二步,建立分類標簽。
第三步,加入基本麵變量——市盈率、流通股本、政策關聯度。
係統不會一夜成型。初期隻能靠手動輸入,每天抄錄報紙數據。但他有耐心。前世在投行做量化模型時,他熬過無數通宵,隻為驗證一個參數。
現在的技術條件雖落後,可思路不變。
隻要有數據,就能訓練判斷力;隻要有判斷力,就能積累資本。
關鍵是邁出第一步。
王浩那邊沒了動靜。他把紙條塞進筆袋,重新翻開數學練習冊,嘴角還掛著笑,顯然當成了玩笑。其他同學也各自回歸課本,議論聲消失。
教室恢複平靜。
陳帆將報紙折好,夾進英語課本裏。動作自然,不引人注意。
他望著黑板上的公式,眼神卻已穿透現實。
1998年才剛進入三月。亞洲金融危機餘波未平,A股還在熊市底部徘徊。再過兩個月,“5·19”行情即將爆發,點燃全民炒股熱潮。
而他,已經站在起跑線前。
不是參賽者,是規則的重構者。
鈴聲響起還需四十分鍾。
他不動聲色地掏出筆記本,翻到空白頁,寫下第一行字:“數據源:《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每日收盤版。”
接著寫下第二行:“開發環境:PC機,Pentium處理器,至少32MB內存,硬盤容量優先。”
第三行:“初始功能模塊——股票信息錄入表(代碼、名稱、行業、價格、成交量)。”
筆尖穩定,字跡清晰。
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坐在中排、穿著舊校服的男生,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為一場跨越二十年的金融布局,落下第一枚棋子。
風又吹進來,掀起報紙一角。
上麵印著一行小字:“國務院研究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試點。”
陳帆看了一眼,嘴角微不可察地揚了一下。
他知道,這句話背後,藏著多少財富的裂變與重組。
下課鈴尚未響起。
他仍坐在原位,手邊是課本、筆記和那份折疊整齊的證券報。
一切如常。
隻有他自己知道,有些事,已經在無聲中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