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放下戒心

字數:3326   加入書籤

A+A-


    張王氏放下手中的鞋底,拍了拍身邊的位置:“快過來暖和暖和,慢慢說。”她的目光慈愛地掃過兒子,心裏既欣慰又心疼。
    自從孩子他爹被抓壯丁音信全無,大兒子又離家參軍,這個原本活潑的孩子就好像一夜之間長大了。
    屋外,整齊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她自然也是聽到了屋外浩浩蕩蕩的步伐聲,無論是軍隊路過還是傳統禮儀都在告訴她,除了農忙種糧收糧時節,內婦不見外男,是刻在她骨子裏的規矩,在這樣的亂世裏更是如此。
    前些年,這片土地被陰霾籠罩,那些窮凶極惡的鬼子和喪盡天良的漢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強搶婦女更是如同家常便飯。
    一時間,村莊裏人心惶惶,家家戶戶的女人們整日提心吊膽,稍有風吹草動就得匆忙躲避。
    即便如今鬼子已經投降,世道看似安穩了許多,鄉親們也不用再東躲西藏,但曾經的傷痛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即使她現在已經35歲,卻依舊是“內婦不見外男”的堅定擁護者。
    在這“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世俗眼光下,她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的尊嚴與生活。
    “呦,小栓子,你這娃瞅見誰嘞,咋是瞅見你未來婆姨了,嫩興奮嘞!”一位操著濃重陝西口音的婦女停下手中的活計,眉眼含笑地打趣道。
    她是多年前逃荒來到此地,在這陌生的土地上紮下了根,一口鄉音始終未改。
    這話一出,其他幾個婦女也都跟著笑了起來,手中的鞋底也停了停,等著看小栓子的反應。
    隻見張鐵栓非但沒有怯場,反而眼睛亮晶晶地立刻頂嘴:“嬸子,我要是娶婆姨呀,肯定得娶你家二丫!”那副認真又俏皮的模樣,惹得眾人忍俊不禁。
    “喲,你這傻小子喲,你知道啥叫娶婆姨不?”那陝西口音的婦女被逗得樂不可支,放下手中的鞋底,繼續追問,臉上的笑意怎麽也藏不住。
    “知道呀,二狗哥跟俺說過,娶婆姨就是能吃到肉……”張鐵栓仰著小臉,一臉天真無邪地回答。
    他的話還沒說完,幾個婦女又是一陣哄堂大笑。
    在這個年代,同宗結親並沒有太多禁忌,大家隻覺得這孩子天真爛漫,童言無忌,十分有趣。
    那陝西口音的婦女更是笑得直不起腰,趕忙附和道:“好好好,等你娶了婆姨,就有肉吃了!”
    “劉大姐,你就別再逗俺家栓子了,他哪有那福氣能娶上你家二丫喲!來,栓子,快跟娘說說,你剛才看到誰了?”張鐵栓的娘笑著打斷了大家的玩笑,溫柔地看著兒子問道。
    “就是村裏來了一個大官,一位首長同誌啊,他說知道俺哥參加的隊伍呢,還答應俺要是見到俺哥就幫俺帶話嘞……”
    張鐵栓興奮得小臉通紅,一邊講述,一邊手舞足蹈地比劃著,仿佛要把自己看到的每一個細節都展示給大家看。
    他繪聲繪色地描述著那些手拿槍支的戰士,描述他們的隊列,聽得屋裏的婦女們都入了神,眼神中滿是好奇,紛紛透過窗子的縫隙往外偷看,想要一睹這些戰士的風采。
    村子的保長,心裏還是有些顧慮。他擔心戰士們的到來會打破村裏原有的平靜,尤其是考慮到寡婦們的處境,即便村裏寡婦家有空房閑置,也刻意沒把戰士安排到寡婦家中居住。
    而此時的陳朝陽,並沒有閑著。
    他心裏十分清楚,對於我軍來說,華北地區的廣大鄉村就像一片陌生的領域,這種情況和當年他隨軍出關時如出一轍。
    在東北三省,我軍同樣麵臨著群眾基礎薄弱的難題,鄉親們對我軍知之甚少,充滿了戒備與疑惑。
    作為政工出身的幹部,發動群眾、建立信任正是他的工作範疇。
    戰士們也深知與鄉親們打成一片的重要性,他一進村,就立刻開始巡訪慰問村中的孤寡老人。
    陳朝陽隨軍帶來了華北局下發的部分糧草,按照定量,一一送到老人們手中,送去溫暖與關懷。
    眼看著天色漸晚,陳朝陽心想閑著也是閑著,便決定組織一場別開生麵的文藝匯演。
    這些年來,他在軍中得了個“軍中之花”的外號,這“花”字,指的自然是他妙筆生花的本事。
    他憑借著對後世紅歌的記憶,將一首首充滿力量與希望的歌曲譜寫下來,這些歌曲不僅極大地增強了軍隊的凝聚力,更是激發鄉親們的愛國情懷。
    “陳二牛。”
    “到!”
    “立刻集合老二營的同誌們,來祠堂台戲集合。”陳朝陽果斷下令。
    他剛剛在張家保村轉了一圈,發現這個村子規模不小,不止一百多戶人家。
    村中心的祠堂前有一個戲台,戲台前麵是寬敞的曬穀場,正是舉辦活動的好地方。
    不到一刻鍾的時間,老二營的同誌們便迅速集合完畢。陳朝陽的這個衛戍團,正是以老二營為底子擴編而來的,這些老戰士們對陳朝陽的指令執行得十分迅速,對即將要演唱的紅歌也早已爛熟於心。
    從天津出發前,他特意從後勤處調來了部分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敵軍繳獲來的,那些偽軍倒也懂得享受,打仗的時候還帶著樂團。
    別的作戰部隊看不上這些東西,可陳朝陽卻如獲至寶,將樂器連同會演奏的人員一起調到了自己麾下,一同奔赴昌平。
    他深知,在某些時候,音樂所帶來的情感共鳴,遠比真刀真槍更有力量。
    曬穀場上,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除了負責巡邏的戰士和後勤炊事班正在忙碌做飯的同誌們,其餘戰士們都有序地來到了這裏。
    鄉親們也不再像剛開始那樣緊張害怕,數小時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支隊伍的與眾不同。
    哪裏有當兵的會主動幫老百姓劈柴挑水?可眼前的這些戰士們不僅做了,還做得心甘情願。
    這份真誠,讓鄉親們放下了心中的戒備,紛紛好奇地圍攏過來。