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林悅的備份:係統的安全網

字數:4341   加入書籤

A+A-


    屏幕上的提示框剛消失,陳帆的手指還停在鼠標左鍵上方。連接失敗的紅色字樣已經褪去,但那種被拒之門外的感覺還在指尖殘留。他沒有立刻重試,也沒有關掉程序。反而把目光移向右下角的任務欄——那裏一個不起眼的郵件客戶端圖標正閃著微光。
    新郵件到達。
    發件人是林悅。
    標題隻有兩個字:“備份”。
    &nBackup19980516.zip”,大小478MB。這個數字讓他稍微鬆了口氣。太小可能是數據缺失,太大則可能包含冗餘日誌。這個容量和他昨晚本地打包的完整鏡像差不多。
    他把U盤從原來的接口拔出,換到另一側空閑插槽,雙擊解壓。三個文件夾依次展開:“DataCore”“ModelLogs”“ConfigHistory”。路徑結構和他本地的一模一樣,連子目錄命名規則都沒變。
    命令行窗口彈出,校驗程序開始運行。一行行代碼滾動,比對數據庫記錄數、模型參數版本、配置文件時間戳。兩分鍾後,終端輸出綠色文字:“一致性驗證通過 —— 數據條目數:127,439;最後同步時間:1998年5月16日 22:18”。
    正是他上一次手動封存係統狀態的時間。
    他點進“ModelLogs”文件夾,裏麵多了一個Excel表格,名為“更新追蹤表”。打開後,第一列是日期,第二列是修改內容,第三列是備注。
    “5月14日  加入財政政策權重係數 | 影響範圍:地產板塊優先級上調”
    “5月15日  調整波動率計算窗口至20日均線 | 原因:近期市場振幅收窄”
    “5月16日  修正MACD金叉判定邏輯 | 避免假信號觸發”
    每一項都標注了依據來源,有的引用了當天《金融時報》的社論,有的提到了某券商研報的觀點。她不是照搬,而是在理解之後做了判斷。
    陳帆的手指在觸控板上輕輕敲了兩下。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數據複製了。她在幫他做決策推演。
    他點開回複框,輸入:“謝謝你,林悅,你是係統最好的‘守護者’。”
    發送前頓了一下,刪掉引號裏的詞,改成:“沒有你,這套東西走不遠。”
    按下回車。
    實驗室裏很安靜。主機風扇的聲音比剛才低了一些,散熱口吹出的風帶著輕微暖意。他盯著屏幕,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這裏發生意外,比如斷電、硬盤損壞,哪怕隻是誤刪了一個關鍵腳本,整個係統都會陷入停滯。
    而現在,林悅手裏的那份備份,成了唯一的外部支點。
    他站起身,走到工作台角落的工具箱前,翻出一台未拆封的掌上電腦。銀灰色外殼,正麵一塊單色液晶屏,側麵有紅外口和調製解調器插槽。這是之前采購時順帶買的HP 320LX,原本打算用於外出演示,後來一直閑置。
    他撕開包裝,接通電源。設備啟動後進入Windows CE係統界麵,桌麵簡潔,內存占用極低。這種輕量級係統適合長期掛載,不會拖累主服務器性能。
    他從抽屜取出一張軟盤,上麵刻錄著他編寫的遠程監控模塊。這個程序是他三個月前寫的,能實時推送係統狀態、模型運行進度和數據庫更新日誌,體積不到2MB,專為低帶寬環境設計。
    插入軟盤,安裝程序。完成後,他在掌上電腦上新建一個自動任務:每天淩晨一點,通過撥號連接主服務器,下載最新日誌並生成摘要報告。同時配置了異常報警功能——一旦主係統停止響應超過十分鍾,設備會自動記錄斷點並嚐試重啟服務。
    一切設置完畢,他打開記事本,寫了一張便簽:
    “用這個,你可以隨時查看係統的實時數據。別熬夜。”
    折好塞進包裝盒夾層,又在外包裝上寫下林悅的地址和聯係方式。
    這時,郵箱再次彈出提醒。
    還是林悅。
    這次沒有附件,隻有一句話:“昨天的數據流我重新跑了一遍,發現政策響應延遲比預期長12分鍾,建議增加前置緩衝區。”
    他看著這句話,手指慢慢移到鍵盤上。
    她不僅在維護現有係統,已經開始思考下一步優化。
    他把掌上電腦放進包裝盒,扣緊搭扣。然後回到電腦前,打開防火牆配置界麵,在入站規則中新增一條IP白名單,地址填的是林悅所在城市的固定撥號段——那是她父親單位提供的上網線路,雖然速度慢,但穩定性高。
    保存設置後,他又在服務器後台創建了一個獨立賬戶,權限僅限於讀取日誌和接收推送消息。密碼是一串十六位隨機字符,通過加密郵件單獨發送。
    做完這些,他點開係統架構圖。
    牆上那張手繪圖紙上,“實時行情輸入”模塊旁邊,他用紅筆畫了個小方框,標注:“遠程監控終端”。
    不再是孤島了。
    他坐回椅子,打開遠程測試程序,模擬掌上電腦接入。連接請求發出,服務器回應成功,狀態顯示“已認證,權限受限”。
    第一次,係統有了兩個端口在運作。
    他低頭看了眼桌上的包裹,伸手摸了摸盒麵。塑料外殼冰涼,但裏麵那台機器一旦開機,就會成為係統的一部分,像一根延伸出去的神經末梢。
    手機震動了一下。
    短信來自林悅:“設備收到了嗎?”
    他打字回複:“還沒寄,今天下午快遞。”
    發送後,他沒放下手機,而是繼續輸入:“等你那邊接通,我們試試同步測試。”
    剛要點擊發送,又刪掉這句話,換成:“先熟悉操作,別急著動手。”
    發完,他把手機放在鍵盤右側,重新打開服務器日誌麵板。所有進程都在正常運行,數據庫同步任務顯示“待觸發”,時間設定在今晚一點整。
    他調出任務計劃器,確認遠程訪問端口處於監聽狀態。然後切換到資源管理界麵,查看內存占用情況。主程序穩定在65%,剩餘空間足夠支撐一次突發性批量運算。
    窗外陽光偏移了幾度,照在主機箱側麵的通風口上,反射出一道細長的光痕。那道光線緩緩移動,最終落在了桌角的快遞單上,照亮了收件人那一欄的名字。
    他伸手調整了一下攝像頭的位置——那是他加裝的小型監控裝置,用來記錄服務器運行狀態。鏡頭微微轉動,對準了掌上電腦的包裝盒。
    如果主係統宕機,至少還有人在另一端知道發生了什麽。
    他站起身,把包裹拎起來,檢查封口是否牢固。然後走回電腦前,最後一次確認遠程賬戶狀態。
    屏幕上,連接標識顯示為綠色。
    他坐下來,輸入一行指令:
    “開啟每日增量備份推送,目標地址:林悅撥號段IP。”
    回車執行。
    進度條開始緩慢爬升,表示首次全量同步正在進行。預計完成時間:五十八分鍾後。
    他盯著那條緩緩前進的橫線,手指無意識地敲了敲桌麵。
    屋內隻剩下風扇的低鳴和硬盤讀寫時細微的哢噠聲。
    突然,日誌窗口跳出一條提示:
    “檢測到外部IP嚐試連接,來源:未知動態地址,已自動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