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 發現套利新大陸

字數:4636   加入書籤

A+A-


    右側副屏的網絡延遲提示剛消失,陳帆的手已經落在鍵盤上。他調出係統底層日誌,確認雙通道鏡像寫入狀態穩定,綠色進度條連續跳動六小時未中斷。
    “數據鏈路沒問題了。”他抬頭看向張遠和李陽,“我們可以試第一筆實盤套利。”
    張遠盯著主屏上的國債行情,眉頭沒鬆:“但剛才那波延遲……要是下單中途再斷,倉位卡在半路,錢可就懸了。”
    李陽站在服務器機櫃前,手指輕敲金屬外殼:“硬盤剛換過,陣列重建才完成。我建議先跑一輪模擬對衝,看看新模塊會不會觸發異常讀寫。”
    陳帆沒反駁。他切到測試環境,加載昨日抓取的“00國債(7”全周期數據——現貨價格98.32元,對應期貨合約報價99.15元,基差高達0.83元,遠超曆史均值0.27元。
    “價差擴大持續三天,成交量溫和上升,沒有政策擾動記錄。”他指著圖表,“係統判定這是非理性偏離,收斂概率超過八成。”
    “前提是市場正常開盤。”李陽仍站著,“萬一今天交易所臨時調整保證金比例,或者央行突然發公告呢?”
    “那就止損。”陳帆聲音不高,“但我們不能因為怕摔就不走路。係統現在有雙重備份,交易鏈路也做了冗餘。隻要規則不變,機會就在。”
    三人沉默幾秒。最終張遠點頭:“走吧,小倉位試試。”
    陳帆敲下回車,跨市場套利模塊首次激活。程序自動拆分任務:期貨端由李陽負責算法下單,現貨端由張遠聯絡券商執行協議成交。
    “50手期貨空單,VWAP拆單策略啟動。”李陽坐回操作台,設定每30秒發出一筆委托,避開大額掛單衝擊,“第一筆已推送,價格99.13。”
    “現貨端同步吃進。”張遠接通電話,報出代碼與數量,等待確認,“量不大,對手方願意按98.34結算。”
    陳帆緊盯交割規則窗口。國債期貨采用實物交割,最後交易日為合約到期月第二個周五,當前持倉可在T+3日內平倉閉環。時間足夠。
    第一筆成交回報跳出來:期貨賣出5手,均價99.12;現貨買入等值麵額,成本98.35。理論鎖定價差0.77元。
    “有效。”陳帆說,“繼續。”
    接下來半小時,係統按節奏推進。每一筆回報都自動錄入套利日誌,實時計算累計收益與滑點損耗。當第10批委托完成時,主屏彈出預警:
    【“00國債(7”買一檔掛單驟減,賣方力量增強】
    “有人也在壓?”張遠湊近屏幕。
    “不像。”李陽分析盤口變化,“是自然拋壓釋放,可能是機構調倉。我們的拆單沒引發連鎖反應。”
    陳帆點頭:“繼續執行計劃。”
    到上午十一點,50手空單全部建倉完畢,加權均價99.10;對應現貨采購完成,平均成本98.33。理論鎖定利潤每單位0.77元,總敞口麵額500萬元,潛在收益3.85萬元。
    但這隻是賬麵數字。真正的收益要等到價差收斂、兩端同時平倉才算落地。
    “接下來等信號。”陳帆關閉手動幹預權限,將平倉邏輯交給程序監控,“當基差回落至0.3元以下,自動反向買入期貨,同步賣出現貨。”
    三人各自回到位置。實驗室安靜下來,隻有服務器風扇低鳴。屏幕上,兩條曲線緩緩靠近——一條是期貨價格,另一條是現貨估值。
    中午十二點半,價差縮至0.61元。係統未觸發動作。
    下午一點十七分,某銀行自營席位大筆買入現貨,推動中債估值上行。期貨市場反應滯後,價差瞬間擴大至0.89元。
    “誘多?”張遠皺眉。
    “不是。”李陽調出資金流向圖,“是真實配置需求進場,不是短線炒作。”
    果然,不到十分鍾,期貨價格開始跟隨上行。價差重新收窄。
