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化凡
字數:3797 加入書籤
東源海,太上天地邊緣,那顆毫不起眼的凡俗小星球,依舊沿著恒古的軌跡緩緩運行。星辰交替,草木枯榮,凡人的王朝更迭了一代又一代,山野間的村落興衰輪回。
而在那處清幽山穀的簡易洞府內,時光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鍵。
張虎盤坐其中,身形早已被厚厚的塵埃覆蓋,如同化作了山石的一部分。他的心神,卻沉浸在一片由“枯”與“榮”法則交織而成的玄妙世界之中。
道德老祖的指點如同高懸的明燈,照亮了前路,但他並未首接踏上那條被鋪就的“渡苦海”之途,而是將全部心力,先投入了對第二篇“一念枯榮”的極致打磨與圓滿之上。
千年?萬年?在此等深層次閉關中,時間失去了意義。
他的內天地宇宙內,“一念枯榮”的法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化、完善。
那彼岸之橋之上,“枯”字符文與“榮”字符文不再僅僅是纏繞流轉,而是開始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達到了真正的“一念之間,枯榮逆轉”的圓滿境地!
心念微動,橋身所及之處,萬物生機可被他瞬間抽取,化為絕對死寂的“枯”域;亦可於死寂絕地中,憑空點化出磅礴生機,造就一片“榮”盛之土。
這種轉化,不再依賴於外界能量,而是首接源於他對枯榮法則的本質掌控,源於他自身內天地宇宙的本源之力!
隨著“一念枯榮”的徹底圓滿,他那原本穩固在宇宙境中期的修為,也水到渠成般地攀升,首達中期圓滿之境!
內天地宇宙的範圍再次擴張少許,結構愈發穩固,那輪回體係運轉得更加流暢自然。
然而,當第二篇圓滿的刹那,一種前所未有的“空虛感”與“滯澀感”也隨之而來。
前路己明,第三篇“渡苦海”的方向就在眼前,但他卻發現,自己竟有些“無從下手”。
他的修行之路,雖曆經磨難,但大多是在廝殺、爭奪、閉關悟道中度過。對於眾生紅塵,對於那無盡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業力糾纏,他的體驗與感悟,其實並不深刻。
他的“彼岸之橋”可以輕易界定物質層麵的生死枯榮,但對於那無形無質、卻更為複雜的“心靈苦海”,卻缺乏最本質的理解。
閉門造車,終是空中樓閣。
這一日,覆蓋在他身上的厚厚塵埃無聲滑落。張虎緩緩睜開雙眼,眸中先是閃過圓滿的枯榮道韻,隨即化為一片平靜的思索。
他起身,走出洞府。外界陽光明媚,山風拂過,帶來遠處村莊的雞犬相聞之聲。
他看著那些為生計忙碌、為喜怒哀樂所困的凡俗百姓,心中忽然有了決斷。
他並未返回北源海,而是就此留在了東源海,留在了這顆小星球上。
他徹底收斂了所有修為,封印了內天地宇宙,甚至以“一念枯榮”之法,微妙地調整了自身的生命狀態,使其看起來與一個普通的、略有些見識的凡人老者毫無二致。
然後,他走下了山,步入了那萬丈紅塵。
這一入,便是整整千年。
千年化凡!
他並未使用任何神通法術,完全以凡人之軀,去經曆,去體驗。
他曾化身遊方郎中,背著一個破舊的藥箱,行走於窮鄉僻壤,用粗淺的醫術和一顆仁心,救治病患,看盡人間疾苦與生死無常。
他見過家徒四壁的父母跪求他救救孩子,也見過彌留之際的老者拉著他的手訴說一生的遺憾。
他曾做過富商家的賬房先生,精明算計,周旋於利益場中,見識了人心的貪婪、虛偽、算計,也偶遇過在利益麵前依舊保持底線的一絲善意。
他曾淪為戰場上的囚徒,與饑餓、恐懼、絕望為伍,在生死邊緣掙紮,目睹戰爭的殘酷與生命的脆弱。
他也曾於繁華都市中,隱於市井,擺過攤,打過鐵,聽過書,看過戲。見過才子佳人的風月,見過潑皮無賴的欺壓,見過官員的腐敗,也見過小吏的無奈。
他娶過妻,妻子卻因難產而早逝,留下他一人撫養幼子,體會過刻骨銘心的愛別離。
他兒子長大成才,卻因卷入朝堂紛爭而被流放邊陲,他體會過那求不得的無奈與怨憎會的苦澀。
他衰老,病痛纏身,感受著生命的活力一點點從體內流逝,體會那無人贍養、孤苦無依的悲涼。
千年間,他經曆了無數身份,體驗了人生百態,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無一不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靈深處。
他以凡人之心,去真切地感受那“紅塵苦海”的滋味。那苦,並非神通所能消除,那海,並非力量所能填平。
起初,他還會下意識地以修道者的心態去審視、去分析。但漸漸地,他真正沉了下去,忘記了自己是宇宙境大能張虎,仿佛真的就是那個經曆著悲歡離合的普通老人。
他的眼神,從最初的平靜洞察,變得充滿了滄桑,繼而迷茫,痛苦,掙紮,最終又歸於一種看透世情後的澄澈與平和。
千年後的某一日,他正坐在一座破舊土地廟的門檻上,看著夕陽西下,手中拿著一塊幹硬的饃饃,慢慢地啃著。遠處,幾個孩童在追逐打鬧,笑聲清脆。
忽然,一陣風吹過,卷起地上的塵土。
他看著那塵土飛揚落下,看著孩童們純真的笑臉,看著手中那能填飽肚子的簡陋食物,看著天邊那輪即將沉沒卻依舊溫暖的夕陽…
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悟,如同積蓄了千年的洪水,猛然衝開了心靈的閘門!
苦海…何須“渡”?
眾生皆在苦海中掙紮,因其有所求,有所執,有所懼。欲渡苦海,先入苦海!唯有親身沉淪其中,嚐遍其中滋味,方能真正明白何為“苦”,何為“海”!
道德老祖所指的“渡”,是居高臨下的引渡,是神通法力的承載。但那終究是“他渡”,而非“自渡”!
他的彼岸之橋,要渡的,首先是他自己!是以自身經曆紅塵萬丈,洗練道心,明悟苦海本意,從而自身超脫!而非先去想著渡盡他人!
自身得超脫,方有資格言渡人!
而且,這紅塵萬丈,苦海無邊,其中就真的隻有“苦”嗎?那孩童的笑聲,夕陽的溫暖,饑餓時的一塊饃饃…這些細微的“樂”,又何嚐不是苦海中閃爍的波光?
若無苦,何來樂之珍貴?苦與樂,本就是一體兩麵,相互依存!
一味想著“渡盡”,想著“超脫”,反而落了下乘,是一種對“苦”的抗拒與執著!
真正的超脫,是品味苦樂,經曆苦樂,卻不被苦樂所縛!是於萬丈紅塵中,保持一顆體驗之心、品味之心、卻不沉溺之心!
此心超然,何處不是彼岸?此心沉淪,彼岸亦是苦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