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金融係統的中國芯
字數:3548 加入書籤
                    係統警報的震動尚未平息,陳帆的目光已落在主控台右下角的一條新日誌上——來自美聯儲內部文檔平台的異常訪問記錄,設備ID未登記,調閱時間早於政策發布四小時。他沒有出聲,隻是將這條信息拖入隔離分析區,標記為“高優先級溯源”。
    周婷察覺到他的動作,指尖在鍵盤上輕敲兩下,調出芯片調試界麵。屏幕中央,一塊指甲蓋大小的黑色模塊正顯示著待機狀態,編號FS01,名稱“金融洞察1號”。這是他們與中科院微電子所聯合封裝的第一顆國產加密芯片,昨晚十一點半送達機房,尚未通電測試。
    “密鑰認證通道已經預留。”她說,“但驅動層報了三次兼容錯誤,可能是操作係統屏蔽了非標準硬件枚舉。”
    李航從終端後抬起頭,“Windows對未知芯片的權限控製太嚴,尤其是加密類設備。我們試過模擬簽名,係統直接觸發了安全回滾。”
    陳帆盯著那塊靜靜躺在防靜電托盤裏的芯片,金屬觸點泛著冷光。他想起前天在浪潮實驗室看到的樣機,同樣是自主架構,卻因無法接入主流係統而淪為展示品。
    “不走Windows的路。”他說,“搭獨立環境,用Linux內核做橋接。”
    周婷立刻調出虛擬機配置模板。她將芯片通過PCIe轉接槽接入測試主機,切斷所有外部通信,僅保留本地串口輸出。李航同步編寫輕量級協處理器協議,繞過係統自帶的安全模塊,讓芯片以“運算加速單元”身份運行。
    三分鍾後,第一行調試指令發出。
    屏幕閃爍,紅色報錯再次彈出:“設備未響應,固件握手失敗。”
    “不是硬件問題。”周婷快速翻看底層日誌,“是認證流程卡在第二階段,係統要求加載微軟可信根證書,但我們沒有簽名授權。”
    陳帆站起身,走到設備架前,打開編號A7的機櫃。裏麵整齊排列著幾塊老舊的Sun工作站殘片,其中一塊主板上還貼著標簽:2003年首批自研服務器原型。
    他取出一張存有早期固件代碼的CF卡,插進讀卡器。“試試我們自己的認證鏈。當年沒被認可,不代表現在還不能用。”
    周婷接過數據,重新構建信任鏈邏輯。她剝離原有生物識別協議中依賴的第三方庫,改用團隊自研的輕量級加密算法作為握手基礎,並將芯片內置ID與物理地址綁定,形成不可複製的硬性校驗。
    新一輪測試開始。
    這一次,屏幕上的狀態燈由紅轉黃,再緩緩變為綠色。
    “指紋讀取成功。”周婷低聲說,“數據庫解密耗時0.37秒,比舊係統快1.8倍。”
    李航立即啟動壓力測試程序。初始五千次並發請求平穩通過,係統負載正常。當請求量攀升至每秒八千次時,芯片溫度監控曲線驟然上揚,達到92度,係統自動降頻,響應延遲飆升至1.2秒,甚至超過了淘汰的IBM模塊。
    “散熱跟不上。”李航調出熱成像圖,“芯片表麵已經接近臨界值,必須降低運算密度。”
    陳帆閉眼回想幾天前參觀軍工企業時見到的被動冷卻方案。那種利用相變材料吸熱、無需風扇的散熱結構,或許能解決空間受限的問題。
    他撥通合作方電話,十分鍾後拿到了設計圖紙。技術組迅速在機櫃頂部加裝微型熱管陣列,每根銅管內部填充低溫的相變液,直接貼合芯片外殼。同時調整任務調度策略,將加密運算集中在芯片效率最高的區間運行,避免持續滿載。
    重啟測試。
    一小時後,係統穩定在每秒一萬兩千次加密請求,平均延遲回落至0.21秒,峰值效率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2.3倍。
    “可以部署了。”周婷說。
    陳帆點頭。他親自將芯片安裝進主服務器的核心插槽,旋緊固定螺絲。隨著電源接通,模塊指示燈亮起,淡藍色光芒映在金屬外殼上,“金融洞察1號”六個字清晰可見,下方刻著一枚微小的五星標誌。
    係統開始切換。
    主控屏彈出提示:“正在遷移核心服務……身份驗證模塊接管中……數據庫加密通道升級……”
    就在進度條跳轉至97%的瞬間,防火牆監測界麵閃出一組異常流量——境外多個IP對新芯片的通信端口發起高頻掃描,嚐試抓取協議特征包。
    “有人盯上了它。”李航迅速鎖定攻擊源,“手法很熟,和三年前試圖破解我們Sun主機的一模一樣。”
    周婷沒有猶豫,啟動預設誘捕程序。她在虛擬沙箱中模擬出一個虛假的芯片響應接口,對外暴露部分偽造指令集,同時記錄所有探測行為的特征碼。
    幾分鍾後,對方加大探測強度,甚至嚐試注入小型探針程序。
    “是衝著架構來的。”李航分析代碼結構,“他們想搞清我們用了什麽加密邏輯。”
    陳帆下令:“關閉所有非必要外聯端口,主係統轉入半離線模式。在固件裏加入動態混淆機製,每次響應都隨機打亂指令順序。”
    周婷執行指令,最後一段腳本輸入完畢。
    主控屏跳出綠色確認框:“‘金融洞察1號’已接管全部核心服務。係統安全等級提升至S3,生物識別響應速度提升40%,全鏈路加密延遲下降61%。”
    機房內,服務器陣列的指示燈節奏平穩,數據流如星點般在玻璃罩內明滅閃爍。
    陳帆站在設備架前,手指輕輕撫過那枚剛裝好的芯片。金屬外殼冰涼,但內部電路已經開始運轉,每一次脈衝都在無聲宣告:這個係統的命脈,不再係於他人之手。
    “從今天起,我們的係統,有了中國心髒。”
    周婷調出實時監控麵板,新芯片的各項參數穩定在最優區間。她順手檢查了一遍物理密鑰插槽,確認無鬆動痕跡。
    李航正在更新係統日誌,將此次部署全過程歸檔至內部技術檔案庫。他在備注欄寫下:“首次實現國產加密芯片全功能替代,支持高並發、低延遲、抗逆向工程。”
    突然,監控界麵右下角彈出一條低級別告警——某個已被列入黑名單的IP地址,在更換域名後再次嚐試連接測試端口。
    周婷目光一凝,手指懸停在封鎖指令鍵上方。
    李航切換至流量分析視圖,發現這次的數據包結構略有不同,攜帶了一個偽裝成普通日誌上傳的嵌套層。
    陳帆走了過來,盯著那串不斷刷新的請求頻率。
    “別急。”他說,“讓他們再靠近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