    兩點零三分,基差跌破0.4元。
    係統警報輕響。
    “觸發條件滿足。”陳帆看著倒計時,“三分鍾後執行反向操作。”
    李陽檢查網絡連接狀態,確認五條獨立信道均正常。張遠刷新券商接口,確保賣出通道暢通。
    倒計時歸零。
    程序自動發出指令:買入50手期貨合約,市價單分批成交;同時通過銀行間市場協議賣出全部現貨持倉。
    成交回報陸續返回。
    期貨回補均價98.76;現貨賣出結算價98.38。實際實現價差0.38元。
    扣除手續費與滑點,淨收益8.7萬元。
    主屏跳出結算報告:【跨市場套利首單完成|收益率10.88%|準確率98.3%】
    張遠猛地站起身,盯著賬戶餘額刷新了三次。“真賺到了……一分沒少。”
    李陽靠在機櫃邊,盯著運行日誌裏那一長串成功標記,嘴角微動:“這比純模型推演有意思多了。”
    陳帆沒說話。他打開策略庫目錄,新建文件夾命名為“期現套利國債”,將本次全流程數據打包存入。包括原始行情、下單序列、成交明細、風控節點。
    “這不是運氣。”他輕聲說,“是係統第一次完整兌現價值。”
    張遠坐下,打開Excel開始整理交易記錄。表格列得極細:時間節點、對手方類型、成交速率、價差變動斜率。他甚至加了一欄“心理預期偏差”,記錄自己每次想幹預係統的衝動時刻。
    李陽則調出模塊代碼,準備優化VWAP算法的響應頻率。他發現第三批委托因網絡抖動延遲了1.2秒,雖然未影響結果,但存在改進空間。
    陳帆切換到全局監控界麵。所有子係統運轉平穩:數據采集、風險評估、交易執行、容災備份。綠燈常亮,無異常報警。
    他忽然想起昨夜硬盤崩潰時的畫麵——指示燈熄滅,日誌中斷,三年積累險些歸零。而現在,同樣的設備,同樣的人,係統不僅活了下來,還第一次獨立創造了真實財富。
    這種感覺不一樣。
    不是預測成功的快感,也不是技術突破的興奮,而是一種確信:他們正在構建的東西,能穿越故障、波動和不確定性,持續產出結果。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他說。
    李陽抬頭:“比如什麽?”
    “企業債、利率互換、跨品種配對交易。”陳帆目光落在屏幕一角,“國內金融市場還有很多縫隙沒被填滿。”
    張遠停下打字的手:“下次能不能加大倉位?這次隻用了8萬,賺8.7萬,聽起來多,其實也就翻了一倍。要是投80萬……”
    “不行。”李陽立刻反對,“政策風險沒排除。國債期貨剛推出兩年,監管隨時可能出手限製投機行為。我們得控製暴露頭寸。”
    “那就設定上限。”陳帆打斷,“不動用社團總資金的10%,每次操作前做壓力測試,回測過去一年極端行情下的最大虧損。”
    “還要加入流動性監測。”李陽補充,“剛才買賣價差太大,差點影響成交效率。”
    “都加上。”陳帆點頭,“把這些規則寫進模塊說明書,作為強製校驗項。”
    三人達成共識。新的套利邏輯將不再依賴人工判斷,而是由程序自動篩選、評估、執行,並在每次操作後自我校準。
    陳帆調出下一階段開發路線圖,在“跨市場策略”分支下新增三項任務:
    增加債券久期匹配算法
    接入更多現券報價源
    構建多因子擇時過濾器
    他正準備保存文檔,主屏右下角突然彈出一條消息:
    【警告】“00國債(7”基差再次擴大至0.79元
    【狀態】新一輪偏離已持續42分鍾
    【建議】符合套利閾值,可重複操作
    陳帆的手指停在鼠標左鍵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