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 ISDN的暢通:速度的飛躍
字數:4474 加入書籤
機櫃側麵的接口蓋板還掀著,陳帆蹲在地上,手指正捏住一條灰網線的水晶頭,對準ISDN終端盒的插槽輕輕推入。線路另一端連著剛裝好的BRI接口卡,驅動光盤還攤在桌角,說明書被翻到了“多鏈路綁定配置”那一頁。
林悅站在他身後半步的位置,目光掃過終端盒上跳動的指示燈。“綠燈常亮,黃燈閃爍,說明物理層已經通了。”她的聲音不高,但清晰。
陳帆沒回頭,隻點了下頭,伸手打開主機電源。係統啟動後,他立刻切入設備管理器,卻發現網絡適配器列表裏隻識別出一個通道。他皺了下眉,調出注冊表編輯器,找到通信端口的配置項,手動將“NumberOfCs”從1改為2,又在協議棧中強製啟用PPP多鏈路聚合。
“再試一次。”
重啟後,雙通道終於全部激活。屏幕上的網絡狀態顯示:連接速率128Kbps,全雙工模式。
“數據流能接上了。”他說,語氣平得像在報讀儀表數值。
他切換到測試程序界麵,開始接收深交所的實時行情推送。前五秒一切正常,每秒穩定傳回18條報價數據。可到了第十秒,接收隊列突然停滯,時間戳出現斷層,緊接著連續三組數據包丟失。
“緩衝區溢出。”林悅看了眼日誌,“老結構撐不住這個速度。”
原用的單線程輪詢機製是按56K撥號環境設計的,每次取數間隔固定為200毫秒。現在數據洪流以每秒20條的速度湧入,舊邏輯根本來不及處理,導致新包覆蓋舊包,內存隊列崩潰。
陳帆關閉測試進程,打開底層接收模塊的源碼。他把原本的同步阻塞式讀取,改成基於事件觸發的異步非阻塞模式,同時在內存中開辟一塊環形緩衝區,容量擴大至原先的四倍。新機製下,數據寫入和讀取分離,不再互相阻塞。
“重來。”
程序再次運行,綠色進度條平穩爬升。屏幕上逐行刷新著接收到的行情記錄:時間、代碼、最新價、成交量……連續五分鍾未出現丟包。
“穩住了。”他說。
林悅低頭看了眼自己的掌上電腦,遠程監控界麵顯示數據延遲已從之前的30秒降至18秒。她抬眼:“還能壓。”
陳帆沒答話,而是調出預測引擎的核心調度模塊。當前的計算流程是按周期批處理的——每30秒統一抓取一次數據,然後啟動分析模型。這種節奏在低速環境下尚可接受,但在128Kbps的專線支持下,明顯成了瓶頸。
他新建了一個後台服務進程,命名為“PredictorRealtime”。在這個新進程中,預測算法不再等待整批數據,而是采用事件驅動方式:一旦接收到新的行情包,立即提取關鍵字段,對價格趨勢做局部重算,並更新輸出結果。
“現在,它會隨時反應。”他敲下最後一行代碼,按下編譯。
係統重新加載模塊,主界麵的預測曲線開始以更密集的頻率跳動。每一筆成交價變動後,虛線軌跡平均在7秒內完成修正。
林悅盯著屏幕角落的時間差標注:輸入時間 10:23:41.2,輸出時間 10:23:48.1。延遲壓縮到了7秒。
“夠快了。”她說。
“還不夠。”陳帆調出圖形渲染層代碼,“人眼看到的,才是真實的響應速度。”
前端頁麵仍用的是早期ASP框架,每次刷新都要重新生成整個圖表,耗時嚴重。他在客戶端加入一層輕量級緩存,預先加載最近5秒的價格趨勢,在本地模擬出動態延伸效果。雖然實際計算仍在後台進行,但視覺上已接近實時追蹤。
項目負責人上午十一點趕到實驗室。他沒帶其他人,手裏拎著一份打印的測試計劃表。
“我聽說你們換了專線?”他站到主控台前,目光落在顯示器上不斷跳動的曲線。
“剛通。”陳帆調出實時監控麵板,“目前每秒接收20條數據,預測延遲控製在10秒以內。”
負責人眯起眼:“比衛星行情快?”
