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化無
字數:3527 加入書籤
離開寂滅黑淵,張虎並未遠遁,而是在黑淵邊緣尋得一處相對穩定的破碎星辰,於其核心開辟臨時洞府,布下重重禁製。
他盤膝而坐,心神依舊沉浸在“無岸”所帶來的震撼與啟迪之中。
那座由純粹寂滅與虛無構成的橋梁影像,仿佛烙印般深刻於道心深處,不斷與自身的彼岸之橋產生玄妙的共鳴。
“無岸…”他低聲咀嚼著這兩個字,眼中幽邃的光芒流轉不定。
道德老祖推演的“定彼岸”,是為橋梁樹立一個明確無疑的終點,以此凝聚所有力量,一往無前。
此法堂皇正大,目標明確,乃是絕大多數衝擊不可語之境者的選擇。
而他所悟的“無岸”,卻反其道而行之。並非沒有方向,而是承認方向的無限可能與不可確定性,乃至最終彼岸可能就是“虛無”本身。
讓橋梁本身同時具備“存在”與“不存在”兩種對立屬性,成為一種更為超然、更貼近大道本源的奇特狀態。
這條路,前所未有,更為艱險,也更為…自由。
“既然彼岸無定,乃至是‘無’,那我的橋,便需能行於此‘無岸’之途。”
張虎眸光越來越亮,思路逐漸清晰,“換言之,第五篇‘無岸’的修煉,並非向外尋求某個具體目標,而是向內…改造橋梁本身,使其具備‘無’之特質,能與‘虛無’共融,甚至…化身為‘無’!”
改造彼岸之橋!
這個念頭堪稱瘋狂。彼岸之橋乃是他大道根基所化,是其一身修為的結晶,稍有差池,便是道基盡毀的下場。
然而,道心之中卻無半分畏懼,反而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興奮與期待。
他緩緩閉目,心神徹底沉入內天地宇宙,與那橫亙於宇宙核心、鎮壓萬法的彼岸之橋融為一體。
橋梁古樸厚重,橋身之上,“架生死”、“一念枯榮”、“曆紅塵”、“融唯一”的西篇道紋如同天然生成的玄奧圖錄,流淌著混沌朦朧的光澤,散發出承載萬物、超脫輪回的浩瀚意蘊。
此刻,他要做的,便是將這己然圓滿堅固的橋梁,進行一場本質上的“升華”與“蛻變”。
如何為之?
他心念微動,自寂滅黑淵中感悟到的那座“虛無之橋”的影像再次浮現,與自身的彼岸之橋緩緩重疊、對照。
“寂滅…虛無…消解…歸無…”
他仔細體味著那種純粹的“無”之意境,同時引動自身內天地宇宙中的歸墟之力。
歸墟,本就是宇宙終結之地,蘊含著一絲“寂滅”與“終結”的真意。
此刻,在他的刻意引導下,內天地宇宙一隅,那象征著宇宙終末的“歸墟之眼”緩緩旋轉,精純無比的歸墟死寂之氣彌漫而出,如同黑色的潮汐,湧向彼岸之橋。
嗤——
蘊含著終結與消亡意味的歸墟死寂之氣,與象征著超脫與承載的彼岸之橋甫一接觸,便產生了劇烈的衝突!橋身道紋劇烈閃爍,自主激發力量,抵抗著這股試圖“消解”它的力量。
這是“存在”與“不存在”的天然對抗!
張虎悶哼一聲,臉色微微發白。道基震蕩帶來的反噬絕不好受。
但他眼神依舊堅定,小心翼翼控製著歸墟死寂之氣的強度,如同最耐心的匠人,嚐試讓這兩股截然相反的力量進行初步的接觸與磨合。
這並非要摧毀彼岸之橋,而是要讓它逐步適應、乃至融合“無”的屬性。
過程緩慢而痛苦。歸墟之力每一次衝刷,都仿佛在剝離橋梁的“存在感”,帶來一種自身正在“消失”的詭異錯覺。而彼岸之橋本能的反抗,又加劇了這種內在的衝突。
時間在修煉中悄然流逝。
一年,兩年,三年…
他如同苦行僧般,持續著這水磨工夫。不斷微調著歸墟之力的強度與角度,體悟著兩者對抗中產生的每一絲微妙變化。
漸漸地,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轉機開始出現。
或許是彼岸之橋本身融匯萬法的特性起到了作用,或許是“融唯一”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橋身對於歸墟死寂之氣的排斥開始逐漸減弱。
終於,在某一刻,第一縷歸墟死寂之氣,成功滲透進了橋身最外圍的一絲道紋之中。
那絲道紋的光芒瞬間黯淡了下去,仿佛被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燼,但其結構並未損壞,反而多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虛淡”感,仿佛隨時會融入虛空,消失不見。
成功了!
雖然隻是微不足道的一絲,卻意味著從零到一的突破!
張虎精神大振,繼續引導更多的歸墟死寂之氣,依照此法,循序漸進地“浸染”彼岸之橋。
這是一個極其精細的過程,需對力量有著絕對的掌控,稍有不慎便可能損傷道基。他全神貫注,心神完全沉浸其中。
隨著“浸染”的進行,彼岸之橋的外觀開始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
原本混沌朦朧、流光溢彩的橋身,色彩逐漸褪去,變得灰暗、古樸,甚至顯得有些…陳舊。
仿佛經曆了無數紀元的時光衝刷,充滿了滄桑與寂寥的氣息。其散發出的意蘊也不再是單一的浩瀚與超脫,而是多了一種深沉的、包容“虛無”的沉寂感。
它依舊“存在”在那裏,卻給人一種隨時會“化無”的錯覺。
當整個橋身表層都被歸墟死寂之氣初步浸染完畢後,張虎開始了下一步——引動“虛無”大道。
僅僅有歸墟之力還不夠。歸墟代表終結,是通向“無”的過程,而非“無”本身。他需要真正引入一絲“虛無”的本源意蘊。
這無疑更難。
他再次觀想寂滅黑淵中那座“虛無之橋”,以其為藍本,同時催動“詭道”之力。詭道變幻莫測,無形無相,某種程度上最貼近“無”之無常。
他以詭道之力為引,以歸墟之力為橋,心神無限拔高,嚐試溝通那冥冥中存在於萬法之外的“虛無”大道。
這是一個悟的過程,而非力的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