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 集群架構初成型

字數:5009   加入書籤

A+A-


    張遠的手指剛觸到鼠標,主屏下方那條新警報突然跳動起來。
    【滬銅持倉結構突變】
    多頭集中度單日上升12.3%
    觸發條件:跨品種聯動監測閾值
    他還沒來得及點開詳情,陳帆已經調出後台任務管理器。係統資源占用率穩定在四成以下,但內存緩存隊列裏堆積了十幾個待處理的因子更新請求——這是舊服務器無法支撐高頻並行計算的典型症狀。
    “不能再拖了。”陳帆說,“明天設備必須上線。”
    李陽抬頭看了眼牆上的掛鍾,淩晨一點十七分。他沒說話,隻是把桌角那張采購清單又往自己這邊拉了拉。四台二手服務器,全部通過校友渠道談下來的特價貨,總價壓到了獎學金能覆蓋的極限。最貴的一台還帶著SCSI硬盤陣列卡,雖然驅動不兼容Windows NT 4.0,但至少主板接口齊全。
    第二天下午三點,快遞員把最後一個機箱搬進實驗室時,外麵正下著小雨。搬運過程中有一台機器側麵磕出了凹痕,電源線也被踩過,外皮裂開一截。張遠蹲在地上檢查接口,發現網卡型號和預訂的不一樣。
    “換了。”他說,“這批是庫存翻新件。”
    陳帆打開包裝盒比對序列號,確認無誤後點頭:“能用就行。先通電測試。”
    李陽立刻拆開主機蓋,一邊接線一邊念叨:“兩台百兆網口,一台千兆,另一台居然是光纖轉接模塊……這拚湊得跟義肢似的。”但他還是迅速將交換機架好,插上調試線,開始手動導入之前備份的網絡配置模板。
    第一道坎出現在係統識別階段。NT 4.0的服務包版本太低,三塊網卡中隻有一塊能正常加載驅動。其餘兩塊顯示黃色感歎號,設備管理器裏一片紅。
    “注冊表得改。”陳帆盯著藍屏提示,“找PCI設備ID,手動綁定驅動路徑。”
    他們從舊係統的日誌文件裏翻出曆史記錄,逐行比對硬件參數。李陽負責寫腳本批量注入注冊項,張遠則在一旁調整電源分配,避免四台機器同時啟動造成電壓波動。第三次重啟後,所有網卡終於被識別,IP地址陸續獲取成功。
    “心跳檢測。”陳帆下令。
    李陽敲入一段簡短的TCP探測程序,設定每五秒向其他三台主機發送一次空包請求。屏幕上依次跳出回應信息:
    【Node02 → Active】
    【Node03 → Active】
    【Node04 → Active】
    通信鏈路打通。
    “下一步,任務分發。”陳帆打開回測模塊,選中過去十年的日線數據集。這個任務曾在單機上跑過整整兩天,中途還因內存溢出中斷過三次。
    “不能整塊扔進去。”張遠看著任務隊列,“程序是單線程的,沒法自動拆解。”
    “那就人為切片。”陳帆調出年份索引,“按年度分割數據段,每台機器處理兩年半,最後一台補零頭。”
    李陽立即動手,在共享目錄下建立四個子文件夾,命名“BacktestShard01”至“04”。接著編寫一個輕量級調度腳本,每個任務完成後生成“.done”標記文件,主控端檢測到全部完成信號後觸發結果合並流程。
    “內存預分配也得設限。”張遠提醒,“Node03隻有512M,跑大年份容易崩。”
    他們在每台機器上設置獨立的緩存上限,並加入異常捕獲機製:一旦某節點進程終止,主控端自動記錄斷點位置,便於後續續算。
    一切準備就緒,陳帆按下執行鍵。
    屏幕中央彈出進度麵板,四個任務條同時開始推進。硬盤燈接連亮起,風扇轉速逐漸升高,室內響起一片均勻的嗡鳴。
    前四十分鍾,各節點運行平穩。Node01最先完成19982000年的回測,生成結果文件並打上完成標記。隨後Node04也順利結束20082010周期的運算。
    但到了第67分鍾,Node03的任務條突然停滯。資源監視器顯示CPU占用歸零,內存未釋放。
    “卡住了。”張遠立即遠程接入該機終端,查看日誌輸出。問題出在2005年第三季度的數據清洗環節,某個異常成交量字段引發了無限循環。