“傳統衛星推送有編碼、上行、轉發、解碼四道環節,端到端延遲普遍在15秒以上。”林悅在一旁補充,“我們直連交易所前置機,路徑更短。”
負責人沒說話,隻是盯著“陸家嘴”的模擬交易窗口。係統剛剛發出買入信號——早盤量能突增,價格突破昨日高點,委托買盤持續加碼。信號發出後第9秒,股價開始拉升。
“試試壓力情況。”
陳帆啟動全速測試,將過去一周的高頻波動行情導入模擬環境。係統開始連續接收密集數據流,預測模塊高頻響應。
運行到第三分鍾,異常出現了。
一條來自某營業部的錯誤報單混入數據流:一筆“陸家嘴”的成交價被錄為**999.99元**,瞬間拉高均價。預測曲線劇烈上揚,幾乎觸達自動止損閾值。
“要爆了!”負責人脫口而出。
陳帆迅速調出過濾規則模板,參考林悅之前整理的手冊內容,在數據預處理層插入標準差校驗邏輯:任何偏離過去一分鍾均值三個σ以上的數值,自動標記為異常並剔除。
程序重新運行,那條千位級報價被精準攔截。預測曲線恢複平穩,僅在數據抖動瞬間出現輕微波動,隨即回歸正常軌道。
“這招管用。”負責人鬆了口氣。
接下來的72小時,係統以全速狀態持續運行模擬交易。標的鎖定“陸家嘴”,策略基於量價共振原理:當成交量突增超過前一時段均值兩倍,且價格站穩分時均線之上時建倉;賣出條件設定為漲幅趨緩、賣一檔掛單量突然放大。
三日後,賬戶虛擬資金從100萬增長至118萬,複合收益率18%,最大回撤不足4%。
“比上次高了六個百分點。”負責人看著收益曲線,語氣裏多了些認可,“響應速度確實壓下去了。”
“專線帶來的不隻是帶寬。”陳帆指著後台日誌,“是整個數據閉環的重構。從前我們追著市場跑,現在至少能踩準它的呼吸節奏。”
負責人點點頭,臨走前留下一句話:“下周科委評審會,把這個測試結果帶上。”
門關上後,實驗室恢複安靜。服務器風扇低鳴,指示燈規律閃爍。
林悅看了眼時間,將近下午五點。她沒動,隻是問:“下一步?”
“多線程預測。”陳帆已經打開了新項目文件,“不能隻盯一隻股票。十個,二十個,同時推演。”
他新建了一個類庫,命名為“MultiPredictorCore”。界麵還沒搭好,隻有命令行窗口跳出一行提示:
> 初始化成功。支持並發實例數:8。
林悅看了一會兒代碼結構,忽然說:“如果同時跑太多,內存怕是扛不住。”
“那就拆。”他說,“每個進程獨立分配資源,失敗也不影響整體。”
她點頭,順手把自己的掌上電腦連上調試端口,開啟遠程日誌監聽。屏幕右下角跳出一個綠色小標,顯示“協作者在線”。
陳帆繼續敲擊鍵盤,函數名一個個列出來:StartNewThread、SyncWithDataSource、PushToCache……
突然,主屏幕彈出一條警報:
> 警告:內存占用已達87%,建議釋放非核心進程。
他掃了一眼任務管理器,發現是剛才的測試殘留進程未完全關閉。他手動終止兩個舊線程,重新啟動調度器。
綠色曲線再次浮現,這次是兩條平行的趨勢預測線,分別對應“陸家嘴”和“深發展”。
“能跑。”他說。
林悅盯著那兩條逐漸分離的軌跡,輕聲問:“你打算讓係統看多遠?”
陳帆停下敲字的手,看了眼窗外。暮色已經漫上來,玻璃映出房間裏的冷光。
“不是我看多遠。”他說,“是它能不能自己找到下一個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