    “重啟任務。”陳帆說,“從斷點繼續,別浪費前麵的結果。”
    李陽修改腳本,加入最大迭代次數限製。重新啟動後,Node03在八分鍾後恢複正常,最終將結果傳回主控端。
    最後一組數據合並完成時,計時器定格在**8分17秒**。
    陳帆調出性能對比圖。舊係統單獨運行同一任務耗時**2小時19分鍾**,效率提升接近**17倍**。
    “夠用了。”他說。
    張遠站起身走到機櫃旁,伸手輕撫其中一台機箱的側板。金屬外殼微微震動,散熱孔吹出的熱風拂過指尖。他忽然笑了:“這可比遊戲主機帶勁多了。”
    李陽正在整理走線,幾根網線纏在一起,他一邊分理一邊嘀咕:“等明天加第二塊硬盤,還得重布一遍。”
    “先命名吧。”張遠回頭,“叫‘風暴引擎’怎麽樣?聽著就有衝勁。”
    “太浮誇。”李陽搖頭,“應該叫‘量子陣列’,體現分布式特性。”
    陳帆沒參與爭論。他打開係統管理後台,在集群屬性頁輸入名稱:“DataHeart Cluster v1.0”。
    三人同時安靜下來。
    “它不是武器,也不是玩具。”陳帆合上筆記本,“這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還有腦子的一部分。沒有它,我們什麽都看不見。”
    權限設定很快完成。主控調度權歸陳帆,底層維護由李陽負責,張遠獲得任務提交與實時監控權限。每一項操作都記錄日誌,變更需雙重確認。
    夜更深了。窗外雨停,室內隻剩服務器風扇持續運轉的聲音。指示燈有節奏地閃爍,像某種沉穩的心跳。
    陳帆坐回主位,打開代碼倉庫界麵。他新建分支,推送了一段注釋:
    /*
    * Cluster Enabled  Processing Power x17
    * Next Step: Parallel Model Training Pipeline
    */
    提交時間自動生成:1999年11月5日 23:48。
    主屏右下角的任務隊列中,“跨市場相關性矩陣重建”任務開始加載。資源調度圖顯示,四個節點同時點亮,負載分布均勻。
    張遠靠在椅背上,盯著Node01的硬盤燈,臉上帶著疲憊卻滿足的笑容。剛才那場硬仗打下來,每個人都清楚這意味著什麽——過去需要三天才能完成的模型迭代,現在可能一夜就能跑完;曾經隻能被動響應的信號捕捉,即將變成主動推演的能力躍遷。
    李陽蹲在機櫃後,擰緊最後一顆固定螺絲。他的襯衫袖口沾了點灰塵,右手虎口處還留著拆機箱時被金屬邊緣刮出的小劃痕。他拔掉一根臨時供電線,重新接入UPS穩壓電源,確認所有設備處於統一供電回路。
    陳帆的目光停留在係統拓撲圖上。四台物理主機通過交換機構成閉環,主控端作為調度中樞,數據流呈放射狀分發與回收。這不是簡單的算力疊加,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計算集群雛形。
    他知道,接下來要麵對的問題會更複雜。數據同步延遲、任務搶占衝突、故障自動遷移……這些都不是靠拚湊硬件就能解決的。
    但他也清楚,今晚邁出去的這一步,不可逆。
    主控台突然彈出一條提示:
    【新任務已就緒】
    【類型:多因子權重優化】
    【預計耗時(單機):4.2小時】
    【啟用集群加速:估算剩餘時間約15分鍾】
    陳帆點了確認。
    後台進程啟動,四個節點的CPU使用率同步攀升。Node02的日誌窗口跳出一行狀態更新:
    【Worker Process Started】
    Loading dataset: factorhts1999Q3.bin...
    張遠坐直身體,雙手放回鍵盤上方。李陽擦了擦手,拿起記事本準備記錄異常情況。
    風扇聲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